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并序翻译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9:11

归去来兮辞并序翻译

归去来兮辞并序翻译篇1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自主学习 融会贯通 

文言文是古人思想精华的结晶,是我们体味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通道。然而毕竟年代久远,字词句随着时间的流逝变窄,甚至消失,再加上学生平日接触文言文读本少,要去深刻理解并把握好其中的“言”,就会觉得“难以上青天”。但学通学懂了就有兴趣和信心,再难都不怕。文言文是一切尽在不“言”中,正所谓“言”之有意,“言”之有蕴。 

一、点燃主动自读求知的兴趣 

“万事开头难。”但是只要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就能大大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文言理解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教学情境,“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不能课上满堂灌填补式教学,这不仅让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违背了认知规律,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令人畏惧。 

万事皆有规律可循,文言文作为先人们交际的载体同样蕴含着特定的内涵。所以适当学习语法知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无疑有助于学生理解远离现代生活的文言文句法规则。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如“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赋》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附会,十年乃成”。(《张衡传》)附会: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今义,把不相关的事说成有关,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说成有某种意义。因此语言教育不是纯工具教育,它满载着时代气息,这就要求克服语言障碍,不因时间阻碍,深得要领。“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蘋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湘夫人》)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是清新优美的抒情诗。然而很多学生除了要求背诵的篇目,大多不愿多读。又由于不懂得古人句读的划分,读起课文来有的结结巴巴、稀里糊涂;有的胡乱停顿、美文完全被肢解了,没了任何意境。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学生结合书上的注释,阅读起来是不会有太大困难的。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这句很容易理解: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愿。读此文就会信手拈来,一段悲凄的美文就不会被活生生地拆得七零八落,惨不忍睹。学生通过自读,大体能熟知重要文言字词和句式,也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滕王阁序》)即使没有庖丁解牛一样的技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也会逐步养成自读的习惯,学会自读的方法。“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这种增强语势、渲染、铺陈手法的句子,译时要凝缩。“悦亲戚之情话。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成员。”积累中不断更新知识。有了一定的文言积累,夯实基础,多读就更能赏析了解文言文的语言魅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自觉多读多学多积累,学生多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注释,如: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只要仔细便一目了然。“业精于勤”基本上扫清字词障碍,而且还能提出非常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因此,获得了学习文言文的乐趣,“鸟雀呼晴”式地提高了主动求知的信心。 

二、文言文教学时注重融会贯通 

古诗文情态万千,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精彩纷呈,都是美文,令人回味无穷。但真正能够入门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往往都是懵里懵懂、稀里糊涂。在教学中就要注重融会贯通,想象着与古人进行一次次精妙的对话,把所学的相关历史知识和作家经历,还原到本来栩栩如生的生活中去。每天每月每学期不断训练,带着“铁杵磨成针”的志向锲而不舍后方能熟而成习! 

文言文保留了传统的中原文化,其结构是完整的,所以利用笔记本建立一个“文言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古汉语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后,勤奋地整理好基础知识才能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如“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其中的重点字词的积累:“说”,应译为“话”或“教诲”;“达”在句中是“切中”“切合”或“理解明白”;“微”在句中是谦词,指“微小的”“卑微的”。“趣”在句中应解为“志趣”“情趣”“志向”;“规”在句中的意思是“规划”“考虑”“打算”。所以,积小流方能成浩瀚大海,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温故而知新”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让我们的知识体系能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 

归去来兮辞并序翻译篇2

关键词: 古代散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 思想精神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民族智慧,闪耀着永恒的艺术魅力,学好文言文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至关重要。

一、古代散文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达了由乐至痛到悲的复杂情感。文章开头,极力叙述渲染视听之娱,发出“信可乐也”的赞叹,这应该是集会兰亭的目的。那么,作者因何而痛呢?又缘何而悲呢?从“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亦大矣”等语句不难看出作者的痛来自于乐境易逝,人生短暂、生死无常的敏感感受。作者清醒地知道,流光溢彩的生命、快乐自足的生活短暂易逝、不可挽留而无奈而心痛。古人总是在永恒不变的自然与短暂多变的人生比照中产生慨叹,对欢乐时光的容易消逝和美好事物的不可久留有异常敏感的嗅觉。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的抒写,感受是如此相似。人们因聚由乐生悲的感慨屡见不鲜,王羲之却更掘一层幽思,以今及古,以今推来,认为“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由己悲人,产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深刻而沧桑的悲叹。是的,无论社会怎么发展,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是一致的,作者正是穿越古今,超越时代的界限,淡去个体的形象,得出普遍的情绪,这种“千古同悲”的厚重,怎能不引人共鸣?

同为山水游记类散文,在《赤壁赋》中,苏轼也经历了三种情感变化:乐―悲―喜。作者因“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时,既是“七月既望”的良辰,又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美景,更有“诵诗”、“纵舟”、“饮酒”、“扣舷而歌”的乐事而“乐甚”。但乐极而悲来,作者巧妙地通过音乐的变化写出了情绪的转喜而悲,并巧设对话体形式,借客之口,通过三组对比:历史人物的强大尚且“安在哉?”与自身渺小的对比,宇宙无穷与人生须臾的对比,愿望美好与现实无奈的对比,表达了悲伤的情感。《兰亭集序》中的情感是由眼前而历史、由个人而群体的层层深入的悲痛。而苏轼则不然,一味伤感不是苏轼的风格,他深邃的思想取法于自然,从变的角度,由水的“逝者如斯”,月的“盈虚者如彼”想到人的生老病死;从不变的角度,由水的“未尝往也”,月的“卒莫消长”,想到人的代代传承。从而辩证地看待人生的短暂和挫折,达观地看待有无:“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超然地享受自然,享受“江上清风”、“山间明月”。遥想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不断,却始终政绩卓越,即便是身处蛮荒,亦能保持积极达观的心态,“能处富贵,能安贫贱”能“也无风雨也无晴”。究其根源可能在于苏轼对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兼容。南怀瑾先生对“三大教”有过妙喻,他认为儒家是粮食店,经营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人生必需之物不可缺少,道家则是药店,给人带来精神慰藉与救赎。坡通达的思想应该在于多种思想作用下的长期的自我调节,儒家思想驱动他积极进取,努力有为。一旦遭遇挫折,道家的无为超脱、自然淡泊和佛家的静达圆通,就导引他看淡功名,自我解救,包容宽宥,走向达观和融通。

