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案范文

时间:2023-12-10 12:39:17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1

一、 发掘考题与教材联系

要想让学生真正重视教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他们发掘高考试题同语文教材之间的紧密关联,纠正学生以往的错误观念,使其态度回归本位,自主学习课本。我们从高考的语言综合运用、阅读、诗歌、作文等题目中都能发现考题与教材之间的结合点。如2013年高考江西卷诗歌鉴赏题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 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在讲解这篇诗歌的时候,我没有直接分析并立刻给出答案,而是将每一个考点都与教材中的课文相对应。首先,“兰”“蕙”“菊”这三个意象在《离骚》及《湘夫人》中可以找到根据。《离骚》中“既替余以蕙v兮”这句诗有“蕙”的意象,课文注解为:“蕙,香草名,也叫‘薰草’,俗名‘佩兰’,比喻高尚的德行。”而《湘夫人》中“疏石兰兮为芳”这句诗中有“兰”的意象,注解为:“石兰,香草名。”而“菊”的意象在课文中出现次数较多,最突出的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其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因其超凡脱俗,故为陶渊明心中的“君子之花”,受其钟情。其次,“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也是灵活运用了课文中的两个典故,分别出自《先秦诸子选读》中的《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一文和必修5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由此可见,高考语文试题同教材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指导学生把握好教材,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灵感是语文教师应当做的。

二、指导学生精读课内经典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是经过编写组反复筛选出来的精品,这些文章不仅语言文字隽永优美,而且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值得反复推敲品鉴。因此,在高考语文复习时要立足根本,指а生欣赏教材选文,分析文学功底很深的文章,学生也就能在其中更加深刻地去认识语文的魅力,探求文章深层次的内涵,对学生应对高考阅读非常有益。

例如《老王》一句“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否定了两种可能,看似很普通,但当我们多次阅读分析之后,发现了其中藏着的极其沉重的情感。作者很明白老王的心意,是为了感谢她,老王在临终前给她送了鸡蛋和香油。他尽了自己全部的气力,拖着僵直的身子去感激这个曾经帮助过他的“我”,这份情感太过沉重,作者不知道怎样去表达,所以用了两次否定。这种情感只有在反复阅读文本后才能感受到,也才能更感动于老王的善良。当我们领会了这些经典课文的内涵,再拿来高考阅读题,只要仔细分析,就能很快把握文章的主旨。如2010年安徽省高考阅读试题《石匠》,便可以从中找到类似的情感。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精读教材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开各种辅导资料,因为它们的答案是现成的,而且有的分析并不恰当,学生可能会形成误解。学生要进行多次阅读,教师从旁适当指导,就会更加关注于细节,形成对文本个性化的思考与解读。

三、整合文本资源,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倘若我们能利用比较阅读的策略,通过整合课本资源,寻找文本共同存在的规律,就能很快将所学的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有利于语文备考。

如在学习苏轼的《新城道中》时,通过将其与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形成比较阅读,让学生体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这一解读方法,探究两首诗的写作风格。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抒情诗都可以借用此种方法来解读,如2013年安徽省高考韦应物的《秋斋独宿》,2014年安徽省高考马子严的《阮郎归・西湖春暮》。

因此,高考语文的复习要有选择性地围绕教材进行,不要局限于教材,一定要引导学生形成知识迁移的能力。这样学生就能够将课文中学习到的技能灵活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从而实现积极复习的目的。

总而言之,语文教材在高考复习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任何辅导资料都无法替代的。语文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资源,以考试说明为指导,以教材为根本,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主导,真正达到高效备考的目的。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2

屈原(约公元前343年-277年),名平,字原,又名“灵均”,战国时期楚国屈地(今湖南洞庭湖地区汉寿)人①,出身于当时楚国昭、屈、景“三闾”中的屈氏家族。该家族始祖是楚武王之子屈瑕,曾任“武王之督”(即楚军总司令),被封为莫敖,其后代有屈重、屈到、屈建、屈荡、屈申、屈生,一直到战国时期屈宜臼等,都袭封为“莫敖”,其“莫敖”的封号是楚武王所封的具有诸侯性质的侯爵,其封地在今湖南洞庭地区。屈原的父亲屈,为屈氏家族宗子,袭封为侯爵,曾任楚国大将军,楚怀王十七年春,在秦楚汉中之战中战死。屈氏家族的发展历史和父亲屈②为国捐躯,对屈原思想产生很大影响。屈原二十岁左右,以“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著称,就任楚怀王左徒,为了振兴楚国,力主“奉先功以昭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的“变法”,“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外交上采取联齐抗秦路线,很快开创楚国的新局面,战胜魏国,楚怀王因此成为东山“六国之长”。由于,屈原的“变法”中提出“属贞臣”、“举贤授能”的用人政策,触及了楚国“嗣宗职”的贵族赖以生存的特权,同时对外引起秦国恐慌,于是国内外反动势力“共谮屈原”③,致使“变法”失败,屈原也因此被迫辞掉左徒之职并遭到各种迫害。楚怀王十七年,屈在秦楚汉中之战中战死,屈原“嗣宗职”,为屈氏家族宗子,袭封为侯,并任楚国的三闾大夫。公元前278年,秦国攻占楚国首都郢,接着又进攻楚国战略后方“粮仓”洞庭湖地区,即屈氏家族封地。屈原率领屈氏家族军民进行英勇抗战,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于公元前277年自投汨罗江而死,以身殉国。

屈原是我国先秦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学者和爱国主义诗人,集楚文化之大成者。他为振兴祖国和捍卫祖国而奋斗一生中,长期从事教育活动,为楚国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因而,他又是我国先秦时期卓有建树的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因此,他深受我国和全世界人民的敬爱。1954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他的作品很多。据《史记》载:他曾为楚怀王“发号令”、“草拟宪令”,应写下很多政论文,可能是由于战火而毁,后保存在汉代刘向编集的《楚辞》中,就有二十六篇:《离骚》、《九歌》(11章)、《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招魂》等。

屈原在思想上,是一位伟大的朴素唯物主义者。他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崩溃瓦解的时代。奴隶主贵族统治赖以生存的“天命观”、“天授论”,遭到一些进步思想家的批判。当时,楚国思想家老子率先创立了“道”的概念,用“道”完全取代“上帝”,并提出万物是“阴阳变化”所形成的朴素辩证思想。屈原继承和发展了他前辈思想的精华,认识到万事万物都是由事物内部“阴阳”两种物质“三合”而成的,历史是不断进步的。所以,他不但不相信“上帝”,而且将“上帝”当作一切腐败黑暗势力的象征,进行口诛笔伐。如在《招魂》中,诗人借巫咸之口说:“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害人些。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豺狼从目,往来些。悬人以嬉,投之深渊些。致命于帝,然后得瞑些。”可见,屈原笔下奴隶主贵族顶礼膜拜的“上帝”,实际上是一切罪恶的罪魁祸首。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全面向上帝挑战,标志着人类思想真正从“天命观”的枷锁下解放出来的第一声春雷。还有,屈原笔下写到许多神灵,其中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楚国传说的祖先神,屈原对他们生前为民族为国家所作的贡献,进行极力歌颂。如《九歌》就是如此。第二类,是对压迫残害民众的凶神恶煞的猛烈批判,如《招魂》中的上帝及其“土伯”之辈;《天问》中的“伯强”等等。第三类,是当作自己的仆役,如《离骚》中的“诏西皇使涉予”。所谓“西皇”是指秦国祖先神白帝。又如,“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雷师先余以来具”;“吾令帝阍开关”等,其中“望舒”即月神,“飞廉”即风神。“雷师”即雷神,“帝阍”即为上帝守门之神。这些在“天命观”者眼中,必须顶礼膜拜的神灵,现在却成为诗人“上下求索”的侍从差役似的角色。由此可见,屈原是一位彻底的无神论者。这种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还表现在对历史研究方面。屈原作品中提到许多历史人物。不管是自己国家的,还是外国的,乃至敌对国家,甚至对自己国家造成极力灾难的人物,例如“奋伐荆楚”的殷武,屈原却不为感情所左右,而是根据他对其本国历史发展的贡献,还加以客观评价。其历史唯物的态度是十分可敬的。更为可贵的是,他发现和肯定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如,《离骚》中说“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这里,屈原将“民德”、“民之计极”,视为左右“皇天”的“错辅”力量,实际上是“人定胜天”的思想。特别是他深刻看到了人民中妇女在人类社会进步中“半边天”的作用,在《九歌》中,屈原歌颂的前九位祖先神中,女神就占了四位。这是我国乃至世界古代思想家中,无人可以媲美。因此,屈原堪称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同时,屈原还是一位爱国爱民的政治家。他生活在战国中晚期,楚国当时仍是“宗法制”为主体的国家,朝廷长期由“嗣宗职”的大贵族世家把持,相互争权夺利,“大臣父兄,好伤贤以为资,厚赋敛诸百姓”,加上连年战争,郢都“食贵于玉,薪贵于桂”④,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势日益衰败。当时,秦国在推行商鞅变法后,迅度强大起来而“欲吞并诸侯”,出现了“横则秦帝,从则楚王”,秦楚两国斗争进入你死我活的阶段。屈原虽然出身王族中屈氏家族,在国难当头之际,为了振兴楚国,改善人民生活,力主推行“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的“变法”,开展“外结强邻”的外交,实现国泰民安理想。由于,楚国的反动贵族,与秦国反楚势力勾结,“共谮屈原”,致使变法失败,屈原本人也遭到各种迫害。尽管身处逆境之中,屈原仍然关心自己人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坚持与人民同艰苦、与祖国共患难,并拿起自己的笔,以诗歌作武器,以教育为阵地,猛烈地揭露批判腐败朝廷的祸国殃民的罪行,甚至痛斥楚王为“壅君”。屈原这种忠诚的爱民爱国的思想和实践,深受人民的崇敬,成为中华民族之魂。二千年多来,年年“端午节”成为人民纪念自己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诗人的屈原节。这更是中外古代如群星灿烂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中,无人可以媲美。憙

