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舆论监督概况调查分析

时间:2022-10-24 07:09:19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概况调查分析

摘 要:近年来,网络舆论一直是学界研究与讨论的焦点。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公众政治意识的加强,网络上的公众意见越来越多元化。随着近几年一系列重大公共事件的发生及事件中网络舆论现实作用的显现,基于网络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与全面。

关键词:舆论监督;新媒体;公共领域;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211-02

为了深入了解目前网络舆论监督的现状,以及民众是如何看待网络舆论监督的,我先进行了文献调查,从图书馆和网络上找到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进行了研读;后在西安地区对一些传媒从业人员以及关注过舆论监督问题的民众进行了调研。现将上述调研情况说明如下:

一、文献调查

先后研读、翻阅及浏览了大量书籍、论文,辨析网络舆论监督的相关概念,了解当前网络舆论监督研究的现状、重点及存在的问题。

自2010年微博迅速兴起以来,微博的公众参与逐渐凸显,随之研究微博与公共舆论的专业文章纷至沓来,大多数研究者更重视其作为“公共领域”的作用,而对其在发挥舆论监督功能中所存在的手段方法不规范,甚至不合法等问题关注较少。

近几年来的舆论监督研究一直是学界的一个热点,研究的论文、著作很多。总体突破了早期舆论监督政策宣传的研究,更多的注重学理上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议题:舆论监督与民主政治、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舆论监督与新闻法制、舆论监督的特征与举措、舆论监督与公平正义等。其中田大宪在《新闻舆论监督研究》一书中,不仅对舆论监督的结构、功能、环境和基本原则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架构,而且更加注重舆论监督的实践与发展,关注舆论监督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积极探索社会转型期舆论监督的特点和规律,并提出了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的途径和方法。在2005年2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梅芳的《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一书中,作者通过比较以及对舆论监督案例评析,探索舆论监督方法的规范化、合法化,从而寻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舆论监督模式。

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公众政治意识的加强,网络上的公众意见越来越多元化。加之近几年一系列重大公共事件的发生及事件中网络舆论现实作用的显现,基于网络舆论监督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与全面。在这些研究中,许多研究者以“把关人”、“议程设置”、“舆论领袖”等理论为指导对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予以规范。有研究者认为,网络民意的“匿名制服”效用极有可能导致“假民意”的流行,并为那些偏长规的行为提供某种合法性和不可控性,出现“多数人暴政”的危险。另有研究指出,Web2.0鼓励用户创造内容使网络舆论具有更大的互动性,复杂性,给网络舆论管理带来更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网络舆论引导和治理的措施。如有研究者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网络舆论引导的实质就是舆论引导主体使网民“态度改变”的过程。并借鉴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改变理论,指出典型报道、深度报道、网络新闻评论、意见领袖等网络舆论引导方式,都是对劝说宣传、暗示和模仿以及团体影响等态度改变方法的具体应用。有研究表示网络舆论的引导与议程设置应重点关注引导实际,传播语境及网民性质。有人则主张在把关过程中过滤评论,整理评论,为大众设置议程。或进行相关立法,实行网络实名,联合传统媒体并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等。

与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监管研究不同,有些学者将网络舆论视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种积极力量。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看来,网络舆论的发展使“人们不再轻易受到媒体和舆论的操纵,开始独立思考问题和独立作出判断。”并指出网络舆论的发展对于公众的参与意识,权利意识及批判意识有着积极的影响。如喻国明等通过对webX.0发展逻辑的阐释认为,借助媒介技术的不断升级,人们获得了更加广阔的行动空间,集中化的个体交往行为变迁将引发争执政治形势的过渡与改革,互联网正充当着“公共领域”的作用。