二、古代散文中蕴含的美好情感

古代抒情散文名篇《归去来兮辞》饱受赞誉,欧阳修更是大加赞赏,认为“晋无文章,唯陶潜《归去来辞》耳!”。在《归去来兮辞》中,作者在交代了归去的根本原因“心为形役”之后,就向我们展开了农村生活中景、人、情的自由放松、和谐美好的种种。途中、家里、园中、地上,人与人、人与自然,无不和谐美好、引人向往。作家刘小川在《品中国文人》中品陶渊明时认为:“中国历代辞官者,数以千万计,唯有陶渊明,将朴素的欣悦,通过朴素的语言表达的淋漓尽致,官场内外,朝堂民间,所有尚存良知与美感者,都会感谢他,是他,确立了人性的价值,审美的价值。”是的,山川大河固然壮阔雄美,寻常农村的景物不也清新怡人?自然美景总能启人心智,陶渊明深刻地感受到:既然“万物得时”“吾生行休”“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顺从内心随心所欲地生活?既然“富贵非吾愿”(曾在《五柳先生传》中也表达过类似想法:“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又不像李白一样期待仙境,何不顺应自然乐天安命?文章由景而情,水到渠成,卒章显志。陶渊明至此返本归原,通达生死,这一年,他四十一岁。从他以后写的《归园田居》五首(其一选入课本)、《移居》、《五柳先生传》、《饮酒十二首》(第五首初中应该学过)等诗歌来看,陶渊明确实“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陶渊明曾在《癸卯岁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中写道:“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则是他淡泊名利的真实写照。有人说陶渊明选择“归去”是一种无奈的妥协,也有人认为是一种无言的抗争,我觉得都有失偏颇,他四仕四辞,四仕多为贴补家用,四辞多为“无适俗韵”、“质性自然”、“心为形役”,而从其辞官后的生活来看,他的确还是“性本爱丘山”的。所以,对本心的顺从也是原因之一。于丹品读陶渊明,认为陶渊明给我们“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即永远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不被世俗世相所牵引;忠于自己、把握自我,真实地面对自己的灵魂,以务本求实的品质,冲破世俗的勇气,追求自己真正倾心的事物”。可以说,道出了陶渊明的精神内核及意义。

三、解析古代散文精神的途径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言文教学应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文言文的教学,一方面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而且可以较完美地展示文章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深刻地领悟诗文意境,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如在设计古典散文名篇《爱莲说》的导入时,在屏幕上展示出多媒体电子幻灯片――在一簇美丽的鲜花上闪出四个成语――花季少年、花容月貌、花团锦簇、花好月圆。鲜艳美丽的画面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住了,不住地啧啧称赞。学生很容易地理解到:大自然的花万紫千红,人们常常用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人们对花的喜爱也是各不相同。

2.典范诵读。

增强语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熟读,反复体味,才能读懂,才能增强文言语感,获得能力。起初,教师要先进行示范诵读,教会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然后让学生参照书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再反复朗读,其他同学可以从字词的读音、句读和感情的表达上挑出毛病,提出见解和建议。长期坚持,学生的朗读能力就会明显增强,读得既准确流畅,又满含表情,同时又提高了独立学习、提前预习的积极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课文内容不同经常变换朗读方式。故事性强而又有人物对话的,鼓励学生分角色读。

3.朗读――“自读、诵读、悟读”。

朗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朗读。

4.翻译――明内容。

翻译文言文一般都以直译为主。该补充成分的要补充,该补足音节的要补齐,该调整语序的要调整。此外,还应注意,要把译句放到原文中去,看看它与上下文是否连贯顺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不能由教师一人包办。

总之,尽管初中语文教学任务重、课时紧,但思想智慧的传承与广大是不可放松的,对作者思想精神的探索与知识点的传授积累并不矛盾冲突,而是相得益彰,而且这种探索既是把握文章内涵的钥匙,又可以开阔、深刻我们的思想,活跃、提升我们的思维,滋养、丰富我们的情感,潜移、默化我们的境界,同时带给我们独特典型的写作素材,万万轻视小觑不得。

参考文献:

[1]魏本亚.“本色语文”的探索与实践――对话语文名师黄厚江[J].中学语文教学,2012(10).

[2]饶春荣.浅议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4).

[3]孙东华.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其应试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2(09).

归去来兮辞并序翻译篇3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黑体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看管(kān) 箭镞(zú)

痉挛(jìng) 抛锚(máo)

B. 挣脱(zhēng)禀赋(bǐng)

桅杆(wéi)瞥见(piě)

C. 舵盘(tuó) 睥睨(nì)

按捺(nài) 拾掇(duō)

D. 倾倒(qǐ)砭骨(biǎn)

忧悒(yì) 荣膺(yī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莫春者,春服既成 B.则民无所错手足

C.夫子之说君子也 D.唯求则非邦也与

3.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黑体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失其所与,不知

A.则与斗卮酒

B.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C.吾与点也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患莫己知

A.甚矣吾衰也 B.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C.子食于有丧者之侧 D.何厌之有

5.对下列各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你们不要因为这样就不敢说了。

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有人了解你们(而起用你们),那么你们凭借的是什么呢?

C.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用礼乐来教化百姓。

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如果公西赤只能给诸侯做个小小的司仪员,那么谁能给诸侯做大司仪呢?