一、屈原的教育实践

屈原作为战国时代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学者和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在所从事的振兴楚国的政治斗争中,在推行“国富强而法立”的“变法”过程中,在为实现“属贞臣而日”的“美政”奋斗中,非常重视教育,并长期从事教育实践活动。只是后来研究者深受“独尊儒术”的影响,错误地将屈原当作一介书生,主要研究他的诗歌“章句”,对他的哲学、政治思想,特别他所从事的教育却无人问津。如果,我们深入研究,仍然可以发现屈原从事的教育实践活动。憘

1、“左徒”是太傅的别称憖

屈原在楚怀王的初期,担任楚国朝廷的“左徒”。《史记·屈原列传》载: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楚国的官职,与其他国家的官职的名称多有不同,如“主政之官”,楚国叫令尹,其他大多数国家叫相。至于“左徒”,《史记》中记载了楚国有两个重要人物担任过此职。这就是屈原和他以后的春申君黄歇。《楚世家》载:楚襄王二十七年,楚“复与秦平,而入太子为质于秦。楚使左徒侍太子于秦。”这里说的“左徒”是指黄歇。《春申君列传》载:楚襄王二十七“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楚襄王三十六年,“顷襄王病”。黄歇谋求秦昭王放太子归楚,准备接任楚王。“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秦昭王很了解楚国的政治,他这里说的“楚太子之傅”就是指左徒黄歇,其中的“傅”,应是《楚世家》中楚成王太子商臣“告其傅潘崇”,楚“平王召其(太子建)傅”中的“傅”,是指太傅。据此,可以确定“左徒”就是太傅。又因为,春秋战国时代的“太傅”,既是太子的老师,又是朝廷的重臣,位列三公,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制定或修改国家法令,如《左传·成公十八年》载:晋悼公“使士渥浊为太傅,使修范武子之法”。屈原在《惜往日》中,回顾自己任左徒时立法的情形时说:“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诗人这里反复提到“明法度”和“立法”,正是说自己履行左徒即太傅的职责。《屈原列传》也明确记载了这点。如:“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这里说的“出号令”、“造为宪令”,都是指颁发或制定国家政令法律。还有,太傅是未来国王的老师,关系国家未来命运的大事,所以国王都很重视,并规定明确的任职条件,如一定是王族成员、国王非常信任、而且具有德才兼备等条件。所以,《国语·晋语》载:“君(晋悼公)知士贞子之帅志博闻宣惠于教也,使为太傅”。《春申君列传》载:“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游学博闻……顷襄王以歇为辩。”屈原任左徒更具有这些条件。《屈原列传》载:“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司马迁有关“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等记述,正说明屈原任左徒即太傅的任职条件。据此,屈原任左徒即太傅,应是可以肯定的。在当时历史时期,这一官职,是国家最高的教育长官,不仅担负教育太子的重任,而且负责制立国家法令,包括教育的法令。他的教育思想和活动,在当时影响整个楚国,屈原在《惜往日》中提到“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他所写的“受命诏以昭时”的法令,早已遗失,但是“奉先功以照下”的作品,仍然保持下来,《九歌》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憘

2、“三闾大夫”是王族的教育长官

屈原《渔父》载:渔父问屈原:“子非三闾大夫欤?”这充分说明,屈原在楚国朝廷担任过“三闾大夫”官职。王逸在《离骚》题“序”中说:“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⑤这里的“序”,本义是中堂东西两旁的墙。《说文》:“序,东西墙也”,亦指东西厢,后引申为学校。《孟子·滕文公上》:“设为详、序、学、校以教之。详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详,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礼记·学记》:“家有塾,党有详,术(遂)有序。”所以,后来将“详序”概称学校或教育事业。“谱”,指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如《史记·三代世表》曰:“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张守节正义:“谱,布也,列其事也。”后来,“谱”又引申为指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如,《史记·太史公自序》:“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属”,是族、类的意思。所“序其谱属”,就是教授楚国王族及其各家族的历史。因此,王逸说的“三闾大夫之职”,实际上是教育的官职。这里的“三闾”,主要指当时楚国的昭、屈、景等三大家族为代表的公族(即王族)。《庄子·庚桑楚》:“是三者虽异,公族也。崐昭景也,著戴也;甲氏(屈氏)也,著封也。非一也。”这说明,楚国的“三闾”,类似春秋时代的鲁国的“三恒”,晋国的“三晋”这样的大家族。因此,楚国的“三闾大夫”,应类似晋国的“公族大夫”。《国语·晋语》:“栾伯请公族大夫。公曰:‘荀家惠,荀会文敏,也果敢,无忌镇静,使兹四人者为之。夫膏梁之性难正也,故使惠者教之,使文敏者导之,使果敢者谂之,使镇静者修之。”《左传·成公十八年》:“晋悼公即于朝”,使“荀家、荀会、栾、韩无忌为公族大夫,使训卿之子弟其俭孝弟”。根据上述记载,公族大夫的职责,也是非常重要。一是,教育对象是“膏梁之性难正”的“卿之子弟”;二是,教育目标是“训卿之子弟共俭孝弟”;三是,担任此职者,必须具有“惠”、“文敏”、“果敢”、“镇静”等品格的“公族”中重要成员。四是,此职非常高贵,所以栾伯还“请族公大夫”。可见,楚国的“三闾”,其地位与晋国当年公族应基本相当,而且楚国“三闾大夫”是由一人担任,晋国公族大夫是四人担任,因此楚国“三闾大夫”,比晋国公族大夫更重要和显贵。但是,“训卿之子弟共俭孝弟”的基本职责,应是一致的。屈原《离骚》开头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这正是王逸所说的“序其谱属”的一例。因此屈原任“三闾大夫”应是楚国王族最高教育长官。憘

3、屈原作品中有关他本人从事教育的记载憖

屈原热心教育,精心为国家培养人才,在他的作品中经常谈到自己从事教育的情况。如:

(1)《离骚》中说: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时乎吾将刈。”

这里的 “滋” 、“树”、“畦”、“杂”、“冀”等动词,表示耕耘,引申为培育;“兰”、“蕙”、“留夷”、“揭东”、“杜衡”、“芳芷”等芳草,代指优秀人才。“九畹”、“百亩”极言其多和广。这充分说明,屈原任左徒期间,曾大办教育。还有,《惜诵》中说:

“木兰以矫蕙兮,凿申椒以为粮,

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

《惜诵》是屈原被放后的作品。这里,诗人用“木兰”、“蕙”、“申椒”等芳草香木象征“粮”,用“ ”、“矫”、“凿”等动词,表示自己坚持刻苦学习和求索;又用“江离”、“菊”等芳草,象征品质高洁芬香的优秀人才,用“播”、“滋”等辛勤耕耘动作,表现自己辛勤培养优秀人才。“春日”,应是指朝廷接受屈原的“美政”的时候,“糗芳”,精美芳香食品。如,《书·费誓》:“峙乃糗粮”。所以,“愿春日以为糗芳”,希望自己所“播江离与滋菊”,成为祖国美好春天的“糗芳”,也是说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

(2)屈原《渔父》诗,记载作者与渔父一次“学术讨论”。诗中渔父是一位以渔业为生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属于儒家亚圣孟子说的“劳力者”的“小人”之列。这次围绕身处“浊世”中的人生态度问题展开的讨论过程中,渔父由原先主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即随波逐俗的态度,后在屈原的感染和教育下,改变为“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意思是即使“浊世”,也要洗掉自身脚上脏东西,保持自身清洁。这充分说明渔父在屈原思想教育下的转变。诗中的描写渔父“莞尔而笑”,“遂去,不复与言”等态度,说明渔父对屈原的观点认同和折服。

(3)屈原《卜居》,记载屈原找太卜,围绕“竭智尽忠,而蔽障于谗”的问题,进行一次讨论。诗中的“太卜”,《周礼》载:其职责为“以八命者赞三兆、三易、三梦之占,以观国家之吉凶,以诏救政”。他既是位朝廷从事占卜的最高长官,当然也是楚国占卜的专家,更是宣传和捍卫“天命观”总代表。屈原选择这样人物,宣传“无神论”,教育“天命观”者,其意义具有典型性。更为重要的是,屈原利用自己特殊社会地位和影响,运用自身“竭智尽忠,而蔽障于谗”,和当时朝廷“谗人高张贤士无名”的大量事实,教育这位“太卜”。开始这位太卜“乃端策拂龟”,摆开占卜架势,听到屈原的宣传教育之后,态度完全变了,“詹尹乃释策而谢”。这里的“释策”即是放下原先“端策拂龟”,“谢”是道歉赔礼的意思。更有意思的是詹尹最后说的那段话:“夫尺有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这里,詹尹作为国家的最高占卜的长官和专家,尚且承认“神有所不通”,也就承认了“上帝万能”之说的虚伪性,可见屈原对他的宣传教育效果是非常可观。

总之,屈原作品多处谈到他本人的教育活动,并做到“有求必教”,如《渔父》,甚至找上门去作宣传教育,如《卜居》,足见屈原的教育热情之高,至于对他身边的学生态度,更可想而知。憘