对于网络舆论对公共政治影响的关注还体现在对博客与微博的研究上。如侯宏虹利用长尾理论,以希拉里竞选博客为例进行分析,认为博客在政治传播,特别是政治选举活动中,在发掘集体智慧,拓展传播空间和赢得选民青睐等发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杨林等认为博客汇聚了大量的“私人”参与其中,借助最具独立性的沟通媒介,在博客世界里进行批判性讨论,并达成共识,具有形成新的公共领域的可能。殷俊也认为博客、播客等自媒体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介,创造出一种新的传播结构,促进了公共空间的再转型。李赫然则通过对2006年、2007年这两年的“两会”代表博客作为新型的政治参与渠道的参与模式。他认为博客参政在具有直接性、便捷性与稳定性的同时,也由于缺乏制度性保障与激励机制等原因而受到限制。另有研究指出,表面上互联网提供了一种政治讨论不仅被接受而且被期待的环境,但充分的政治慎议在网上存在一系列的障碍因素,包括排他往、匿名、责任感、平等性,男性主导的文化和话语方式的缺陷等。对个人传播权利的强调也在一定程度上遮盖了对传播内容应有的关注,对自我实现的强调大大超过了对公民精神和民主精神的张扬,因此网络不太可能成为“民主的新希望”。

总之,我国目前的舆论监督研究进步很快,研究层次、研究范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相对于国外的相关研究在前瞻性、创新性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二、针对传媒从业人员的调查

(一)调查目的:分别对传统媒体的一线资深记者及网络媒体编辑进行调查,具体了解传统媒体及网络媒体在舆论监督方式上的异同,目前分别存在哪些问题及困难。

(二)调查单位:陕西日报、大秦网。

(三)调查方式:电话访谈。

(四)主要收获:1、目前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仍然是舆论监督的主要阵地,特别是在公信力方面,有着网络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而网络使普通百姓真正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打破了所谓精英阶层对媒体话语权的垄断。传统媒体上出现的“舆论”,多是知名人士的言论或媒体自身的意见,普通百姓的观点难得一见。而且受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媒体的言论有时并不能如实地反映公众的意见和呼声。网络公共论坛(BBS)、新闻反馈板块及聊天室,特别是目前微博的兴起,则为普通百姓提供了一个无限宽广的话语平台;2、网络和传统媒体可以“优势互补”。记者:“网络给我们很大帮助,一是提供大量新闻线索,二是大大增加了我们前期工作的信息量,还缩短了准备时间。”网络编辑:“我们在参与评论时,必须要参考主流媒体,来进行舆论方向的把握。”3、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有时也不能反映真正的“民意”。网络社会也有“水军”,当触及到一些有实力的单位或个人利益的时候,就会有人在论坛中故意“制造舆论”。

如2009年11月发生的农夫山泉“砒霜门”事件,就有“水军”策划,比如前50个帖子说什么话,后50个帖子说什么话,会一步步引导。有的公关公司会雇一帮“水军”来炒话题,再找平面媒体介入报道。而且即便是大家可以自由发表言论,也还是有许多盲从的,看哪边“站的”人多就支持那边。还有论坛里跟帖的许多帖子,是编辑“把关”的结果,“删帖”是论坛操纵舆情的一种常用手段。

三、针对普通民众的调研

(一)调查目的:了解民众对使用网络进行舆论监督的看法。在普通民众眼中,目前一些网络监督的手段是否有效,还存在哪些问题。

(二)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三)调查结果:主要收获:被访者普遍认为网络在表达民意方面有较强的优势,但在舆论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方面,却存在着较大分歧。特别是对于“人肉搜索”这类争议较大的问题,大部分被访者认为应在有效的监管下运行。而且应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使网络舆论监督更趋于规范化、法制化。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2\](英)格雷姆·伯顿著,史安斌译.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刘津.博客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雷润琴.信息博弈—公民·媒体·政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丁俊杰,张树庭.网络舆情及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经典案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6\]田大宪.新闻舆论监督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余红.网络论坛舆论领袖筛选模型初探\[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2).

\[8\]蔡楚泓.微博:乌合之众\[J\].今传媒,2011,(8).

\[9\]罗良骥.新媒体时期党报如何开展舆论监督\[J\].新闻界,2011,(1).

\[10\]喻国明,李莹.“web圆桌”的演进及其社会效应\[J\].新闻写作,2008,(10).

上一篇:浅析档案馆工作社会功能的实现 下一篇: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