6.下列各句中,黑体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雪后的庐山,雾凇、雪凇与雨凇交相辉映,庐山变成了冰晶般的童话世界,大批游客纷至沓来。

B.不管是文学、艺术创作还是商业活动,都必须打出独到的自成一格的“商标”和品牌,否则,亦步亦趋就成了邯郸学步、自判死刑。

C.泰国国内局势近日很不平静,两大民间政治派别“分庭抗礼”。

D.国庆节期间,我们去了著名的旅游胜地,欣赏了无数的美丽景色,但有的地方没有能去,因为天气不是很好,虚与委蛇。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孔子世家(节选)

司马迁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注]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他日,子路行,遇荷丈人,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耘。子路以告,孔子曰:“隐者也。”复往,则亡。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去,弗得与之言。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选自《史记》)

[注]桓(tuí):宋国的司马(主管军事行政的长官)。

7.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通“腰”)

B.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普通人)

C.当时则荣,没则已焉(通“殁”,死、死亡)崇

D.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尊崇、尊奉)

8.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桓其如予何/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植其杖而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9.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形状,末也

B.他日,子路行,遇荷丈人

C.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D.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93分)

三、(14分)

10.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4分)

译文:

(2)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4分)

译文: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绝句四首(其二)

无名氏

日暮秋云阴,江水清且深。

何用通音信?莲花玳瑁簪。

(1)“日暮秋云阴,江水清且深”一句中,“日暮”一词应该如何理解呢?(3分)

(2)这首诗歌很好地将所见的景色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诗人是如何使诗歌达到这种效果的呢?(3分)

四、(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陶渊明:归去来兮(节选)

鲍鹏山

陶渊明曾如一只失群独飞的鸟,现在终于找到了庇荫之地:田园。在诗歌中,在散文、辞赋中,他不厌其详地津津乐道自己田园生活的乐趣与称意,他对他的生活给予了由衷的赞美。荒谬的人生一变而为圆满的人生,这是田园的赐予,是大自然的赐予,更是他心灵孕育的成果。他认识到了,作为自然的产物,人,只有与自然一体,过自然的生活(人之本性亦自然之物),才能超越荒谬性而返璞归真。

陶渊明显然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隐士,但他是第一个把隐居生活写得如此美好,如此充满魅力的。他以前的隐士们似乎在追求艰苦的生活,并乐于向人们展示他们的艰苦生活,以便显示自己道德的崇高。陶渊明不想向人们做任何展示,这是他自己的生活,他只求自己满意。实际上,我们过分的、矫情的、违背人性的苦行,对道德而言,实在是不必要的。我们高高兴兴快快活活地活着,有什么不对吗?陶渊明就这样给我们活出了一个样儿。

他是能在生活之中而又能使生活回归人性,从而可以避开荒谬的大智者。他使生活即是人心、人心即是生活,从而使主体与客体不仅在理论的层面上,而且真正从生活――尤其是日常生活的层面上,合二为一了。当他回归田园时,田园不仅是他的生活环境、作诗写文的“语境”,还是他“委心任去留”的“心境”。生活能得此大境界、大圆满,遍观中国古人,靖节先生一人而已!

是的,他最先影响我们民族的,是他的这种生活方式、生活姿态,以及他乐观而从容的心态,然后才是他的诗艺。而他诗的魅力则可能正是得之于他生活的魅力与心灵的魅力,他的人格魅力确实在他的诗歌魅力之先。他作品中的很多精彩篇章,可以看成是田园生活的广告。田园生活之乐趣,经他阐发,更是深入人心。虽然同时代的人都为人生的病态的华艳所障目而不能追随他,但时至唐宋,尤其是宋代,在那样一种沉静的文化氛围中,坡等人确实是从陶渊明那里得到一种眼光与视角,得到一种灵感与境界,然后再去寻觅自然之美,体味平淡生活的真味的。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与田园,就是陶渊明式的。陶渊明以他的心灵之光照亮了田园,而田园即着陶之色彩。

在一个专制的社会里,在一个权力肆虐而秩序混乱的社会里,一个人要正派地生活确实是比较艰难的,他真的必须有陶渊明式的坚定、坚忍及对苦难的容忍。他到田园中找他的归宿,找符合他本性的自然纯真的生活。当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时,他就是一个地道的农夫。回归田园在陶渊明看来,实际上是从官场体制中赎回了自己,使自己重获自由。那些能拥有自己的人最有福了。陶渊明就是这么一个有福的人。幸福不是取决于一个人有什么,而是往往取决于一个人没有什么。如果从“有什么”的角度来看陶渊明,那陶渊明所拥有的太少了:名誉、地位、财富,他都缺乏。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令后人无限羡慕的幸福的人。因为他没有我们一般人所不能摒弃的庸俗之心趋利之心得失之心荣辱之心。一句话,那一切使我们“大”不起来的“小”人之心,他都没有。他告诉我们“心远地自偏”的道理,他说他“心念山泽居”,他还自得地说“虚室有余闲”。什么叫“虚室”呢?庄子有言,“虚室生白”,意思是说,清空而无世俗欲念的心灵才能充满阳光。心灵充满阳光,可不就得大从容大安宁大幸福?可不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幸福的人。

(选自《风流去》)

12.作者用“陶渊明:归去来兮”作标题,有何妙处?(5分)

13.说说“陶渊明曾如一只失群独飞的鸟,现在终于找到了庇荫之地:田园”一句中黑体词的含义。

(3分)

14.第二自然段中画横线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4分)

15.作者为什么说“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幸福的人”?请简要分析。(5分)

五、(12分)

16.下面一则招聘启事中存在语序、句子结构、标点等三处毛病,找出来并加以修改。(只填序号)(6分)

①本公司属中外合资的专业生产家用电脑的中型企业,②为了扩大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③加快投资开发家用电脑系列产品,④本着“公开、公平”竞争为原则,⑤现面向社会招聘:熟练运用英语的对外营销人员10名。⑥有意者可来电、来函咨询。

第一处: 句,修改为

第二处: 句,修改为

第三处: 句,修改为

17.认真阅读下面文字,再仿写一句。(6分)

平安夜,同学们手捧着苹果东奔西走相送时,谁还会想起大年三十的鞭炮?

情人节,情侣们怀抱玫瑰开怀说笑时,谁还会记得牛郎织女的动人传说?