4、历史文献中有关屈原学生的记载憖

屈原除了担任教育官职的同时,历史文献中,还记载了屈原的学生。

⑴宋玉《九辩》中记载:

“然中路而迷惑兮,自压桉而学诵。

性愚陋以褊浅兮,信未达乎从容。……

独耿介而不随兮,愿慕先圣之遗教。……

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

这里“压桉”中“桉”,通案,书桌,“压桉”即伏案苦学;“学诵”,学习诗歌创作;“先圣”,“诗人”,均指屈原,其最好证据就是《九辩》本身,全诗是摹仿屈原《离骚》等作品进行再创作的,甚至该诗中很多语句都是来自屈原作品,如“何时俗之工巧”,“独耿介而不随”,就是如此。这正是宋玉自己说的“愿慕先圣之遗教”、“窃慕诗人之遗风”的具体表现。

⑵《史记·屈原列传》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 这里的 “祖屈原” 中的 “祖”,是学习效法的意思,含有师承关系。据此,宋玉、唐勒、景差应是屈原的学生。王逸《楚辞章句》为《九辩》所作题“序”中说:“《九辩》者,楚大夫宋玉之所作也。……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这更证明宋玉是屈原的高足。还有景差,王逸《楚辞章句》为《大招》所作题“序”中说:“《大招》者,屈原之所作也,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王夫之《楚辞通释》考证说:“昭、屈、景为楚三族,屈子旧所管理,(景差)受教而知深,哀其誓死,而欲招之。”王夫之该说可信。《大招》与屈原写的《招魂》,结构相似,内容上也是“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表明《大招》是师法《招魂》之作。但是,《大招》在内容上只写到东西南北四方之恶,没写到天上地下之险,后一部分大写豪杰执政,选贤任能,又有明显粉饰朝廷之意。这正如司马迁说的“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的现象,应是一致的。据此,景差是屈原的学生,也应是可以肯定的。至于唐勒,《汉书·艺文志》载,有其楚赋四篇,说明他确是文学高手,《史记》将他列在宋玉、景差之间,也应同宋玉、景差一样是屈原的学生。

⑶《战国策·楚策》中《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记载:“上柱国子良入见”,为楚襄王处理与齐国关系,提出“与之(给齐国土地),信;攻之,武”的策略,并获得成功。这里的上柱国子良,就是屈署。“上国柱”是楚国最高功爵,按楚国当时制度,屈原被放后,屈署是代表屈氏家族进入朝廷任上柱国的。根据楚国当时“嫡长制”,屈署应是屈原的长子。当然他也就是屈原父传子业的学生,从他提出处理楚与齐、秦的策略,说明屈署也是政治高手。

⑷《史记·楚世家》载:楚国考烈王将军景阳,率军抗秦救赵,“威服诸侯”。这位景阳是当时景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据王夫之“昭、屈、景为楚三族,屈子旧所管理”之说,景阳和景差一样,也应是屈原任三闾大夫时期的学生。

总之,屈原曾担任过“左徒”(即太傅),“三闾大夫”等楚国最高的教育长官,长期从事教育,为楚国培养一大批杰出人才,其学生肯定不比孔丘“贤者七十,子弟三千”的学生少,更重要的是,还培养一批象宋玉、唐勒、景差、屈署、景阳等在当时文化、政治、军事各方面具有重大影响的优秀人才,其成就显然比孔丘大得多。只是后来历代封建统治强力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政策,为了确保儒术“独尊”地位,当然必须将比孔丘伟大得多的屈原“罢黜”教育家的行列,当然也就将屈原的教育活动和培养的学生“罢黜”干净而后快。应该承认,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者处心积虑,所推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文化专制的愚民政策,是取得很大“成功”,封建统治者尊奉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丘,现在仍然有人改头换面奉为“伟大教育家”,而屈原这位真正伟大教育家却无人问津,甚至屈原家乡人民也无人知晓,就充分说明这点。 (黄露生执笔)

注释:

①黄露生《屈原出生于湖南汉寿》(《武陵学刊》1997年3期)。

②黄露生《屈原的父亲是屈》。(《第一师范学报》1998年1期)。

③刘向《新序·节士》。

④《战国策·楚策》。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3

关键词:现代音乐美学;屈原;音乐美学思想

现代音乐美学把音乐作为一个总体,从概括的角度探究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内容、音乐的社会功能以及音乐同现实的关系。屈原作为战国中晚期楚国的杰出政治家、承前启后并开创一代诗风的文学家,给我们留下了诸多与音乐相关的作品。我们应该以现代音乐美学思想为指导,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具体分析屈原的音乐美学思想,从屈原昂扬奔放、傲岸不羁、风格迥异的文思与吟咏中,全面评价屈原的音乐美学思想体系。

一、音乐的本源是对万物的崇拜和敬仰

在21世纪这个新的音乐思潮竞相涌现的年代里,关于音乐本源依然是美学界议论的焦点。浪漫主义音乐家和音乐理论家所坚持的音乐他律论认为: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它受某种外在规律――人的情感的制约,情感是音乐表现的重要内容。这与屈原“音本太一”“化于阴阳”的音乐本源观点不谋而合。宋代黄伯思在《东观余论・校订楚辞序》中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做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也就是说:黄伯思认为“屈宋诸骚”是在记录楚国当地的乐歌。大量研究可以确认:诗与乐从古至今都是相伴而行的,我们完全可以将屈原的《九歌》《离骚》等诗作理解为音乐作品,而诗人的音乐美学思想就蕴含在这些经典的音乐作品中,探究屈原对音乐本源的认识应该从《天问》等诗歌作品中找寻。诗人在《天问》中一共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宇宙形成、万物起源、天体运行、四方地理和人类社会等方面。在“屈原放逐,幽心仇悴,彷徨山泽”的情形下,诗人对于世间万物及其运动规律发出的只能是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疑问,是对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全面探索和思考。因而在《九歌》中屈原把“东皇太一”作为首篇绝不是偶然的,这恰是源于诗人对万物之本的崇拜和敬仰。

二、音乐应该歌颂美善,雅俗共赏

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因此歌颂美善,雅俗共赏自然成为现代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屈原生活在南方荆楚文化与北方中原文化相互融合的文化氛围中,由于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屈原对于美及善的看法较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更多地肯定着个体的自由和独立。在《离骚》中屈原以:“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随信美无礼兮,来违弃而而求改。”来表明他内外美兼修,美和善应内在地融为一体的音乐美学最求。作为审美范畴,“雅”与“俗”的涵义是相对的,延伸到音乐领域就是“雅乐”与“俗乐”的对立。屈原对南北二元文化的兼容性表现在其扎根楚国文化,对《韶》《咸池》等“雅乐”的推崇和对郑、卫、宋等国民间“俗乐”的喜爱。诗人作品中的《韶》《咸池》《承云》等乐舞被古今奉为“雅乐”的杰出代表,而《楚辞・招魂》中的“肴羞未通,女乐罗些。陈歌按鼓,造新歌些。”“二人齐容,起郑舞些。”等则表露出诗人对民间“俗乐”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这种音乐美学思想较之孔子的“郑声淫”“发乎情而止乎礼”以及“八佾舞全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等音乐美学思想无疑是一种进步。

三、音乐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

音乐是功能是什么?音乐首先应该带给人的是什么?是教化,还是?屈原的作品让我们从中找到了答案。王逸在注释屈原的《九歌》时,认为“昔楚国南埕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在作品中,诗人描绘了很多祭祀的盛大场面,表明了音乐的悦神娱人作用。如《九歌・东君》中描写的祭祀太阳神的场面:“羌声色兮娱人,观诸喉兮忘归。瑟兮交鼓,箫钟兮瑶,鸣兮吹竽,思灵保兮贤。”祭坛下的那些翘首仰望的人们听到和谐优美的乐曲,竟然忘记了回家,那急促的瑟声,不绝的鼓点,加上箫、竽的吹奏,一种竽瑟狂会、展诗起舞的狂欢气氛宛然现于眼前,这说明了诗人认为音乐首先是有娱乐性的,能够给人美的享受。而《离骚》中“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愉乐”恰是诗人自己的行为写照――奏起《九歌》,舞起《韶》乐,趁着美好的时光自娱自乐,作者以自身的体会,表达借助音乐“远逝以自疏”,摆脱俗世的烦恼及对音乐娱人作用的肯定。展示了诗人音乐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心旷神怡的音乐美学观点。

四、音乐要和谐有度,乐而不淫

现代美学理论认为,好的音乐作品应该是思想性、艺术性俱佳,从感官到精神都能够给人以享受。屈原的诗歌中用了大量的诗句来描写以乐祭神的场景,并借助这些场景表达了诗人对音乐思想的深刻思索。在《九歌・东君》中写道:“展诗兮会舞,应律兮和节”。这里所谓的“应律”与“和节”就是现代音乐理论所大力提倡的“和谐”。《九歌・东皇太一》中写道:“扬袍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鼓声、歌声以及乐调交织在一起,演绎着一曲谐和的乐舞,以乐调的安详舒缓,呈现一种和谐之美。而对于过度的娱乐,诗人也给予了鲜明的否定。《离骚》中:“启《九辩》《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 由此可看出,屈原肯定音乐的娱乐作用,但并非一味地提倡享乐、纵乐,而是主张要有节制、要适中,也就是音乐要和谐有度,乐而不淫。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4

[关键词] 《大太阳》;心灵重建;民俗心理;“招魂”;“安魂”

一、《大太阳》的真实情感与“招魂”

