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儿》实录

时间:2022-06-08 10:39:28

师:同学们,春节晚会大家最喜欢看什么节目?

生:(七嘴八舌)小品、流行歌曲、魔术……(最终还是说“小品”的占大多数)。

师:老师也爱看小品。什么是“小品”呢?其实就是“戏剧小品”,过去是戏剧学院的学生用来培养表演基本功用的,后来成为一种专门的艺术形式了,说起来还要归功于我们中国,归功于中国的春节联欢晚会……(对插言的学生:对不起,你想说什么?)

生:老师,我觉得这篇《枣儿》不像是小品,因为一点都不好笑……(学生骚动,纷纷低语赞同)

师:哦,看来同学们把小品都当做“幽默小品”了。这也难怪,过年的时候演小品,当然要“可口可乐”。不过,大家可能听说过一句话,我们不一定都记得一起笑过的人,但一定记得……

生:(接口)一起哭过的人。(众笑)

生:不过,这篇文章里也没有谁哭过呀!

生:是的,没有人哭,有时还会有笑声,比如枣子打到日本兵头上的时候。还有尿尿的情节,蛮好玩的。

生:但是,我感觉总是不像看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那样开心,而是总觉得有什么压在心头上,沉甸甸的。

[整体把握]

师:如果你是戏剧晚会的主持人,需要向观众简介剧情。请各小组合作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注意只能说30秒钟啊,多了总导演不让。(笑声)

(生读书、讨论,推举发言人)

小组1:今天为大家演出的是荣获曹禺戏剧一等奖的小品《枣儿》,愿香甜的枣儿给您带来愉悦的感受,谢谢。

小组2:亲爱的朋友们,你们肯定都吃过枣儿,但今天带给您的枣儿却别有滋味。――这是一株从人的身体里长出来的枣树,一株扎根在家乡土壤里的枣树,远方的游子,你是否回味起故乡枣儿的无尽滋味。

小组3:在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和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在这里相遇了,他们由陌生到熟悉,枣儿成了连接他们情感的纽带,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小组4:一位老人和一个孩子,围绕着’枣儿’的话题在说话,但是那个叫做“枣儿”的儿子在哪里,还有那个不再吃枣儿只吃巧克力的爹又在哪里,如果今天你们就在下面看表演的话,请别忘了,这儿有一条飘扬的黄丝带。

师:这场戏只有两个演员,每组同桌都可以合作演一台戏。请大家找出一组典型的对话来,读一读评一评。

师:凡是读老人的同学举一下手。(呼啦啦举起一半)老师问你们,假如你们真的就是那位老人,你们觉得和小孩子说话有什么样的感觉,比如,交流的状态怎么样?

生:我觉得和这个小孩子说话(指着同桌,众笑),开始的时候特费劲,后来还是融洽的。(不少“老人”表示同感。师插话:‘说说为什么嘛!)可能是小孩子不懂事吧。(众大笑)

生:我想这是由于两代人之间有代沟。

生:这不是代沟的问题。我认为,老人眼里的枣儿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枣儿,而孩子还不能明白老人心中的枣儿的含义。

师:你的意思是说老人心中的“枣儿”是他儿子的名字,所以小孩子不明白吗?

生:是,哦,不是不是……我是说,一方面,他的孩子叫做枣儿,他当然会记得,另一方面,看到枣儿,他就想起孩子小时候,想起过去,想起枣儿熟了却没有吃枣的人。而这些,是一个小孩子还无法理解明白的。

师:不过,各位’老人’,我们总不能一直“代沟”下去呀,那每个人“自说自话,简单的想法,根本就是一个笑话”了。(众大笑)什么时候男孩开始有点明白了,这次让男孩代表说说。

生:是想要走却又留下的时候,本来小男孩很开心的,也不太明白老人说起枣儿的含义,但他和老人有一点是相通的。(师插问:“哪一点?”)

生:他们家里都有人在外面没有回来。

师:对呀,你们读得真认真,不过我们看一看,他们对没有回家的亲人的情感怎样。

生:老人的儿子没回来,他把心思寄托在了枣儿上,男孩的爹没有回来,他把心思却寄托在了巧克力上。

生:不是,男孩也把情感寄托在枣儿上,课本135页上说:“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我认为这儿戏剧达到了高潮。

师:你真不简单,还会借用以前学习的知识,分析出这儿是戏剧的高潮;还会从课文中找依据,这是很好的方法。不过,老师有点不明白,男孩明明是想着巧克力的,为什么会偷偷藏着一颗枣儿呢?