六、作文(5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目前德国生产的“奔驰”高级轿车,原是由两家公司组合而成的,一家是卡尔•本茨,一家是戈特利布•戴姆勒。这两家本来是竞争对手,各有很强实力,本茨生产的马达三轮汽车在世界上是小有名气的,戴姆勒则以创造性生产现代化变速汽车而享誉世界。他们为对付美国福特汽车的冲击,一致对外,两家联合成立戴姆勒―本茨股份有限公司。结果事业不断取得发展,而今已成为世界屈指可数的汽车制造商。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检测题》

一、1.A(B项“挣”应读zhèng,“瞥”应读piē。C项“舵”应读duò,“捺”应读nà。D项“倾”应读qīng,“砭”应读biān)

2.C(A项“莫”通“暮”。B项“错”通“措”,安排、处置。D项“与”通“欤”)

3.D(D项与例句均为结交、亲附。A项给。B项为。C项赞成)

4.D(例句和D项都是宾语前置)

(下转3、6版中缝)

(上接2、7版中缝)

5.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有人了解你们(而起用你们),那么你们将打算做些什么事呢]

6.D(“虚与委蛇”,假意跟人附和,敷衍应付。此处用来指天气,是不恰当的。A项“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B项“亦步亦趋”,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含贬义。C项“分庭抗礼”,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可以抗衡)

二、7.B(众:很多)

8.B(A项语气词副词,表示反诘语气;语气词副词,表示推测语气。B项都是副词,“相互”的意思。C项介词,和“上”“下”“西”“东”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等的界限;介词,凭借。D项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

9.D(A项形状,古义:外表的相貌;今义:物体或图形由外部的面或线条组合而呈现的外表。B项丈人,古义: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义:岳父。C项丧家之狗,古义:感彩为中性,现在为贬义词。D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古今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三、10.(1)以往的事已无法挽回,未来的事还可以补救啊!(关键词:“谏”“犹”“追”)(2)至于撰写《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这样的弟子也不能改动一字一句(提不出一点意见)。(关键词:“为”“笔”“削”“徒”“赞”)

11.(1)“日暮”是最感寂寞、最易思念亲友或者情人的时候。在这里,“日暮”不仅点明时间,而且也是在写景,借景抒情。(2)这首诗乍读起来似乎很平淡,然而仔细揣摩,便觉诗中有人,既以情观景,又触景生情。其中时间的推移,景物的变换,无一不牵动主人公的情绪,也无一不触动读者们的心弦。其根本原因,在于诗中所写,乃是诗人的亲身体验,故能如此真切,如此感人。

四、12.表明了写作对象,引用陶渊明作品篇目名(语句),贴切地体现了其人特征:回归田园,从专制体制及纷扰世俗中赎回了自己,重获自由与幸福。总领了全文对陶渊明生活方式及精神世界的解读。

13.比喻在专制体制和黑暗社会中找不到灵魂依托之所的人。

14.表明了陶渊明的独特之处:田园成为其“心境”,他只求在田园中安顿灵魂,且从中获得了满意、宁静、愉悦和幸福。因而他是第一个能把田园生活写得如此美好而充满魅力的人。

15.在作者看来,“幸福不是取决于一个人有什么,而是往往取决于一个人没有什么”。陶渊明是幸福的,因为他在田园中找到了灵魂皈依之所(或:使自己重获自由,能拥有自己的最有福),由此摆脱了专制体制的束缚,摒弃了得失荣辱的念头,充满阳光的心灵清空而无世俗的欲念,宁静自由,从容安详。

五、16.②句语序不当,可将“扩大……份额”放在③句“加快……产品”之后;④句句式杂糅,“本着……原则”与“以……为原则”杂糅,任取一种;⑤标点使用不当,删掉冒号。

17.文化周里,学者们争先恐后评论《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时,谁还能领悟山人那白眼秃鹫的深邃?

归去来兮辞并序翻译篇4

关键词: 文言文 词类活用 推断方法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考查,不仅关系到文言实词的正确理解,而且在文言的翻译、文言内容的把握,甚至在诗歌鉴赏中都显得十分重要。那么,在学习中,文言文的词类活用是否可以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推断呢?下面我就归纳的几种推断方法做介绍。

一、语法推断法

在文言语句中,可以根据词语所在的语法位置推断它的活用现象。

例如:“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

划分其句子成分,逻辑主语“秦”,谓语“封”,宾语“郑”,方位名词“东”处在谓语动词之前,所以这里的方位名词“东”做了“封”的状语,即名词做状语(在东边)。全句意思是: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边界,又想扩大它西面的边界。

又如:“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主语“唐浮屠慧褒”,“始”意义“开始、最初”,做状语,“于其址”做“舍”的补语,名词“舍”即“房舍”之意,在该句中处在谓语的位置,所以它只能是名词做动词意为“筑舍定居”。翻译为: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舍定住。

再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谓语动词“取、举、割、收”,宾语“汉中,巴蜀,膏腴之地,要害之郡”,“南、西、东、北”位于谓语动词之前,只能做状语。大意:向南收取汉中,向西收取巴蜀,向东掳掠物产丰富之地,向北攻克那些要害之地。

二、结构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等的语言现象较多,在这些句子里,我们可以根据相对应句中词语的词性,推知未知词语的用法。

例如:“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并序)。

这两句大意是:羡慕自然界的生物顺乎时序茁壮生长,感叹自己近垂暮之年,不能有所作为。在这个并列句中,我们要了解“善”在句子中的词性,可以根据动词“感”即“感叹”推断。即“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表羡慕之意。

再如:“籍吏民,封府库”。

在这句话里,“吏民、府库”都为名词做宾语,前后句子结构一致,所以我们要推知“籍”在句子中的词性,完全可以根据“封”(查封,动词)确定,即“籍”名词活用为动词,全句大意为:登记官吏百姓的户籍,查封官府金库,等到将军的驾临。“籍”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三、标志推断法

1.找能愿动词

在汉语语法中,能愿动词用在动词之前充当状语,所以,能愿动词之后的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能愿动词“能”修饰名词“水”,“水”在这里只能做动词“渡”解释,“乘船的人,并不一定会游泳,但是他一样可以渡过大江”。再如:“沛公欲王关中”,只要我们能关注该句中的“欲”即“想、打算”,表示主语“沛公”的一种意愿,那么后面所跟的“王”就为名词活用做动词“称王”。

2.找副词

副词在句子中多以状语、补语的成分出现,所以,当我们在句子中见到副词加名词的结构时,就要考虑这里副词后面的名词是否活用为动词。如:“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离骚)。句中否定副词“不”,只能做状语,那么它所修饰的名词“群”,在这里就肯定活用为动词“合群”,否则句子就无法解释通了。全句为“鸷鸟不与其他燕雀同群,原本自古一来就是这样的”的意思。