《大太阳》是杨亚洲和长影厂的新作,该片将重点放在汶川大地震后灾民的“心灵重建”上,是一部富于现实意义和人性关怀的作品。电影上映的时间正值汶川地震三周年之际,“三年之丧,人道之至文者也”①,以此为奠,亦可以告慰逝者的在天之灵了。逝者长已,生者也要继续新的生活。

真实感和民间视角是杨亚洲力图把握的叙事基调。电影叙事采用平民小人物视角,以他们的情感纠葛作为主线,采用了很多手段营造实地感,目的是要让观者能够设身处地地感受灾民的情感和心路历程,以便于从平视和内在的视角达成对灾区人民“心灵重建”过程的移情和理解。

为了保障电影的真实性,影片大量使用当地的背景和要素。电影中有为数众多的灾民演员,不仅出演群众而且扮演重要角色。如扮演山娃子的小英雄宁浩,重要配角水婆婆的扮演者高国蓉等,他们的表演都自然到位,没有做作感,显然剧组人员和导演下过了一番苦工夫。影片对白使用当地方言,外景取自实地,重要道具都是灾区实有事物,这一切都保证了影片在视觉感受上的真实性。

但是,对于一个以“心灵重建”为主题的影片来说,感官真实只是一个外包装,最重要的真实是情感真实,唯有情感真实方能达到“以真情动人”的效果。影片中最成功和最感人的片段是影片结尾处众学生家长手捧孩子的照片站在学校的废墟上祭奠孩子的招魂场景。人物是真实的,事件是真实的,更重要的是那声声呼唤流露出的真实情感催人泪下。这样一场在地震发生三周年来临之际生者与逝者、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仪式,是对地震以来灾民情感重建历程的高度概况。对于《大太阳》来说,这是一场具有总结和象征意义的重头戏,导演也把它放在了压轴的位置作为全片的结尾。

二、民间礼俗中的“招魂”

这一招魂的场景为什么这样感人?因为它真实有效地传达了民族传统的心理情感和对生命的态度,真挚的感情和深厚的群体心理背景使得它特别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这是一种源自民族意识和潜意识的公共感情,它浓缩地反映了我们的民族在面对生死大事时的道德、情感、理念和行为方式;反映了我们对待逝者的方式和生者如何在大悲之后重建精神生活的逻辑秩序。

塑造典型、可信的“心灵重建”历程应该依托于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刻了解,而我们民族关于这一切的知识和经验都浓缩在我们的民俗文化中。《大太阳》中的“招魂”场景在之前还以“戏中戏”的象征手法出现过一次,表现的是传统戏曲演员手撒纸钱口念“魂归来兮”的一个经典戏剧场面。那么在传统丧葬礼俗中真实的招魂仪式是在什么时候使用的,又包含着什么样的目的和意义呢?

以下是中国古代“五经”之一的《仪礼》对士人葬礼中招魂仪式的记载:“士丧礼。死于适室,巾无用敛衾。复者一人以爵弁服,簪裳于衣,左何之,Q领于带;升自前东荣、中屋,北面招以衣,曰:‘皋某复!’三,降衣于前。受用箧,升自阼阶,以衣尸。复者降自后西荣。”在当时的葬礼中,逝者死去后要请“复者”即招魂师行“复礼”,爬上正屋用逝者的爵弁服向北三次召唤呼喊“皋某复”②,然后将爵弁服殓葬。爵弁服即平时所穿的正式朝服,使用它是因为平生所穿,逝者的灵魂对它比较熟悉容易归附。向北因北方乃幽暗之所,是灵魂容易被吸引去的地方。

招魂,顾名思义是招魂复魄之意。古人认为,人之精气为魂,肉体为魄;一旦死去,魂飘散无所依托。招魂主要的目的是使灵魂借由衣物和召唤归来,避免它游离在外,成为没有归宿的孤魂野鬼。

屈原的《招魂》《大招》所用的就是当时楚国的招魂词形式,其中《招魂》说:“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魂兮归来!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些……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招魂者告诉灵魂,东方有索魂的长人和灼热的十个太阳,南方有食人的野兽,西方有流沙,北方有冰雪等危险,总之上下四方对于灵魂来说都不可以去;唯有回到故地才能得到安息,“魂归来”就是招魂活动的主题。

招魂并不仅仅限于逝者刚去世的情况,在祭祀、卜问等情形中还可以反复使用,目的是与逝者的灵魂达到沟通。在《大太阳》的那个场景中父母在遇难地祭奠子女,其中手捧遗像呼唤死去的儿女就是一种寻求与逝者灵魂沟通的朴素招魂仪式。只不过衣物、灵位在现代社会已经被遗像照片所取代,但背后的情感目的仍然是寻找对死者灵魂的沟通与告慰。

在安葬离乱中的逝者时,因为没有遗体甚至遗物,还发展出一种以“招魂”为中心的丧葬形式,“招魂丧”曾在东晋初期南渡的北方士族中流行过,用以安葬那些在流离迁徙中死难的亲人。丧葬礼俗上使用招魂仪式在现代东亚仍有丰富的保留,如韩国前总统卢武铉葬礼中的路祭礼就以招魂仪式开始,以迎魂、安魂、遗书朗读结束,其立意是与我国古代的招魂文化一脉相承的。

在招魂之后还有一系列的礼仪帮助生者完成对逝者的告别和安魂。中国的丧葬哲学以 “复卦”为基础,复卦是《易经》的第二十四卦,也是《易经》的门户。地雷复,上卦为地,下卦为雷,群阴之下,一阳复生,地中有雷,是萌动之象。因此中国的先民并不把死亡看成是终极的大悲,更倾向于看做生命在另一个世界的开始。卦辞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复”以七日为一个周期,故我国丧葬礼俗都以七日为周期,从头七到七七是丧葬礼仪时序上的第一个重要阶段,主要的内容就是告别和安魂。现在政府也遵从民俗,凡大灾难的公共悼念日皆以头七为准。

卦辞云:“初九:不远复,无o悔,元吉。”其意是出外不久就返回,大吉大利;因此,按传统俗信,“头七”之时灵魂会复归家中,是第一个重大的纪念日。七七则是小周期之终,四十九天之后灵魂自归其所。七七之后有百日、一年(小祥)、三年(大祥),三年之后一个祭奠的周期就完成了,大礼具足了。

三、“招魂”与“安魂”在心灵重建中的意义

招魂的目的是使灵魂得归其所,安魂的目的是使灵魂得以安泰,一方面逝者平安,一方面生者心安。《仪礼》中招魂之后以衣覆身,灵魂附于衣服以便与体魄共同安葬,这是最初的安魂工作。在安葬之后会设立灵位供奉,灵魂亦依附于灵位之上。

按古人的说法,逝者灵魂安息可以利护生人,否则的话会化为厉鬼“作祟”,给生人带来祸患。在科学昌明的现代社会中,避凶趋吉的需要已不像以前那样占有绝对地位,生者求得心安的心理因素在安魂中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逝者不能安息,生者又如何告别过去开始新的生活呢?这就是招魂、安魂在当代民族心理中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心灵重建中,安顿逝者之魂的工作更重要的意义是安放生者自己的心灵。生者与逝者、生者与生者之间,生者面对自己都要经由对逝者灵魂的妥善安顿达到心理平衡,这是心灵重建的基础工作。《大太阳》中的银杏就是因为在心理上迟迟不能完成对死去的儿子“石头”的告别和安魂而陷于情感陷阱之中。按照影片中的叙述,有这样几个关键性的因素。第一,她认为自己的咒言导致了儿子的死亡,她无法正视和原谅自己,承担不了这个心理压力,因此她不能接受儿子的死亡;第二,她不了解儿子的愿望,因此没有给儿子安魂的机会,逝者不慰生者何安,因此,她心里的弦一直处于紧绷状态,难以恢复平衡;第三,无法原谅和接纳曾经背叛的丈夫,石大川的新床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而银杏沉陷在失子之痛中,还远远没有告别过去,她怎能接受新生活的开始呢?银杏选择借酒浇愁,成了一个酒鬼。如果传统礼仪帮助她完成告别、安魂的系列工作,银杏或许能更快地走出心灵的困境。

安魂的方式有很多,葬礼中有各种以安魂为目的的民俗礼仪和器物,如魂瓶、镇墓瓶、镇墓兽、买地券、祝词等;还有各种特定的宗教仪式如法会、道场等帮助完善安魂的工作,可以适时举行并不限于葬礼中。日常的祭奠工作也可以看做安魂的形式之一。祭奠是一种沟通形式,是生者对道德和情感责任的实践,对逝者的怀念和告慰。清明和中元节是重要的祭祀日期,日常的祭祀工作从形式和内容上强化着家族血缘观念。

实现逝者生前的遗愿被认为是对逝者最大的告慰,是最好的安魂形式。陆游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将爱国之情寄托在遗愿中了。安魂,在影片《大太阳》中也是通过生者实践和完成逝者生前愿望达成的。石头的留言被打开,银杏挽留了石大川,实践了石头让他们和好的愿望,卸下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这时起,生者和逝者得以各安其所,从此生者继续新的生活。《游园惊梦》《宇宙锋》《包公案》等无数的传统文学和戏曲中的托梦、显兆、附身等情节都是建立在逝者死后心愿未了,魂不能安的基础上的设定。使逝者得偿所愿从古至今都是亲人们最大的愿望和安慰。

生者心灵的重建过程是与逝者灵魂的妥善安置同步进行的:从大哀到心灵平复的旅程,在安顿逝者、告别逝者、告慰逝者、继续生活历程中逐渐展现。招魂、安魂是安放生命之重的重要仪式,是完成逝者身后事的开始,也是生者获得心灵宁静的源头。影片中的新生活以石大川和银杏的复合以及新生儿的出生作为标志,日出日落,天道恒久。

