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工具书

时间:2022-10-24 04:44:37

归去来兮工具书

观察普通高中的在校生,书桌上,书籍成摞成排;宿舍里,资料汗牛充栋。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繁复纷杂,五花八门的测试习题成捆成堆。笔者仔细观察,这其中,多年来备受学子推崇的一些文科类工具书,诸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词典》等却很少见了,是这些工具书没有作用了吗?

笔者曾带着这些问题深入学校调研,却发现多数学生对笔者提到的文科工具书减少现象表现得不屑一顾,最主要的说法有以下几点:一是“无用说”,认为现在的教科书,尤其是文科类教科书,对疑难文字、语法的解释已是相当精当,教师的讲解也比较系统,学生掌握起来已经能够融会贯通,没有必要再配备相关工具书;二是“浪费说”,认为现在的高中阶段学习时间相当紧张,有现成的汇集材料就“拿来主义”,何况现在的资料复制手段是如此方便,实在没有必要通过自己翻阅工具书去一点点掌握;三是“替代说”,认为现在的各学科复习资料比比皆是,任何一本资料都要比自己一点点去查询完整得多、系统得多,完全可以替代工具书,等等。

应当说,在国家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政策感召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认真不懈的整理和挖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客观地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可谓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具体体现;但是,这些做法并不能掩盖工具书的巨大价值,这些理由也不能解释工具书不被利用的真正原因。

工具书,尤其是文科类工具书,纤细缜密;包罗万象,被称为“不开口的老师”,它不仅能注释读音、解释词语,还能够说明出处、提供文献,更能够进行类别比较、反复论证,体现的是知识的极大丰富性。查询工具书,结果重要,但是结合查询知识本身进行的检索、认知、论证的过程更重要,这种求知过程,是锻炼学生探索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的一种良好方式和有效途径,是学生终身受用的一种方法和技能。

在工具书不被重视的背后,我们发现的是教育活动本身在考试制度的制约下表现出的一种非正常状况:一是错误的育人观点在作怪。在现行考试制度下,考高分、升大学成为学生学业成功的唯一标志,尽管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的观点已经提出了若干年,但因为考试制度的制约,分数还是被社会唯一认可的标准,唯分数论、唯成绩论,重视学生文化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高分低能”,已经偏离了教育工作“全面育人”的正确轨道。二是陈旧的教学理念在作怪。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在现行教育制度下,相当一部分学校,“考试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多少,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不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已经背离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三是落后的教学方法在作怪。一部分教师,在日益发展的社会环境下,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没有及时更新,赶不上时展的需求,对知识的驾驭能力达不到教学的规定要求,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适应不了学生现状,在自身能力不能使教学水平得到相应提高的情况下,只有依靠大量印制复习资料、大量购买习题试题,实行题海战术,客观上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四是世俗的功利思想在作怪。应试教育的典型特点就是以“应试”为目标,以考试得分为手段,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送人大学为唯一目的,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与此同时,升学率的高低也成为评价教师工作先进与否的重要依据。于是,不少教师常常埋头于灯下、频频出入于书店,整理出一份份讲义、搜罗来一张张卡片,为学生汇总出一份份精挑细选的识记材料,力求学生成绩能大幅度提高,教师的用心何其苦也!

越俎代庖是一种罪过。工具书作用的淡化,不仅是剥夺了学生自我探究的机会和权利,而且加重了学业本来就繁重的负担。有资料显示,我国普通高中毕业班学生的平均学习日长达10小时以上,耗能量达1459.5千卡,其中重点中学的平均学习日长达12小时,耗能量达到1591.5千卡,达到了煤矿井下工人的日耗能量,这样的学习负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意味着什么呢?

使用工具书,能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脱学生的课业负担,我们当然还可以再进行深入的探讨。但是,工具书的使用,必然使学生逐渐掌握一种思维的模式和方法,体验到知识视野和精神生活的丰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人生态度和方法,进而逐步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上形成互动,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就这一点来说,工具书的作用绝不可小觑。

还工具书一个公平吧!掌握工具书,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一条学习知识的途径,更能使他们体会一种探索追求的经历,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要的积累和体验;利用工具书,不仅因为它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更能使学生逐渐感觉到朋友、伴侣一般的亲情;感受工具书,观察它朴素无华的表面,体会它博大精深的内涵,这也是我们要教给学生生活的基本态度和方法!

归去来兮,工具书!

河北沦州师专 061001

上一篇:《枣儿》实录 下一篇:如是说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