3.找“所”字

在句子或短语里,“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但是在文言文中,会出现“所”加名词的结构,这时候,其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罾”本为名词,其意义为“渔网”,在该句中,却为动词“用渔网网鱼”。全句大意为“放到别人捉到的鱼肚子里面”。

4.找代词“之”

“之”在文言中,经常以代词的身份在句中充当主语和宾语(“之”也有时候做动词“到、往”来解,这里不做说明),所以,如果我们在阅读中遇到名词(形容词)加“之”的结构时,就要考虑其名词(形容词)是否活用。

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代词“之”在这里做宾语,它前面的名词“名”活用为动词“命名”,译为:从那以后人们命名这座山为“褒禅”。再如:“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在该句中,“庸人”为主语,形容词“羞”(羞耻)做谓语,“之”只能做“羞”的宾语,根据前后文段,“庸人”也以“今君与廉将军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匿之,恐惧殊甚”这种情况为羞,所以,在这里,“之”前面的形容词“羞”为意动用法:“以……为羞耻”。即译为:就是平庸的人尚且对这种情况感到羞耻。

四、语境推断法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准确地阐述了语境推断的内涵。我们要推知某些词的活用现象,必须结合语境认真揣测分析。语境会给我们提供一把准确推断文言词类活用的钥匙。

如:“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在这里,我们要了解“生、肉”的含义,就要结合语境分析。主语“先生之恩”使宾语“死、骨”(死人、白骨)具有了“生、肉”(复活、长肉)的特性,所以该句中“生、肉”为使动用法(使……复活、使……长肉)。又如:“刘夙婴疾病”,如果直译,就是祖母刘早缠绕疾病,这种理解,当然是错误的。根据语境,祖母刘很早就生了病,婴意为缠绕,是疾病缠绕祖母刘,所以在这里,应为被动用法,合理的说法是,祖母刘很早就被疾病缠身。

归去来兮辞并序翻译篇5

一、望词性

文言文在词语组合上与现代汉语差别很大,大量存在名+名、动+动、动+形、形+代等特有的组合现象。翻译时就要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观“望”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活用现象,进而准确把握词语对译的技巧。如:

1.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王勃《滕王阁序》)“襟三江而带五湖”翻译为“以三江为襟,以五湖为带”。它采用两个名+名的组合形式,中间用“而”连接,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可知,名词不能支配名词,所以“襟”“带”都应该作动词用,即名词活用为动词,亦即名词的意动用法。

2.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生生”翻译为“维持生活”。它采用动+动的组合形式,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可知,动词不能支配动词,所以第一个“生”是动词,第二个“生”是动词活用作名词“生活”。

二、闻词义

文言实词是解释文言语意的关键所在。但这些实词与现代汉语词义有相同、相近、相反、相异的情况,理解起来较为复杂。我们必须广“闻”实词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才能正确落实其现代词义。如:

1.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庄周《逍遥游》)“辩”不是“此小大之辩”的“区别”之意,而是“变化”的意思。“辩”是通假字,通“变”。

2.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李密《陈情表》)“秀才”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不同。这就是一个古今异义的词语。

如果少“闻”词义,我们在翻译时就可能“病”(错误)矣!

三、问用法

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乃、其、为、则、之”等,我们要深入“问”询它们的用法,通过分析它们在句中衔接和连贯的对象,判明上下文的关系,从而精确把握其用法。如:

1.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而”连接“尽吾志”和“不能至”,前后语意构成转折关系,因此其用法是表转折,译为“却”。

2. 鹏之徙于南冥也。(庄周《逍遥游》)“之”连接名词“鹏”和动词“徙”,两者构成主谓关系,所以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

如果不问用法,我们就可能翻译出前后矛盾甚至可笑的句意来。

四、切句式

与词汇相比,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所以,我们要“切”准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省略句等的脉象,通过对这些句式的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从而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如:

1. 都督阎公之雅望,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帷暂驻。(王勃《滕王阁序》)可译为:有崇高声望的都督阎公远道来临,有美好德行的新州刺史宇文氏在此地暂时停留。“之”连接名词和后置定语,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翻译时要把定语提前。

2.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韩愈《祭十二郎文》)“何”疑问代词,“谁”;“尤”动词,“怨恨”。“何尤”,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译为“怨谁”。

望闻问切查难点,细微末节看差异。在文言文翻译中,一定要注意通过望词性、闻词义、问用法、切句式等方法,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敏锐把握这些采分点并精准翻译,才能在文言翻译中得到高分。

翻译下面文言文中的句子。

尚节亭记(节选)

刘 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1. 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

2. 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3.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4. 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1. 所以兰花是取它的芬芳之义,谖草是取它忘忧之义,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之义。(注意:“芳”“忘忧”“出污而不染”等词类活用,虚词“而”的用法,三个判断句)

2. 不只是花草树木,(其它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做座位右边的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自警,这样做,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好处的。(注意:“以玉”“以象”“以欹”介宾短语后置,“以之”中“以”的用法)

3. 竹子作为一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因为它有节。(注意:“之”“以”等虚词,主谓倒装、被动句、判断句等句式)

4. 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难道随便就能这样吗?(注意:“名”,名作动,虚词“之”的用法,“岂……哉”,疑问句式)

【译文】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想从中获得深义的,难道仅仅是好玩罢了?所以兰花是取它的芬芳之义,谖草是取它忘忧之义,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之义。不只是花草树木,(其它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做座位右边的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自警,这样做,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好处的。

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有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并起名叫“尚节之亭”,作为读书游玩的地方,表现他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我见了,很喜欢。

竹子作为一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因为它有节。至于经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霜雪的侵袭,而枝干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般。

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的确具有大大超过常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

……

归去来兮辞并序翻译篇6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5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捍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曰,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久之,景公遣使者驰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军中不驰;今使者驰,云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赢弱者。三曰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田氏曰以益尊于齐。

(节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行军勒兵,申明约束

勒:整顿

B 臣素卑贱

卑:素质低下

C 穰苴则仆表决漏仆:放倒

D 以徇三军徇:同“殉”,殉难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①夕时,庄贾乃至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 ①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