四、依托民俗文化建立真实可靠的精神关怀

如何在真实和民众的基础上建立可信、可靠、有厚度的文化关怀和精神救赎,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电影作品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话题。引入民俗文化,在集体意识乃至集体无意识层面上建立真实可靠的感情可能是一条靠得住的出路。民俗是从古到今民族心理文化的凝聚和沉淀,是民魂所系。基于民俗的心理情感超越个人的特别经验,是属于集体属于大众的感情,具有深刻的共性。同时,这种情感在每一次由特定的个体反映出来的时候都是别具特色的,使审美体验不至于落入乏味的套路中。对这种带有个性化的共性情感的探索有利于深刻挖掘生活中的人性,也更容易引起关注和共鸣。特别是在类似《大太阳》这种以灾难背景下的民间情感故事为主线,力图表达小人物的心路历程的作品中,抓住和理解了民俗心理能使我们的作品更深刻地反映出民族之魂。民俗文化是一座宝库,如果电影艺术工作者能够对它有更深刻的理解,那么在创作中他将会拥有更多的自由,其作品也将会有更好的感染力。

注释:

① 《礼记•三年问》。

② 皋是长声,取其悠远;某即逝者名字,男子称名,妇人称字;复即返回的意思,即长声呼唤逝者回来。

[参考文献]

[1] 阮元.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 [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原型与集体无意识[M].徐德林,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3] 屈原.楚辞[M].林家骊,注译.北京:中华书局,2010.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5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是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进行考查,意在引导考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及熏陶,提高人文素质。本考点包括两个方面,即名句和名篇。所谓“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

从2014年17套高考试题来看,“名句名篇”默写题考查频率最高,只有北京卷没有直接出题,其他16套试卷均直接出题考查。同时,考查重点范围稳定,试题难易适度,保持平稳,题型、分值没有多大变化,是高考语文考试中最稳定的题型之一。“名句名篇”的考查方式主要为“根据上下文填写内容”和“根据提示填写内容”两种,而以第一种形式居多。分值还是5~8分,6分题比较多。选做题略有减少,回归传统默写填空题,是近几年高考名句名篇默写题的一大变化。

从2014年考查的作品范围来看,绝大部分名言名句来源于高中语文教材,极少数来源于初中语文教材。《赤壁赋》《劝学》《登高》等常考名篇的出现频率仍然较高。体裁上,诗、词、文均有涉及,没有考查现代诗歌。

17套高考题中全国大纲卷和安徽卷颇具特色,题型为二选一,从甲和乙中任选一题作答;而且安徽卷甲题6个空全部出自《孟子?告子下》,这就提示我们在平时背诵时不要投机取巧,仅仅记忆重点句子或名句的上下句,而要背熟整个段落。

1.(2014年新课标卷Ⅰ)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也很难越过。

(3)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解析】命题改变以往给出上(下)句,填写下(上)句的纯记忆型方式,而是改为通过名句含意的提示要求默写,这样就将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解题时必须注意:一是语意的提醒,如(1)中的“百姓的苦难生活”“流泪”,(2)中的“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3)中的“花鸟”等;二是注意难写字“猱”、形近字“哀”“衰”等。

2.(2014年浙江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罢不能。(《论语》)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3)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秋声赋》)

(4)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念桥边红药,?(姜夔《扬州慢》)

【答案】(1)博我以文约我以礼(2)而致千里假舟楫者(3)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4)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5)冷月无声年年知为谁生

【解析】“只选3小题”指考生应选自己最有把握的三句进行默写,如默写超过3题,阅卷时按照顺序只批改前3题。书写要端正,重视默写后的检查,以免错写、漏写。2014年的默写填空题比较容易,只有“缛”“葱茏”稍生疏。

3.(2014年安徽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①,②,③,④,⑤,⑥,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乙:①,唯昭质其犹未亏。(屈原《离骚》)

②但为君故,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③泻水置平地,_______________。(鲍照《拟行路难》)

④_______________,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⑤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⑥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____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答案】甲:①必先苦其心志②劳其筋骨③饿其体肤④空乏其身⑤行拂乱其所为⑥所以动心忍性乙:①芳与泽其杂糅兮②沉吟至今③各自东西南北流④玉露凋伤枫树林⑤唯见江心秋月白⑥梦入芙蓉浦

4.(2014年广东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子曰:“,_______________。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2)开荒南野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草屋八九间。(陶渊明《归园田居》)

(3)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4)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2)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3)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4)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能力层级A。2014年本题的命题形式是前几年的延续,这对中学教学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对于普遍重视背诵和默写的考生来说则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最好体现。

四个小题分别选自《论语》、陶渊明《归园田居》、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中陶渊明《归园田居》和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为2013年新增篇目,陶渊明《归园田居》在2013年曾考查过,今年再次考查,主要还是看考生是否真的关注了这些新增篇目。

“浅易”依然是本题的最大特点。其一,试题内容完全没有超出《考试大纲》所列出的“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要求,四小题都出自2014年指定的高中课内必背的篇目,古诗古文内容各半,所填写的句子也都是考生应该熟悉的;其二,这些名句都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反复背诵和默写过的,而且句子本身不存在艰深难写的字,考生写出错字和别字的可能性较小;其三,四题的空格前都有句子作提示,这有助于考生思路的连接和贯通;其四,小题四选三,有利于考生弃难从易,而题干依然有明确的计分标准,在体现选择性原则的同时又做出了适当的规范和限制,对考生和评卷老师都是一个明确的指引。总体而言,难度不大。

5.(2014年湖南卷)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为刎颈之交。(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农人告余以春及,_______________。或命巾车,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垆边人似月,_______________。未老莫还乡,_______________。(韦庄《菩萨蛮〈其二〉》)

【答案】(1)卒相与欢(2)将有事于西畴或棹孤舟(3)皓腕凝霜雪还乡须断肠

【解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必修4中的散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必修5中的诗文合一《归去来兮辞》,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诗歌《菩萨蛮〈其二〉》,一文一辞一诗,覆盖面广,体裁照顾周全。默写题中如有任何书写错误,则该空不得分。注意“畴、棹、凝、须”等字,不要写错。

6.(2014年山东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氓》)

(2),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将进酒》)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______________。(李煜《相见欢》)

(4)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陶潜《归去来兮辞》)

(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_______________,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6)五亩之宅,_______________,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答案】(1)言笑晏晏(2)钟鼓馔玉不足贵(3)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4)云无心以出岫(5)乐以忘忧(6)树之以桑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平时背诵名句名篇时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这几句中,“晏”“馔”“岫”等字容易写错。

【把握方法?举一反三】

高考名篇名句考查的题目,多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文名句,课内课外兼具,是古诗文中的经典。名篇名句默写虽然表面看上去“简单”,但是很容易丢分。考生要保证这部分题的得分率,除了靠平时学习中的积累之外,考场上还需要注意以下细节:

(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边背边写。在平时的读书背诵过程中,一定要首先读通读懂,理解文意之后再背诵,这样才能记得牢固,而且不容易写错字。生僻难写字写错造成失分的情况很常见,所以平时要克服懒惰,勤于动笔,重点突破。建议大家边背诵,边用笔在草稿纸上写出上下句或句子中的关键词。例如陶渊明《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中的“羁”,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鹜”,都属生僻难写字。

(2)要注意同音异义词。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地存在着,这也是命题人“设伏”的热点。这就要求考生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比较,既知其音,又知其意。例如白居易《琵琶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中“幽”的意思是“隐蔽的、隐藏的”,易误写作“忧”。

(3)要关注同义异形词。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它对考生有着很大的迷惑性,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给予高度重视。例如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的“材”容易误写成“才”。

(4)要留意具体语境。名句名篇的背诵与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例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如果不联系“晴空”和“排云”这两个语境,就会把“霄”错写作“宵”。

(5)要留心语句顺序。有不少名句的语句顺序即使颠倒,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部分学生往往就是观其大略、不求甚解,而把语句的顺序写颠倒,白白地丢掉了分数。例如“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容易把“粉骨碎身”写成“粉身碎骨”。

【沙场练兵?新题点睛】

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未云何龙?,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2)______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4)仓廪实而知礼节,_______________。(《管子?牧民》)

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7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2),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5),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6)?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7)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匏樽以相属。(苏轼《赤壁赋》)

(2)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

(3),任重而道远。__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论语?泰伯》)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锲而舍之,;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吟鞭东指即天涯。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2)轮台东门送君去,。_________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骐骥一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任选3小题)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鱼我所欲也》)

(2),。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4)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3)_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4)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

(5)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6)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行道之人弗受;_______________,乞人不屑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2)多歧路,今安在?,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3),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4)_______________,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靡室劳矣。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卫风?氓》)

(2)问之,则曰:“_______________,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凄凄不似向前声,_______________。座中泣下谁最多?。(白居易《琵琶行》)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之圣人,_______________,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韩愈《师说》)

(2),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______________,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出师表》) (3)沉舟侧畔千帆过,。今日听君歌一曲,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一致的。

(4)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既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歌咏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身处逆境时应有的人生态度。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2)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2)持节云中,?,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2)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诉平生不得志。(白居易《琵琶行》)

(3),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轼《定风波》)

【参考答案】

1.(1)长桥卧波复道行空(2)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3)落红不是无情物(4)衣食足而知荣辱

