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音乐更好的起到教化作用

时间:2022-10-25 03:43:53

怎样使音乐更好的起到教化作用

摘要:音乐无论是在东方的文化,还是西方的论著里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而古代的政治家、理论家、文学家也都主张用音乐的教化作用去察民、观治与治国。所谓音乐的教化作用是指音乐具有陶冶品性的作用,而不同的旋律又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和影响。因此,选好可以教化我们的音乐后,应怎样实施它的教化作用成了最为关键的问题。

关键词:教化;选择;实施;培养;感受;创造性;审美能

——让我制定国家的歌曲,我不关心谁来指定国家的法律

这是条政治格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通过一套以体操和音乐为两大要素的公众教育体制可以造就“正经”的人。体操可以训练体质,音乐可以训练心智。可见音乐是具有教化作用的。

一、 音乐的教化作用

音乐的教化作用,即音乐具有陶冶品性的作用。此说与毕达哥拉斯视音乐为小宇宙的看法相符。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是由数学规律支配的音高和节奏体系,而天地万物(包括有形和无形的)的运转也受制于相同的数学规律。按照这一观点,音乐不仅是宇宙这一有条不紊的体系的被动影响,也是能够影响宇宙的一股力量,神话中音乐家能创造奇迹即由此而来。

二、 音乐的教化作用是有选择性的

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具有教化作用的,它也有一定的选择性。在作于公元前380年前后的《国家篇》中,柏拉图也认为:过多的音乐会使人女性化或神经质;在培养治理理想国家的人在教育中,必须避免表达柔顺和放纵的旋律。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情绪体验:当听到雄壮激昂的进行曲时,受到激励和鼓舞,往往因之而热情奔放,斗志昂扬。当听到雄浑悲壮的哀乐时,悲哀、怀念之情就会涌上心头。其实,音乐对人的生理与心理的调节作用,早已被古代人所注意。其著名哲学家与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推崇C调,认为它最陶冶青年人的情操。

三、 选择好可以教化我们的音乐后,应该怎样实施它的教化作用呢?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说明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音乐本身与会黯然失色。“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为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用音乐本身的力量,使欣赏着置身于音响的天地中,通过教学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品德、智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可见,通过对音乐的欣赏是达到“音乐教化”目的的最合适路径。

四、我国对音乐方面的教育基本来自于学校的课堂,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呢?我认为要从听、唱、说等四方面入手。

1.“听”是欣赏作品的关键。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与听觉,因此,“听”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聆听音乐中去,在聆听中的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采用提问法听和对比法听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可行方法。

(1)提问法听,也就是在听前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一些简单的带启发性的问题。如《伏尔加船夫曲》,听前教师出示几个准备好的问题,如:歌曲的情绪如何?曲子的速度如何?力度怎样变化?你听后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聆听。通过简单的提问使学生全神贯注的听,思维想象也因此而积极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审美功能的直觉力和知觉力,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2)对比法听,是听的深入,也是音乐欣赏中最主要爱的方式之一,对学生来说,惟有对比才能真正获得对音乐风格、特点、形式等要素的感性认识。倾听中的对比有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乐、风格、形式等方面的对比;可以在同一作品中进行对比;也可以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对比。

2.“唱”是欣赏作品的基础

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但唱主题是欣赏作品的基础。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听前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真正调动起来,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如欣赏《翻身的日子》,在听前应先引导学生一起唱书上的四条普例,也就是每个乐段的主题,在学唱时,首先对每个主题音乐的节奏、特点、情绪等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学唱。教师要求学生边唱、边记、边对音乐进行初步的情感体验。待学生欣赏作品时,不光对主题的出现和变化非常敏感,而且对作品的分段也不感到困难。通过听前唱主题,不仅为欣赏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学生在听赏时能进一步的入情、入境地去体验作品,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展开联想。

3.“想”是欣赏作品的目的

“想”就是学生在聆听音乐中,根据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如何使学生在流动着的音响艺术中,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创造性想象呢?

首先应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情绪进行体验,在对音乐的高低、强弱、节奏、调性等因素感知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感情、情绪作出判断。第二要求学生对音乐的风格、体裁进行体验和判断。第三教师可以适当地介绍作品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意图等等。如欣赏交响诗《沃尔塔瓦河》,先不告诉学生曲目,让学生随着恬静优美的音乐进入平静凝思,然后再丰富的内心体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想象… …在学生叙述后教师再告诉学生所听的曲目,并适当地介绍作品的内容,带学生第二遍欣赏音乐前,先朗读作者斯美塔为《沃尔塔瓦河》的内容写下的文字——“… …两条小溪流过寒冷呼啸的森林,汇合起来成为沃尔塔瓦河,向远方流去… …”要求学生在听第二遍时根据提示对优美流畅的旋律进行更深的感受和体验后开展更深、更细致的想象,使学生的想象更趋完美;通过学生对“想”的参与,不仅提高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审美感受力、审美判断力等,而且能使学生对着想象的翅膀飞翔,塑造出更多完美的音乐形象,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还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4.“说”是欣赏作品的深入

“说”就是让学生说出聆听作品后的感受。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对“说”的参与,及时引导学生说出听后感是非常重要的。如欣赏《春节序曲》,听前教师应由对时代背景及曲作者作简单的介绍,引伸出历史、文学等方面知识。开阔学生视野。然后,学生学唱几遍主题音乐。第一遍愉悦聆听后,学生说说听后有何感受。第二遍分段细听,要求学生对各段的旋律、节奏、音色、力度等进行分析对比,说出每段不同的情感及风格特点,并说出想象中的音乐形象。最后再由教师板书评点结论,

以上“听”“唱”“想”“说”的教育方式是学生不断提高欣赏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同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观念等也都有所增加,充分体现了音乐的教化作用。

二十一世纪需要提高素质人才和充满激情、正直的人,音乐教育应义不容辞地起到广泛而深远的作用,反映时代的最强音,是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充分利用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让学生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音乐的乐趣 〔美〕 阿·科普兰 孙乔译《中国音乐》1985.4

[2]音乐欣赏心理的本质 〔美〕 L·莫塞尔 刘沛译《中国音乐》1987.1

[3]音乐的灵感、联想和想象力 〔德〕 保罗·兴德米勒 章枚译《中国音乐学》 1986.1

[4]主编 王次炤 《音乐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6 第一版

[5]作者 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里斯卡 《西方音乐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6 第一版

上一篇:浅谈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及提高 下一篇:探析高校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