②君子博学而曰参省乎己

C ①临军约束,则忘其亲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 ①遂斩庄贾以徇三军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3 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穰苴能“附众”、“威敌”的一组是

(

)

①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

②将受命之曰,则忘其家。

③问疾医药,身自抚循之。

④晋师闻之,为罢去。

⑤(病者)争奋出为之赴战。

⑥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

A ①②⑤

B ②④⑥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4 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

A 穰苴虽然仅是田氏的庶子,但他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所以晏婴向齐王推荐了他。他认为自己人微权轻,所以提出让德高望重的庄贾做监军。

B 穰苴极有谋略,请派国君的宠臣为监军,又忤逆君命将他斩首,借此附众、立威。

C 穰苴带领军队凯旋,还未进入首都,就宣布解除武装,取消原来约定的注意事项,宣誓之后进入都城。齐景公与诸大夫到城外迎接,慰劳军队。

D 齐景公派使者拿着符节赦免庄贾,穰苴不接受;使者乘马车驰入军中,穰苴又按照军法斩了使者、马车左侧的立木和左边的那匹马。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

②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

③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

【解题指导】

一、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因文定义)。说“推断”而不说“解释”,更突出了语境的重要性,这里所说的语境,狭义的理解是指上下文,即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如上列第1题“仆表”结合上文“立表”不难推断“仆”意为“放倒”。广义的语境还包括一些文言知识和有关背景性知识。如“卑贱”,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节词,意为“卑鄙下贱”或“低贱”;古汉语是两个单音节词,“卑”意为“地位低下”,“贱”指“出身低微”,应该说属于中性词。

推断实词常用的方法还有:一是据形推义(形训法),即利用汉字表意文字的特点根据字形推断词的意义,如:“羁”字为马被辔头罩住,可理解为束缚之意。二是成语推断法,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义为“差错”,可结合成语“屡试不爽”来推测其意。三是构词分析(又叫语法结构分析)法,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与“用”相对,意思也相近。又如“士卒次舍”,据“舍”为名词可推断“次”为动词,再结合学过的《赤壁之战》“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以熟推生,可知“次”当译为“驻扎”。四是以熟推生法,如:“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训俭示康》);结合熟悉的课文《荆轲刺秦王》,文中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据此推断“速”为“招致”。此外还有通假推断法等。

二、辨明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大多是多义的,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因此,我们既要辨明它的词性和用法,更要辨明它的意义。辨明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常用的技巧有:一是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上列第2题中的“而”虽同为连词,但却有表转折和表递进两种情况。二是语境判定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如:“夕时,庄贾乃至”,从上下文理解,是强调庄贾来得太迟,有好不容易才来了之意,故推断“乃”意为“才”。三是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通过分析其语法结构,不难看出前二者为动词“是”,最后一个“为”则是语气词。四是位置分析法。如“乎”:作语气助词,表感叹、疑问或反问,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作词尾,用在形容词后;作介词时它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用于形容词后,则表示比较。此外还有标志识别法(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成语推想法和以熟推生法等。

三、辨析人物性格特征。常见题型为“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某人某性格特征的一组是”等。这类考题解题时关键是要“搞清对象、吃透内涵”,如上列第3题:“⑥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陈述对象为齐景公,自然首先得排除。再仔细推敲“附众”、“威敌”

的内涵,意为“论文的能使别人信服,论武的能让敌人害怕”,选项①是说穰苴请求派监军,选项②是田穰苴对庄贾的斥责,这两项显然与“附众”、“威敌”的内涵不相符,故也应排除。因此,此题答案应为D。

四、文意理解推断题。常见题型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是”等。这类试题首先要注意大多是四个选项对中选错,所以要利用选项中正确的内容来加强对文段的理解和整体把握。其次,判断答案正确与否还必须从研究试题如何“设障”(即设置与原文说法不一致的干扰项)开始。综观分析,命题者设置干扰项的方法主要有:一是无中生有。这种陷阱的设置在高考中较为常见,即干扰项在文段中找不到根据,完全是命题人臆造出来混淆视听的。如上列第4题“提出让德高望重的庄贾做监军”,“德高望重”显然系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要求派一个宠臣、重臣来做监军。二是张冠李戴。即命题者故意把发生在甲身上的情况说成发生在乙身上(或者说成发生在甲与乙身上)。如上列第4题D项,从原文“君之使,不可杀之”和“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等内容分析,穰苴并没有杀使者。为此,做这类题考生务必依据选择项回到原文“定位”,仔细辨别选择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三是曲解词义。指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对原文中某一词语错误地加以解释,从而导致选项出错。这种曲解因仅限于一两个词语,所以往往需细心阅读才能发现。四是夸大其辞或颠倒事实。前者指命题者在构拟选项时,于大体准确的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故意夸大的地方作为干扰;后者指命题者故意颠倒事实,造成选项错误。如上列第4题“又忤逆君命将他斩首,借此附众、立威”等内容显然有夸大、捏造之嫌。五是强加关系。即事物之间本不存在某种关系而故意说成有某种关系,显得有悖事理。如说穰苴将庄贾斩首是想“借此附众、立威”,显然是强加关系。

此外,还有时空错位等情况,命题人还可能“综合设误”,即在同一个选项中,综合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设误的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五、文言语句的翻译。这类试题分值较高,是高考较易拉开分数的试题。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首先要求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走样;继之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进而要求译文用词组句考究,规范得体,有文采。翻译的基本原则:一是字字落实,文从句顺。二是坚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三是要有语境意识,能抓住关键字词。如第5题第①句的两个“君”,结合语境分析,前一个为“国君”,后一个是“你”(一般是尊称)。特别提醒:一是关键词,在翻译过程中,既是得分点,也是难点,它主要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多义实词和常见虚词等。二是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倒装句(谓语和宾语前置、定语和状语后置)、判断句、被动句及固定句式,都是翻译时的难点所在。第5题三个句子的翻译,“何谓”是固定格式,“相”、“次”、“井灶”、“身”、“国”、“约束”等涉及多义词、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均为翻译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文言文翻译的主要步骤:切忌一上来就匆忙下手翻译,首先要将要求翻译的语句回到原文定位,然后再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再推测有关词句的意义。操作上有人将翻译步骤概括为:一审,即审清采分点即两类考点;同时做好一调(调整语序:两前置即谓语和宾语前置;两后置即定语和状语后置)二补(补充省略的主语、宾语和介词等)工作。二切,即以词为单位,用“/”切分句子。如第5题,“士卒/次/舍,井/灶/饮/食”。三连,即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译完全句后,要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文言翻译的一般方法则有对(对译)、留(保留)、换(替换)、删(删除)、补(增补)和调(调整语序)等。而运用了修辞手法的文言语句的翻译则以意译为主。