2.(1)行拂乱其所为(2)劝君更尽一杯酒(3)长太息以掩涕兮(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天生我材必有用(6)春花秋月何时了(7)樯橹灰飞烟灭

3.(1)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2)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3)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

4.(1)朽木不折金石可镂(2)猿猱欲度愁攀援百步九折萦岩峦(3)又恐琼楼玉宇何似在人间

5.(1)浩荡离愁白日斜落红不是无情物(2)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6.(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2)不能十步驽马十驾(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7.(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8.(1)连峰去天不盈尺(2)万里悲秋常作客(3)同是天涯沦落人(4)赢得生前身后名(5)寄蜉蝣于天地(6)金就砺则利

9.(1)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3)最是一年春好处(4)北风卷地白草折

10.(1)三岁为妇夙兴夜寐(2)彼与彼年相若也官盛则近谀(3)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11.(1)其出人也远矣而耻学于师(2)先帝不以臣卑鄙咨臣以当世之事(3)病树前头万木春暂凭杯酒长精神

12.(1)我劝天公重抖擞(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13.(1)黑云压城城欲摧塞上燕脂凝夜紫(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14.(1)在水一方道阻且长(2)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3)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6

关键词:粤剧;唱词;改良;创新

中图分类号:J8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2-0031-03

戏曲语言的核心是唱词,粤剧也不外乎此,但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来正面深入研究粤剧语言的文章,一直是少之又少。笔者在《论粤剧的危机与粤剧语言艺术的创新》[1]一文中,对新形势下粤剧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潜在的危机等进行过论述,这里再尝试从粤剧唱词这一方面来对粤剧的语言艺术作些补充探讨。

粤剧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其间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可以学习借鉴这些优秀作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在新形势下又得多方探索,不断创新,承前启后,精益求精。具体到粤剧语言方面,可以从语言本身的要素及驾驭语言的技巧手段两大方面来把握。语言本身的三要素是语音、词汇、语法,所以要想把握好语言,必须注意到这三个方面。另外从组织和运用语言的手段来讲,要想使写出来的句子有文采,还必须注意施加适当的修辞。

一、语音方面

唱词的语音,重点是要注意其押韵和平仄,使之与粤剧的乐曲完美协调。例如潘邦榛《解决粤剧编剧问题的对策》[2]一文提到:

今年初佛山青年粤剧团公演了《小周后》一剧,笔者观后,既赞赏该剧编得有较强的震撼力,也感到仍有不足,其中我注意到了该剧“殉情”一场有段颇长的主要唱段,开头是全剧仅有的一段[反线二黄],以“说什么,来生再把,再把情爱相酬”作起句,以“酬”字押韵,作下句唱;接着一句“说什么你我夫妻……将约践”,以“践”字押韵,作上句唱;下一句“记否围城……当天自嫁夫”,以“夫”字押韵,作下句唱;再至尾句“我说过……此生陪伴你,伴你走到底”,以“底”字押韵,又作下句唱(此一句与上面一句的长拖腔均以“尺”为结束音)。这样的安排,可说是完全破了格,既脱了韵(也就是不押韵),又重复连用两个下句,并以仄声字(“底”)拉下句的腔,听来实在颇为别扭。……这段唱词是作者――外省的一位编剧写的,……这位外省编剧并不了解粤剧音乐唱腔。

如果没有注意和运用好押韵与平仄,就会出现唱词与乐曲之间的脱节,使人“听来实在颇为别扭”。

除了唱词的押韵和平仄尤其要注意外,根据情节需要,适当地安排一些双声(如:鸳鸯、倜傥、缤纷等)、叠韵(如:逍遥、窈窕、彷徨等)、重叠(如:娇娇、娜娜、盈盈、朝朝暮暮、昏昏沉沉等)的唱词,也能增强感染力,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此外,还需依据所要表达的情感类别,来合理地选择韵类。例如康庄、强疆这些韵类,最能表现出慷慨激昂、愤恨悲壮的情调,寒安、兰珊这些韵类,最能表现出冷清凄凉、缠绵哀伤的情调,等等。

二、词汇方面

词汇方面的重点,是要注意书面语和口语,以及方言与民族共同语的的差别及其选择,因人而异。

书面语和口语的格调及表达效果,是有很大差别的。如果不能慎重恰当地选择,就会影响到整篇的格调和协调性。这里最重要的,首先应是从整体原则上来把握书面语和口语词汇的使用比例,例如我们可以首先将观众定位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低俗的、中等的、高雅的三个档次,然后再以此来决定整篇唱词中,是以书面语为主,还是以口语词为主。其次重要的,是从整体原则上来把握书面语和口语词汇的使用对象,即哪些人应以口语词为主,哪些人应以书面语为主,依据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等,来安排其言语之雅俗。

才子佳人的唱词,自然要高雅脱俗,文采裴然。例如《洛神》中曹植见到化为洛水女神的甄玉婵时说道: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光曜秋菊,华茂春松。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近而察之,灼若芙渠出绿波……

这段语句,化用了曹植《洛神赋》中“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显得更加地简洁凝炼,又不失其原有的高雅格调,超凡脱俗,文采裴然,非常适合曹植的身份和涵养。

再如《三脱状元袍》中的第“二脱”,赵天颖唱道:

三更捉人四更放,走出了阎王殿,登上天子堂。官袍加在囚衣上,官官贼贼一身当。一本糊涂公案,我这头名状元郎,棍棒交加打上龙虎榜!――真稀罕!昨日这玉带兰袍映眼亮,今宵这兰袍玉带闪寒光。只怕这官袍好比云烟荡,罡风起,未知吹去何方?”

这段语句,也极富文采。但赵天颖毕竟是由落魄秀历经曲折才得中状元的,所以其身份地位、文学修养、兴趣爱好,自然要较出身贵族,自幼受过良好教育的曹植,有所不同,可以说,又低了一个档次。所以其唱词语句,不可能像曹植那样,超凡脱俗,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不可能像曹植所说的那些话一样,有些使普通人看不懂,不知所云。所以赵天颖的这段唱词,虽然也极富文采,符合其状元郎身份,但同时更多地是运用了许多下层人物的语句,可以说,它仍然是以本色派为主的,而非像《洛神赋》那样,是以文采派为主的。这种语言上的运用差别,说明这两个剧本的创作者,在这些段落,很好地把握了因人而异安排语句的要点。值得后来者揣摩学习。

下层人物的唱词,自然要通俗浅陋,朴实平易。例如在传统粤剧《蛋家妹卖马蹄》中蛋家妹这样唱道:

卖生果奴这里逐个数齐,

正月金桔兼卖瓜子,

二三月卖蔗还有天津雪梨。

四五月樱嘴桃黑叶荔枝,

增城挂绿糯米糍,

六七月石峡龙眼人人帮衬来烧衣,

还有白花芒果、花地杨桃淡水沙梨。

八九月至好卖鸡心柿,

桑麻柚人人买来赏月时。

十月卖来四会柑与共新会橙真好蜜味,

仓头柳橙味更清奇。

十一月香蕉嫌其过气,

倒不转卖这风干马蹄。

这段唱词在语言上通俗浅陋,朴实平易,完全是本色派的表达方法,而无多少文采可言,这恰好符合蛋家妹的身份和职业,将卖瓜果杂货的小摊贩形象,刻划得贴切入微。

当然,即使是这种本色派的语言,也绝不能只是现实生活中语言的简单记录,而必须是经过选择、提炼、加工的文学语言,要比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提高一个档次,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原生态的低俗无聊层次上。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论述过了。这是尤其要引起注意的一点,也是现在新创作的一些粤剧节目中一个流行的通病。我们看蛋家妹的这段唱词,虽然是本色派的语言,但是也运用了“嵌字”(数字)、押韵等艺术手法,所以它虽来源于生活,其实又进行了加工,高于生活,这一点也是值得后来者学习、效仿的。

三、语法方面

语法方面,重点是要确保使用规范语法,避免语法病句的出现。例如 “将你来命殒”,意思是指“将你打死”,但这既非普通话语法,亦非粤语方言语法。但是这类语法错误现象,在粤剧唱词中还有不少。

其次是要注意实词和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差别,实实虚虚,合理搭配。清代刘淇《助字辨略・自序》中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盖文以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轩轾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越。”充分说明了虚词的重要性。虚词的意义虽然比较虚泛空灵,但其所起的语法作用和表情达意作用,却是不可小觑的。恰当地运用虚词,往往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使语句灵活有生气,感情斐然有情趣,前后搭配有呼应,等等。例如《胡不归之哭坟》中的一段:

胡、胡不蹄?胡、胡不归?杜鹃啼,声声泣血桃花底,最惨、最惨。杜鹃啼,堪嗟叹、人间今何世?听复听兮,怀乡客子望春归,听复听兮,楼头伤春逝,那子规底事撩人呜呜啼?呜呜啼。底事声声胡、胡不归?胡、胡不归?

