老年患者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68例临床诊治分析

时间:2022-10-25 05:31:43

老年患者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68例临床诊治分析

【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8-0076-02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4年3月~2010年8月收治的68例老年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结果:本组68例患者经治疗后好转出院65例,死亡3例,好转率为95.6%,死亡率为4.4%。住院时间为4~23d,平均12.1d。真菌便消失时间为3~20d,平均11.8d。结论: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对改善老年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患者预后十分重要,抗休克及病原菌治疗为临床主要治疗方法。

【关键词】相关性结肠炎;抗生素;老年;诊断;治疗

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antibiotic associated colitis,AAC)是指应用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而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或二重感染所致的腹泻型肠道疾病的总称。临床常见的有假膜性结肠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PMC)和急性出血性结肠炎(acute hemorrhagic colitis,AHC)。由于老年人机体免疫机能下降、容易诱发外界感染,而临床应用抗生素多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这就大大增加了老年患者AAC发生的可能性[1]。本文就我院近年来收治的68例老年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出相关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4年3月~2010年8月收治的68例老年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抗菌药物使用史,且经结肠镜及病原体培养确诊。68例患者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62~87岁,平均72.4岁;病程1~27d,平均12.4d。所有患者均排除感染性腹泻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和结肠癌等疾病。

1.2 临床表现 本组68例患者均有使用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治疗史,发病较急骤,出现时间为使用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的2h~67h,平均26.4h。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泻症状,其中39例患者呈现大量绿色水样便,类似霍乱症状,每日大便量为3500~5000ml;其中16例患者由于大量体液丢失而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症状,患者表现为少尿、皮肤干燥、神情淡漠等。29例患者出现黄绿色黏液便,每日排便次数为3~12次,平均6.8次;患者每次排便量较少,其中12例患者伴有血便;3例患者排便时可见斑块状伪膜,即所谓“管型伪膜”。除腹泻主要症状外,26例患者伴有心动过速、发热、全身乏力等毒血症症状,3例患者出现谵妄、定向障碍。本组2例患者在入院时已经出现休克症状,伴有少尿、脉搏细速等。

1.3 实验室检查 1)粪便检查 患者粪便在显微镜下可见白细胞增多,隐血试验阳性,其中43例患者水样便中可见漂浮的假膜;粪便涂片做格兰染色发现阳性球菌大量增多,阴性杆菌减少。2)血液生化检查 本组18例患者出现电解质紊乱症状,出现低钾15例,低钠8例,低蛋白血症12例。3)血常规 73例患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粒细胞中可见有中毒颗粒。4)结肠镜检查 可见有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表现,93例患者表现为多发性隆起的斑片或融合成大片的灰绿色伪膜覆盖黏膜面,42例患者伪膜邻近的黏膜可见水肿、充血,触及容易出血,13例患者伴有散在溃疡。5)X线检查 进行腹部X线平片基本无特殊发现,15例患者出现肠麻痹,8例患者表现为肠曲扩张,且可见有液平面。33例患者在结肠水肿处出现拇指样印迹,4例患者出现自发性巨结肠。钡剂灌肠X线检查发现8例患者出现接擦汗能够蠕动增快、黏膜增厚,肠曲呈现痉挛、扭曲、黏膜溃疡等表现。

1.4 治疗方法 1)立即停用原抗菌药物或化疗药加用万古霉素。2)给予服用微生态制剂调整菌群平衡,如丽珠肠乐含双歧杆菌,每次1亿活菌,每日2次,饭前口服;或服整肠生(地依芽胞杆菌)0.5g,每日3次。3)对于休克患者给予抗休克治疗:补充血容量,输血浆、白蛋白或全血等补充血浆蛋白,及时而足量补充葡萄糖、盐水和钾盐等。补液量依失水程度而决定;纠正酸中毒,一般给予5%碳酸氢钠静滴。补充量依机体状态而调整;应用多巴胺等能改善肾脏灌注的升压药物;使用激素可改善毒血症。4)给予病原学治疗,抗菌药物应在明确大便中的病原菌前就使用。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对万古霉素和不吸收的磺胺类最敏感,应作为首选药物[2]。一般给予万古霉素每次250~500mg口服,每日4次;磺胺类药物如SG和PST口服,每次1g,每日4次,其他则可酌情应用红霉素、氯霉素等。

2 结果

本组68例患者经治疗后好转出院65例,死亡3例,好转率为95.6%,死亡率为4.4%。住院时间为4~23d,平均12.1d。真菌便消失时间为3~20d,平均11.8d。

3 讨论

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的常见致病菌为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表现初为腹泻稀便,并逐渐加重,次数逐渐增多乃至大便失禁,甚至排出假膜,并可伴有高热、脱水等。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休克和DIC等,该病致死率较高。改善AAC患者的预后最为关键的措施为及早诊断和治疗,尤其对于出现休克的患者常常病情危急、治疗措施需要及时有效,一旦出现误诊则容易发生死亡。对于该病的临床诊断应该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结肠镜及粪便检查对于确诊该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3]。确诊AAC后应立即停止使用正在应用的抗菌药物,如果病情确实需要继续应用抗生素,应改为主要从肾脏排泄的抗生素。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对于高热、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的患者还应该积极给予对症处理,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待病情缓解后可逐渐减量直至停药。本病治疗的关键在于控制休克进展,能够及时给予体液补充和抗休克治疗。另外,对于查明致病菌的患者可给予相应抗生素治疗,以减轻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 吴云林,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治疗现状与进展[J],2008,15(4):142―146

[2] 杨绮红,舒建昌,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伴发渍疡性结肠炎的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23(12):248―249

[3] 郝鹏,白洁丽,中西医结合治疗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1例[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2009,12(5):74―75

作者单位:553000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人民医院

上一篇: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手术治疗的对比分析 下一篇:高血压脑病的临床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