参考答案

1 C(A项,勒:检阅;B项,卑:地位低下;D项,徇:巡行示众)

2 D(A项,乃:才/竞;B项,而:却/并且;C项,则:就/却;D项,以:来)

3 D(①是说穰苴请求派监军:②是穰苴对庄贾的斥责;⑥对象搞错。据此排除其他三项)

4 C(A项,“德高望重”不合原文;B项,“忤逆君命、借此附众、立威”不合原文:D项,斩的是使者的驾车人)

5 ①国君睡不安稳,食不香甜。老百姓的性命都系于你一身,还说什么为你送行呢!(关键词:“君”,一为国君,一为“你”;“相”,代指“你”)②士兵们安扎营地,掘井安灶,饮水吃饭,以至问病寻药,田穰苴都亲自关照慰问。(“次”:临时驻扎)③军队尚未进入首都,田穰苴就宣布解除武装,取消原来约定的注意事项,宣誓之后才进入都城。(国:国都;释:解除;约束:约定的注意事项;邑:都城)

参考译文

司马穰苴是田完的后代子孙。齐景公的时候,晋国进攻齐国的阿、甄,而燕国侵略齐国黄河南岸的地方。齐国军队溃败。齐景公为此忧愁害怕。晏婴就推荐田穰苴,说:“穰苴这个人,论文的能使别人信服,论武的能让敌人害怕。希望大王试试他。”齐景公叫来田穰苴,与他谈论军事,对他非常满意,任命他为将军,率领部队抵抗燕国和晋国的军队。田穰苴说:“我一向低贱,大王把我从平民中提,放在大臣之上,士兵还未听从我,百姓还不信任我,出身低微权力又轻。希望有一位大王宠爱的、国家尊重的大臣,担任监军的职务,这样才行。”齐景公就答应了他,派庄贾前往。

田穰苴告辞齐景公之后,和庄贾约定:“明天中午在军营门会合。”第二天,田穰苴先赶到军队,树起了观测时间的木表和刻漏,等待庄贾。到了正午,庄贾还没有来到。田穰苴就推倒木表,放掉刻漏中的水,进入军营,检阅军队,指挥士兵,宣布纪律制度和约定事项。宣布完毕,天色已晚,庄贾才到来。田穰苴问:“为什么超过约定时间?”庄贾道歉说:“官员和亲戚给我送行,所以被留住。”田穰苴说:“将领接受命令的那一天,就应忘记家庭;到军队宣布纪律制度,就应忘记父母;拿起鼓槌擂鼓作战的紧急时刻,就应忘记自己。现在敌人深入侵略,国内骚动不安,士兵们在边境曰晒夜露,大王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香。老百姓的性命都悬在你的手里,还说什么为你送行!”叫来军法官问道:“按照军法,约定时间却迟到了的,该当何罪?”军法官回答:“该斩首。”庄贾大惊,派人赶去报告景公求救。人去了,还没来得及回来,田穰苴就把庄贾斩首示众。三军的士兵们都吓得发抖。过了好一会儿,齐景公派使者拿着符节,赶来传达赦免庄贾的命令,马车一直奔驰进入军中。田穰苴说:“将领在军队中,对国君的命令是有所不接受的。”问军法官说:“军中是不准奔驰的;现在使者的马车奔驰,该当何罪?”军法官回答:“该斩首。”使者吓坏了。田穰苴说:“国君的使者,不可杀死他。”于是斩了使者的驾车人,砍断车子左边的木杆,宰了左边驾车的马,示众三军。让使者回去报告,然后出发。

士兵们安扎营地,掘井安灶,饮水吃饭,以至问病寻药,田穰苴都亲自关照慰问。并把自己将军名下的给养都送给士兵们,自己和士兵同样分粮食,甚至跟那些身体瘦弱的一样。三天之后,就开始进军。生病的士兵都要求参加,争先恐后,投入战斗。晋国军队听到这个消息,就撤退回去。燕国军队听到这个消息,就渡过黄河,解了围。齐国军队跟踪追击,收复了原来失去的领土,然后收兵回来。

归去来兮辞并序翻译篇7

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学语文教材中运用互文的常见形式大致有以下四种:

一、单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中前后相关的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互相补充。例如:①“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意为“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②“朝晖夕阴。”(范仲淹《岳阳楼记》)其中“朝”和“夕”,“晖”和“阴”是互文,意即或朝晖夕阴,或朝阴夕晖,也就是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

二、对句互文。即对(下)句里含有出(上)句已经出现的词,出(上)句里含有对(下)句将要出现的词,彼此相互补充说明。例如:①“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其中“当窗”与“对镜”为互文,全句是说“向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云一样的秀发,粘上美丽的花黄”。②“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句中“榆柳”和“桃李”互补,是说陶渊明的田园居房前屋后到处都是桃树李树和榆树柳树。

三、多句互文。即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中的相关词语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合而见义。例如:①“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宫赋》)句中“燕赵”、“韩魏”、“齐楚”对举互文,应理解为“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统治者拥有的金玉珍宝”。②“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句中“十三”“十四”“十五”“十六”互补见义,应理解为(兰芝)在十三到十六岁之间掌握了织素、裁衣、弹箜篌、诵诗书等技能。

四、隔句互文。即两句互文之间有别的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例如:①“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其中,“若出其中”是隔句,“日月”与“星汉”互文见义,两句诗的意思是“不断运行转动、灿烂夺目的日月、星汉都如同出于沧海之中一般”。②“十日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王勃《滕王阁序》),句中的“千里逢迎”是隔句,“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胜友”“高朋”“如云”“满座”相互交错,补充说明,应理解为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