其中的“胡”、“不”、“最”、“堪”、“嗟叹”、“何”、“复”、“兮”、“那”、“底”、“呜呜”都是虚词,在传情达意上,都起到了很细致独特的作用。“之乎者也矣焉哉,若会安排是秀才。”说的就是如果虚词安排得好,词曲的声情就可以被发挥得更好。

再次是要注意语序的安排。诗词曲赋由于受其体制所限,不能像散文那样形式自由,因此有些语句必须合理调整一下语序,才能符合平仄、押韵、合乐等方面的要求。例如杜甫《月夜》中的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李商隐《安定城楼》中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其正常语序应是“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和“永忆白发归江湖,欲入扁舟回天地”。粤剧中的唱词,亦是如此,所以不能不重视其在语序方面的合理安排。例如:

66 1 2 3 5 35 6 5 61 6 5 3 56 2

遥 夜 沉 沉 满 幕 霜,有 时 归 梦 到 家 乡

√ × × × √ √ √ × × √ × × √ × (宋宇文虚中《明志》)

这一段依照乐谱,用普通话唱来非常自然,但用广州语音唱来则拗口难听,因其中“夜”、“沉”、“有”、“时”、“梦”、“到”、“乡”等字都不合乐(√表示合乐,×表示不合乐),只有通过更改语序和字词,才能达到既保留原意、又能以广州话流利演唱的效果:

66 1 2 3 5 35 6 5 61 6 5 3 56 2

沉 沉 遥 夜 满 幕 霜,故 乡 千 里 梦 渺 茫

√ √ √ √ √ √ √ √ √ √ √ √ √ √

此外还要注意句式上的长短参差。粤剧中的梆黄,大多采用整齐句式,表现出其整齐美;而粤剧中的小曲,则大多采用散句,长短不一,表现出其参差美。这是一个应该注意的大体原则问题。

四、修辞方面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要想使写出来的句子有文采,还必须掌握组织和运用语言的技巧,注意施加适当的修辞。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就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常见的修辞方式,例如比喻、夸张、引用、借代、对偶、顶真、回环、重叠、起兴、连文等,应该依据不同的场合和表达效果,进行适当的创造和安排。这些方式运用得好,就可以有效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感情更加强烈真挚,作品也更富有感染力,更容易引起观众的赞叹、钦佩与共鸣。

刘晓云在《粤剧唱词修辞研究》[3]一文中,统计了五十首粤剧作品不同修辞格的分布情况:

比喻 对偶 复迭 夸张 顶真 排比 层递 比拟 回文

这一方面说明,这五十首粤剧作品中,大多数都注意运用了其中一种或多种修辞格,其中比喻、对偶相对而言是运用得最多的;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修辞格的种类和数量,使用得还不够,像比喻这种最常见的修辞格,起码其中还有5首作品没有运用,其次运用得最多的对偶,也有一半左右的作品中没有运用,其余种类的修辞格,运用得就更少了。所以在今后新创作的粤剧作品中,修辞格的使用种类、使用数量,还应该适当增加、普及,虽然不是运用得越多就说明越好,但一部作品中如果一种修辞格也没有运用的,绝对不会是一部上档次的好作品。

当然,要全面改进粤剧,除了以上唱词方面的改进外,也要结合其它多种手段。例如舞美、灯光、流行音乐、声光电等一些现代时尚性的元素,但是要注意,这些都只能是花絮,都只能是辅助,而绝不能喧宾夺主,否则就会流于形式,露于轻浮。戏曲真正核心性的东西,仍然是语言(主要是唱词)、情节、曲乐、唱腔等方面的设计和表达。

有人认为,社会的现代化和高速发展,对传统文化在客观上起着销解作用,这是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所必需付出的代价。这种观点,一方面反映了大多数的社会现实情况,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现代文化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发展而来的,二者之间并没有截然的断层和鸿沟,传统文化经过改良后,可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有的变得更加活跃,更有吸引力。“变则通,不变则穷”,消亡的,是那些不变或不会变的,获得新生的,是那些会变的。在某种传统文化处于销解衰亡过程中时,我们所能做的,尤其是承担着文化传承使命的知识群体所能做的,应该是尽量减小这种付出代价,延缓其衰亡速度,积极探讨在新的文化环境中,怎样更好地保存、传承、转化传统文化,努力尝试将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发扬光大,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尽显文人士子传承文化的本色。可喜的是,近些年来,对粤剧抢救和改革、创新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有识之士为此前后奔走,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很好地诠释和体现了这一本色,令人钦佩,但需要更多人尤其是专业精通人士的配合支持。

参考文献:

[1]蒋书红.论粤剧的危机与粤剧语言艺术的创新[J].文化遗产,2010(03).

[2]潘邦榛.解决粤剧编剧问题的对策[J].南国红豆,2005(02).

[3]刘晓云.粤剧唱词修辞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5.

作者简介:

蒋书红(1976-),男,汉族,湖南永州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广东省广府文化研究基地副研究员,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理事,文学博士。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7

有关风的古诗(一):

1、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能够酣高楼。——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2、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3、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寒食日即事》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5、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6、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7、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佚名《西洲曲》

8、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9、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曹雪芹《临江仙·柳絮》

10、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苏轼《六月日夜渡海》

1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二首》

1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13、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李清照《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14、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三五七言秋风词》

15、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韦庄《思帝乡·春日游》

16、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七日望湖楼醉书》

17、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18、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19、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20、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21、风淅淅,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添。——纳兰性德《赤枣子·风淅淅》

2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23、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24、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25、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26、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27、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28、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29、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30、云尽月如练,水凉风似秋。——欧阳詹《荆南夏夜水楼怀昭丘直上人云梦李莘》

3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佚名《荆轲歌渡易水歌》

32、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刘长卿《听弹琴》

33、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34、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35、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36、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7、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38、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卢照邻《曲池荷》

39、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40、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41、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崔道融《梅花》

4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4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44、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赵翼《野步》

45、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46、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刘桢《赠从弟》

47、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48、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49、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

50、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1、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王昌龄《塞下曲四首》

5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53、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

54、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55、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

56、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57、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8、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

59、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60、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佚名《风雨》

61、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6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3、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64、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

6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66、风雨替花愁。风雨罢,花也应休。——赵秉文《青杏儿·风雨替花愁》

67、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68、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69、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二首》

70、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柳枝词》

71、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7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73、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程颢《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

74、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75、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76、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杜荀鹤《春宫怨》

77、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佚名《敕勒歌》

78、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79、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80、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81、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8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8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84、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陈与义《襄邑道中》

85、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86、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吴均《与朱元思书》

87、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苏轼《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88、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89、柳絮风轻,梨花雨细。——谢逸《踏莎行·柳絮风轻》

90、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

91、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咸阳城西楼晚眺西门》

92、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93、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杜牧《金谷园》

94、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95、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96、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97、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98、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99、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

100、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有关风的古诗(二):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李颀《送陈章甫》

3、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4、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白居易《南浦别》

5、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刘长卿《别严士元》

6、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7、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8、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晏殊《诉衷情·东风杨柳欲青青》

9、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10、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11、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高适《送魏八》

12、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秦观《画堂春·春情》

13、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纳兰性德《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

14、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张先《浣溪沙·楼倚春江百尺高》

15、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李清照《忆秦娥·咏桐》

16、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白居易《南湖早春》

17、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王昌龄《青楼怨》

18、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

19、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李颀《古从军行》

20、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刘禹锡《秋风引》

21、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

22、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23、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24、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25、一番荷芰生池沼,槛前风送馨香。——尹鹗《临江仙·一番荷芰生池沼》

26、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兰亭集序兰亭序》

27、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曹雪芹《咏红梅花得“红”字》

28、林下春晴风渐和,高崖残雪已无多。——王守仁《春晴》

29、斜风细雨不须归。——苏轼《浣溪沙·渔父》

30、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曹雪芹《咏白海棠》

31、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

32、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秦观《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

33、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朱服《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

34、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35、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卢纶《长安春望》

36、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谢灵运《岁暮》

37、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蒋捷《虞美人·听雨》

38、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39、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早寒有怀江上思归》

40、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41、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李商隐《重过圣女祠》

42、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43、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

44、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45、春风尔来为阿谁,蝴蝶忽然满芳草。——李白《山人劝酒》

46、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天末怀李白》

47、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王禹偁《春居杂兴·两株桃杏映篱斜》

48、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题菊花》

49、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50、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曹雪芹《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51、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

52、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春思》

53、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张榘《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54、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

55、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碣石篇》

56、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李清照《多丽·咏白菊》

57、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李颀《少室雪晴送王宁》

58、北风其凉,雨雪其雱。——佚名《北风》

59、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夏完淳《一剪梅·咏柳》

60、东风恶,欢情薄。——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61、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陆游《除夜雪》

62、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王维《酌酒与裴迪》

63、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64、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65、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何逊《相送》

66、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王昌龄《送魏二》

67、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68、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杜甫《江汉》

69、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于谦《观书》

70、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李清照《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71、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72、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纳兰性德《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73、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74、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75、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张栻《立春偶成》

76、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77、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白朴《天净沙·春》

78、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

79、水榭风微玉枕凉。牙床角簟藕花香。——苏庠《浣溪沙·书虞元翁书》

80、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二》

8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吕岩《牧童》

82、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高适《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送前卫县李宷少府》

83、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

84、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魏禧《登雨花台》

85、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86、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87、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

88、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史达祖《留春令·咏梅花》

89、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90、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苏轼《有美堂暴雨》

91、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张翰《思吴江歌》

92、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武元衡《春兴》

93、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杜牧《南陵道中寄远》

94、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95、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李颀《琴歌》

96、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9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前赤壁赋》

98、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99、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刘邦《大风歌》

100、城外萧萧北风起,城上健儿吹落耳。——刘基《北风行》

有关风的古诗(三):

1、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2、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刘方平《代春怨》

3、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宋琬《江上阻风》

4、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李白《落日忆山中》

5、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6、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李煜《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7、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

8、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杜牧《齐安郡晚秋》

9、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10、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佚名《荆轲歌渡易水歌》

11、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王昌龄《塞下曲四首》

12、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13、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14、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15、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于谦《除夜太原寒甚》

