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实现历史教学创新

时间:2022-10-24 05:31:54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实现历史教学创新

摘 要: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转变学法,做到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相结合。转变教师教学观,落实以人为本。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自主探究合作反思学习,逐步变传统被动接受式学习为发现主动探究式学习。

关键词:教学观;学习方式;两个转变;有效教学

新课标在教学目标上增加了“过程与方法”。从教师角度看,学习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从学生角度看,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自身发展和兴趣的需要,在教师的示范、指导和组织下,有步骤地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需要能力的过程。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相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在学习中思想得到好的熏陶、个性得以发展。本人认为进行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有效教学,必须实现两个转变: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落实以人为本

1.教学目的落实培养“人”。着重培养人的价值、情感、道德与人格,造就既有理性人格力量,又有创新进取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

2.教学方式贯穿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个性地学习。”如教学中教师要把历史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让历史知识具有时代感,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讨论时要关注学生不同的观点,倾听每一个学生发言,让问题在学生讨论中解决;然后,建立平等互信的师生观。通过师生间平等对话和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都能发现自己的价值,使学生不盲从权威或固定的答案,喜欢动脑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并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学习本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学习观念和终身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思想境界,师德修养,将其贯穿于教学中,在实践中修正自己的行为,提高教学效率。

二、学生要自主探究合作反思,转变学习方式

新理念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学习经验与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观念更新基础上,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变传统被动接受式学习为发现主动探究式学习。

1.情景诱导,自主学习。教师要给学生注入新的学习理念,诱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特别是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从而体验历史、解读历史。如学习法国革命时,我提出:假如你是拿破仑,你会怎样做?让学生做历史人物的代言人,学生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有的上网查找资料,有的研讨教材,以各种方式搜集资料,主动获取和处理信息,然后争先恐后亮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做让学生置身于历史当中,赋予历史知识以新的生命,让学生感觉历史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活生生的现实。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自主探究,个性学习。学习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航线时,我先让学生对照地图识记新航线开辟条件、路线、意义,然后就“哥伦布及航海的意义”组织学生专题讨论:“有人认为哥伦布给美洲大陆带来了文明,又有人认为他带来了灾难”,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作为开拓者,他开辟了新航线,使新旧两个大陆建立了联系,客观上为美洲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缩短了美洲社会步入资本主义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有人认为:哥伦布对印第安人实行种族灭绝,是最早侵入美洲的殖民者,是传播殖民主义的帮手,应该全盘否定;也有人认为:他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保留着对中世纪神权的信仰,但又执著地追求科学知识;还有人认为:他所从事的航海事业虽然是在封建生产方式的支配下完成的,但他的行动却得到了大商人资助,客观上更多地体现了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最后得出:哥伦布是历史时代的产物,在他身上,既有新时代的光辉,又有旧时代的烙印,应当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充分肯定其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3.学会尊重,合作学习。学习《鸦片战争》时,围绕“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的问题,首先将学生分成“中国组”和“英国组”,分别研究鸦片战争前的中英两国概况;其次,各组拟订调查纲要,分头搜集资料,着眼于中英双方国情综合比较,注重政史地知识综合,从地理、人文环境比较;接着,课堂上“中国组”和“英国组”陈述两国概况,大家讨论:中英两国情况说明了什么?中英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最后,进行成果展示,突出国防意识和与时俱进、富国强兵的主题。这样做既提供了师生间、生生间及学生与研究对象间的接触交流、协作的机会,又让学生体验到合作的成功或挫折,学会倾听、宽容与分享,逐渐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并掌握良好的合作技能,养成尊重和关爱他人、乐于与人交往的良好品质。

4.体验感悟,反思学习。教师的反思是为了更好地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生时常对学习情况反思,也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引导学生:首先抓好课前预习后的反思。预习后引导学生反思,本节重难点是否清楚,哪些已经掌握,哪些知识还不清楚?经过反思,有利于学生明确并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其次,抓好课堂上的反思。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学会自己整理构建本章节知识树,形成网络。最后,加强课后反思,巩固提高。每课或单元或专题学完后,及时引导学生:有哪些知识点?知识点之间有何共性、差异?与其他专题有何联系?如必修三“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学后反思:孔孟、董仲舒、朱熹、黄宗羲代表了儒家思想演变中的哪个阶段?思想之间有何继承和发展?黄宗羲的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有何异同?通过引导学生在理解掌握历史主干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自己的学法,这样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升了学习的效率,最终也提升了教学实效。

总之,课标要求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命等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教师,应该主动走进新课程,用新课程的先进理念指导教学。实现两个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爱学历史、会学历史,更能在历史学习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钱国祥.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与备课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 河南省汝阳县一高)

上一篇:谈初中数学的创新教育 下一篇:独生子女时代的感恩教育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