互文这种修辞手法虽然不在《考试大纲》规定的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常见修辞之列,但它在中学教材中的使用较多,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加之教材对这种修辞手法未作系统的介绍,这就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因此引导学生理解互文句子,是非常必要的。遇到互文,翻译和讲解时要特别留意,不能把它割裂开来,要瞻前顾后,才能正确、完整、全面地掌握这类句子的真正意思。

那么,如何理解互文的句义呢?根据互文的结构特点,可采用以下方法来理解:

一、对上下文分别保留的互文,用合并同类、概括整合法加以理解。

例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这两句是互文见义。“喜”的原因不单是“物”(客观环境),还有“己”(主观一方,自己);“悲”的原因不单是“己”,还有“物”。因而应理解成“不以物、己喜,不以己、物悲”,译为“(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者悲伤”。如果简单地理解为不因为外物而高兴、不因为自己而悲伤就大错特错,大大缩减了语句表达情感和思想意义的容量。这一句高考曾考过,考就考学生知道不知道这是互文。

②“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这里的“主人”及“客”为互文,“下马”和“在船”并不分属于“主人”和“客”,“主人下马”这部分省了“客”,“客在船”这部分又省了“主人”,理解时宜把二者相加,互相补充,即“主人、客下马,客、主人在船”,译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登上了船”。若单纯地理解成主人下马在岸,客人登船,显然与后面的“举酒欲饮无管弦”等内容不符。

③“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句中“东西”与“左右”为互补见义。诗的上句省了“左右”,下句省了“东西”,即东西不只是“植松柏”,也“种梧桐”,左右不只是“种梧桐”,还“植松柏”。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在东西左右(即四周)种上了松柏、梧桐”。松柏是坚挺、伟岸、坚贞的象征,梧桐是凄楚、悲怆、哀伤的象征。作者用互文手法,既表现出刘兰芝与焦仲卿两人爱情的坚贞高洁,又显示出他们婚姻结局的悲戚哀愁。

二、对上下包含、互相渗透的互文,用前后互相补充、融会法加以理解。

例如:①“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这两句对举见义,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达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以互文手法表现了木兰回到久别的家中喜悦的心情。

②“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从字面上看,这两句诗前后对举,但在意思上却话中有话,而且是正反结合,即:“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不曾缘客开。”意思是:花丛中的路从来没有为客人而扫过,今天为你而扫;蓬门从来没有为客人开过,今天为你而开。

③“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范仲淹《岳阳楼记》)其中“去国怀乡”是互文,应理解为“去国去乡,怀国怀乡”,即“远离国都和故乡,都有着深深的怀念与牵挂”。如果望文生义理解为“远离国都,怀念家乡”,那么“去国”而不怀国,“怀乡”而未去乡,岂不文气大乱?

三、根据互文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的特点,利用已知词义推知未知词义。

例如: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由于这两句诗结构相同,“时”与“序”处于相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序”就是“时”的意思,即季节。同理,“三秋”就是“九月”的意思。

②“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由于“以”和“而”处于相应的位置,且这两句诗结构相同,故可知“以”同“而”,连词。

归去来兮辞并序翻译篇8

文言虚词在2006年的高考大纲中明确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而2007年则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就说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十分重要。所以,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而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文言虚词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掌握特点。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在汉语发展史上变化比实词大。例如一词多义:“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苏轼《石钟山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韩愈《师说》)前者“之”为代词;后者“之”是用在主谓间的助词。又如 “舟摇摇以轻,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以”和“而”,作用完全相同,都为连词。

2. 明确重点。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共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要在个个落实的基础上,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意义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照顾特殊意义和用法,可以采用多义比较的方法,以类相从,同类集中。

3. 联系课文。课文是虚词运用的典范,重点文章一定要反复吟咏体味。虚词以实词为骨骼和支撑,是内容表达的传神之处,因此不能肢解词语,要在语境里体会理解。其次,还要明确文言虚词考查的形式。从近年来全国卷和各地高考试题题型来看,一般分为:判别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选择题”,判别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混合型的“选择题”,正确理解和翻译句子中含有的虚词。此外,还有文言断句题型,即利用“之”“乎”“者”“也”“已”“焉”“哉”以及“矣”等来划分句子的意义单位。

【实战练习】

1.请写出下列句中“则”的意义和用法。(答案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则:______________;则:______________

②“壮士!――赐之卮酒。”则与之斗卮酒。(《鸿门宴》)则:______________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则:______________

④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谏太宗十思疏》)则:______________

⑤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师说》)则:______________

⑥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六国论》)则:______________

⑦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则:______________

⑧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则: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答案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①鸾鸟凤凰,日以远兮。(《涉江》)以:______________

②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以:______________

③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以:______________

④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者。(《寡人之于国也》)以:______________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以:______________

⑥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以:______________

⑦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以:______________

⑧是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战》)以: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下列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答案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于:______________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于:______________

③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于:______________

④是故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孟子二章》)于:______________

⑤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于:______________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于:______________

⑦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于:______________

⑧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于:______________

4.指出下列“乃”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B.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②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C.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D.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5.指出下列“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臣之壮士,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B.①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C.①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其共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D.①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②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齐桓晋文之事》)

6.指出下列“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B.①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C.①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D.①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原贾生列传》)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参考答案与解析】

1.①副词,就; ②连词,于是,就 ;③副词,就; ④表转折的连词,却; ⑤连词,于是,就;⑥连词,那么; ⑦副词,就; ⑧判断动词,就是。

2.①表修饰连词,不译; ②连词,来; ③动词,认为 ;④介词,按照 ;⑤连词,因为 ;⑥介词,因为; ⑦介词,凭 ;⑧介词,因为。

3.①介词,被 ;②介词,比; ③介词,对; ④介词,比; ⑤介词,比; ⑥介词,被 ;⑦介词,从; ⑧介词,在。

4.B ①乃,副词,“竟然”;②乃,副词,“于是,就”。(其余A、B、D三项中的“乃”字,全部为判断动词,意为“是”)

5.D ①之,代词,“那些”;②之,动词,“到、达到”。(其余 A、B、C三项中的“之”,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上一篇:圣诞树手工范文 下一篇:梦幻名字大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