16、亭上秋风,记去年袅袅,曾到吾庐。——辛弃疾《汉宫春·会稽秋风亭观雨》

17、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张乔《书边事》

18、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苏轼《六月日夜渡海》

19、楼前柳,憔悴几秋风。——贺铸《小重山·花院深疑无路通》

20、雪霏霏,风凛凛,玉郎何处狂饮?——魏承班《满宫花·雪霏霏》

2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22、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23、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赵翼《野步》

24、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

25、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26、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天末怀李白》

27、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28、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29、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30、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戴复古《满江红·赤壁怀古》

31、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32、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33、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34、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

35、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36、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李清照《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37、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许棐《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

38、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李白《豫章行》

39、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欧阳修《秋怀》

40、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高适《送魏八》

41、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刘方平《代春怨》

42、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吕岩《牧童》

43、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杜甫《岁晏行》

44、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陈亮《水龙吟·春恨》

45、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杜牧《金谷园》

46、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47、楼前柳,憔悴几秋风。——贺铸《小重山·花院深疑无路通》

48、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4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前赤壁赋》

50、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苏颋《汾上惊秋》

51、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杜牧《金谷园》

52、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陈羽《从军行》

53、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李白《长歌行》

54、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元好问《秋怀》

55、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引》

56、秋萧索。梧桐落尽西风恶。——黄机《忆秦娥·秋萧索》

57、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刘长卿《听弹琴》

58、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纳兰性德《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5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60、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61、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王昌龄《送魏二》

62、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63、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64、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赵翼《野步》

65、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曹雪芹《咏红梅花得“红”字》

66、置酒望白云,商飙起寒梧。——李白《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

67、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68、城外萧萧北风起,城上健儿吹落耳。——刘基《北风行》

69、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早寒有怀江上思归》

70、春风依旧。著意随堤柳。——赵令畤《清平乐·春风依旧》

71、西风稍急喧窗竹,停又续,腻脸悬双玉。——阎选《河传·秋雨》

72、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73、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李颀《古从军行》

7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75、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76、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苏轼《有美堂暴雨》

77、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鸦,东风销尽龙沙雪。——贺铸《石州引·薄雨初寒》

78、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能够酣高楼。——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79、雨湿花房,风斜燕子,池阁昼长春晚。——吕渭老《选冠子·雨湿花房》

80、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王冕《墨萱图·其一》

81、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82、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83、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王冕《墨萱图·其一》

8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85、霜风捣尽千林叶,闲倚筇枝数鹳巢。——范成大《冬日田园杂兴》

86、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于谦《除夜太原寒甚》

87、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曹雪芹《临江仙·柳絮》

88、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王安国《清平乐·春晚》

89、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

90、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元好问《秋怀》

91、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鸦,东风销尽龙沙雪。——贺铸《石州引·薄雨初寒》

92、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李白《久别离》

93、晚风收暑,小池塘荷净。——刘光祖《洞仙歌·荷花》

94、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

95、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李白《久别离》

96、日夕北风紧,寒林噤暮鸦。——大须《暮雪》

97、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袁枚《春风》

98、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李清照《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99、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李贺《送沈亚之歌·并序》

100、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101、西风恶。数声新雁,数声残角。——黄机《忆秦娥·秋萧索》

102、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佚名《西洲曲》

103、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袁枚《春风》

104、雪霏霏,风凛凛,玉郎何处狂饮?——魏承班《满宫花·雪霏霏》

105、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李清照《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106、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葛立方《卜算子·席间再作》

107、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108、多事年年二月风,翦出鹅黄缕。——纳兰性德《卜算子·新柳》

109、风淅淅,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添。——纳兰性德《赤枣子·风淅淅》

110、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

11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112、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查慎行《晓过鸳湖》

113、一番荷芰生池沼,槛前风送馨香。——尹鹗《临江仙·一番荷芰生池沼》

114、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鸦,东风销尽龙沙雪。——贺铸《石州引·薄雨初寒》

115、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李贺《开愁歌》

116、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117、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118、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白居易《长恨歌》

119、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蒲松龄《山市》

12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21、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王安石《江上》

122、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苏轼《减字木兰花·立春》

123、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李商隐《日射》

124、夜来雨横与风狂,断送西园满地香。——阿鲁威《湘妃怨·夜来雨横与风狂》

125、日夕北风紧,寒林噤暮鸦。——大须《暮雪》

126、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王国维《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

127、蕙风如薰,甘露如醴。——左思《三都赋》

12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129、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李白《长干行二首》

130、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欧阳修《秋怀》

131、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李白《北风行》

132、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曹雪芹《咏白海棠》

133、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李白《秋思》

134、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许棐《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

135、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136、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137、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江淹《别赋》

13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13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140、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辛弃疾《定风波·暮春漫兴》

141、大漠西风急,黄榆凉叶飞。——田锡《塞上曲》

142、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143、东风恶,欢情薄。——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144、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李白《秋思》

145、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146、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李白《豫章行》

147、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宋琬《江上阻风》

148、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陈与义《襄邑道中》

149、大漠西风急,黄榆凉叶飞。——田锡《塞上曲》

150、夜来雨横与风狂,断送西园满地香。——阿鲁威《湘妃怨·夜来雨横与风狂》

有关风的古诗(四):

《送杜少府之任蜀2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唐·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绝句》

南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观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

· ·

· ·

· ·

· ·

· ·

· ·

· ·

· ·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8

关键词:职高语文;教学;新思路

在职高学生看来,语文课可有可无,学与不学不重要,考试下来差不多。这种肤浅而又幼稚想法,导致语文课上得稀里糊涂,很没劲!

作为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欣然接受语文,愉快学习语文,夯实基础,切实提高素养,是我一直在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我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课前引导重趣味,挖掘语文之“趣”

职高学生上课睡觉是常有的现象,但在我的语文课堂,我不断地变换着花样,让学生兴味盎然,由“信其道”而“亲其师”。

在欣赏“回文”的修辞格时,我以秦观写给苏轼的回环诗导入,我只说了一句话:你只用七个字可以做一首诗吗?学生摇头,感觉不可思议,接着,我在黑板上板书如下:

暮 赏

已 花

时 归

醒 去

微 马

力 如

酒 飞

学生马上情味盎然,兴奋地大声试读,我默不作声。学生读来读去,有人发现了奥秘,恍然大悟,惊喜不已,有人搔首挠足,还在云里雾里。最后请学生探讨交流如下: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由此,再引到回文的修辞手法,学生在积极亢奋的心理状态下,学习效率自然不言而喻。

二、深入浅出重探究,明晰语文之“理”

读书明理、知书达理。语文教材中诸多课文中包含的“理”,对于学生求学、做人很有指导意义。而语文担负着学生德育神圣使命,尤其对职业高中的学生,德育为首,至关重要。比如,高一上册《文艺随笔两篇》中,两篇文章阐述的观点看似矛盾,实则辩证统一。《咬文嚼字》一文从“炼字”的角度强调做学问用语言须持严谨慎取的态度,而《不求甚解》一文指出“不求甚解”是一种高明的读书方法,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丰富,只有先“不求甚解”,然后再反复读,才会由浅入深,并且每次都会开卷有益。

在学习本文后,我设计了一个辩论题:读书到底该采取哪种方法:不求甚解,草草而过?咬文嚼字,锱铢必较?学生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通过争辩,自然越辩越明。

三、纵横开阖重品鉴,弘扬语文之“美”

语文,本最具魅力,学语文,本最有风情。但如果被“俗人”研习,被考试肢解,那必然会索然无味。

所以,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会打破教材常规,根据学科特点与教材编排,任意整合设计,开展系列专题研讨,感受人性之美,经历故事之曲,赏析景物之特,品味语言之妙。我会引领学生品鉴悲剧英雄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威武,感慨他“虞姬虞姬奈若何”的悲壮。我会引领学生品鉴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感慨他“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豪迈中不乏帝王之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阴柔中萦绕愁绪万端。在我的课堂,师生吟读着诗经楚辞,朗诵着唐诗宋词,品评着元曲明剧清小说。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

提高。

四、背诵积累重运用,夯实语文之“基”

语文之“基”包括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两大块。语文理解、分析、概括、鉴赏、评价等能力的训练我会渗透于日常的课堂品鉴中,这里不做赘述。我仅从语文基础知识方面做个探讨。

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段篇几大块。职业高中语文对口升学考试是对学生语文知识、能力与素养的综合考核,忽视不得。

1.背诵默写名篇名句

对于教材中要求学生背诵的名篇段落、文学常识等必须硬过关。在讲课时,面对这些名段,教师需引导学生梳理行文思路,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明确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主旨,然后再试背。且规定时限,限时完成,并不定期抽查检点。

在默写时,要求学生一定要细心,不写错别字。对于写错的字词,必须修改三遍,强化记忆。

2.语言语法积累及运用

包括字音、字形、成语、语病、修辞、标点等。

比如:多音多义字、同音异形字、常见的易错字、近义词的辨析、容易解错的成语等等,属于积累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分小组,每天专组专人负责,利用网络资源、电教设备等搜集整理一些内

容,并讲解给大家。一方面,锻炼了负责人的搜集、整理、口语表达等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实现了合作交流、资源共享。

再如病句,对口高考主要着眼于常见的、易错的六种类型,如搭配不当、成分残缺、不合逻辑等。因为这部分本身是教学的难点,我采用案例教学法,展示例句、分析例句、总结归纳,并适时补充短语、句子成分等语法知识,按专题分类,一课一个知识点,重在学生的消化和落实。做到每课有收获,每练有效果。

上一篇:扇形统计图教案范文 下一篇:春江花月夜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