(学生小声讨论片刻)

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想,男孩听了老人的故事,感受到了老人的情绪之后,他心中的枣儿也许不再是那简简单单的一种果实了呢?

生:我想,男孩之所以留了枣子,是因为枣儿的故事使他明白,枣儿是老人一家的根,他也觉得,枣儿会为自己的家带来根。老人的枣儿会为他带回枣儿叔叔,自己留下的枣儿也许会唤回吃巧克力的父亲……(掌声)

师:你的分析真棒。这里,老师也和大家一起来看看“枣儿”这个词语到底有什么更深的文化含义。这里我又想插一句,每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评奖中,小品为什么归于语言类?

生:我想,可能是说小品主要以语言取胜吧?

师:不错,虽然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语言音乐舞蹈美术的因素都有,但就背景极为简单的小品而言,确实是以语言取胜。文章中,含蓄优美的语言非常多,大家能够试着再找一找,评一评吗?

(学生积极讨论,场面热烈)

(教师投影:《西汉民歌》:堂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哪得孙儿抱。)

同学们,中国民间文学与西北民俗中赋予“枣儿”是“早”的含义,上面这首诗就是女子委婉劝家人“早早”嫁女的比兴用法。我们现在民间婚事不还是要上大红枣,取一个‘早生贵子’的好兆头吗?文中的“枣”字正是借谐音呼唤亲人“早早”回来呀1同学们,你们也可以想想,“枣儿”还有哪些含义。

生:文章中说“皱巴巴的甜”,是说人越老越有味道。(笑)

生:作者有意把枣儿和巧克力放在一起写,是想突出外来的现代化的东西对陕西农村的冲击。

师:你很敏锐呀。的确,文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对于外出的人,是他们精神家园的象征。

生:剧本写到八十一颗枣儿,枣儿精确到个位数,可以想象,这些枣儿对于枣儿父子的救命之恩,他们永世不忘。

生:我是说刚才提到的那个不卫生的故事,可戏里写得很含蓄,不认真读,还是很卫生的,用了“二人对视大笑”就交代清楚了,真是精彩。(见有人还不清楚,再解释:“蹲坑就是大便”,众大笑。)

生:还有老人说“枣”字里面一个“木”,这不也是说,枣树就是扎在土中,寄寓着故土难离的意思。

[总结探讨]

师:同学们的分析非常好,我们还可以找出好多精妙之处来,慢慢琢磨。比如,开头结尾的童谣也很有意思,都是呼唤亲人回来。

老师想起前面同学主持人的话,这里似乎有两个人一直没有出场。他们是老人的儿子“枣儿”和男孩的爹。他们哪儿去了呢?对,外出了,不回来了,老人的儿子哪儿去了,戏里没有说,小男孩的爸爸是有交代的,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了。他们会被唤回吗?

(学生纷纷作答,有说可以,有说不会的,还有的开玩笑说古诗“不信东风唤不回”,引来笑声。)

师:是啁,“不信东风唤不回”。是什么东风呢?是老人的无尽思念,是男孩的殷殷期盼,还是故乡枣儿香甜的诱惑……

同学们,我们都是城里人,大家可能不太清楚这些年来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许多农民都离开了自己的故土,来到异地他乡……

生:老师,我们清楚,我们全家都是从农村进城的。(“我家也是!”“我家也是!”不少学生呼应。)

师:对不起,老师太武断了。在我们浙江地区,的确是有大量的离土农民进城,而你们已经是这个城市的新一代市民了。不过,老师问一句,你们的爷爷都进城和你们在一起吗?(有的说是,大多说不是。)还有,学校对面的建筑工地上,有许多农民工辛苦劳作,他们家里的枣树下,有没有翘首企盼的老人?不错,可能没有枣树,那么杏树、梨树、樱桃树下?至于小男孩的爹那一类型的人,老师不多说,大家也知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常常带来家庭经济细胞的裂变,可摔碎的镜子能再圆吗?吃惯了巧克力的口味,能再适应乡间的泥土味的枣儿吗?

(有人说“应该回去”,也有人反驳。)

师:还有,是不是为了家乡的枣儿,农民就要永远留守在这个“精神家园”中呢?留还是走,巧克力还是枣儿,到底哪个更值得追求?……

(学生陷入沉思,良久没有人发言。此时下课铃声响起。)

师:让我们把这个问题带出课堂吧,戏剧,就是给我们带来矛盾的文学,优秀的戏剧,带来永远的矛盾。也许矛盾永远不会解决,但是,这颗戏剧的香甜的枣儿会给我们留下无穷的回味。

上一篇:《三块钱国币》实录 下一篇:归去来兮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