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为何在中国失败等8则

时间:2022-10-24 03:21:22

日本企业为何在中国失败等8则

日本《日经BP》2006年11月12日

在中国消费者的心中,日本企业的品牌号召力与三星、诺基亚、摩托罗拉等相比,低到几乎可以说是没有。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很多日资厂商未能充分发挥包括中国技术人员在内的白领阶层的作用。中国人在日资企业里呆不长。以至于一个在日资企业工作3年的中国人,就会被称为“老员工”。

为什么不能启用中国人担当重任?这一问题的答案在于日本企业的文化,某位就职于中国的日本咨询师这样说:“日本企业或者说日本人具有不把工作托付给他人的文化。即使是公司内的日本人之间也是如此。哪怕只购买20万日元左右的物品,也要将临时费用申请书送交相关部门传阅一圈,这样的企业并不少见。所有人员都负责的结果是到头来谁也不负责。”在中国提拔重用人才伴随着一定风险。或许愿意承担这一风险的人在日本企业里太少了。

2006年美国10大私人企业

美国《福布斯》2006年1 1月9日

在美国,一直以来,私人公司和公众公司之间的界随时都在变化。以下是《福布斯》评出的本年度美国10大私人企业排名:

1.科赫工业:化工、能源巨头,2005年收入约900亿美元,员工8.5万人。2.Cargill:农产品、食品企业,2005年收入699亿美元.员工14.14万人,是美国雇员最多的私人企业。3.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2005年收入超过213亿美元.员工14万人。4.Publix超市:百货业,2005年收入达207.5亿美元,员工13.5万人。5.SemGroup:从事石油、天然气精炼和销售,2005年收入达201.7亿美元,员工1622人。6.Mars:糖果、宠物食品和电子产品生产商,2005年收入约为200亿美元,员工4.05万人。7.c&S百货批发:食品批发行业,2005年收入119.4亿美元,员工1.87万人。8.恩永:会计师事务所,2005年收入184亿美元.员工11.4万人。9.Bechtel:从事工程建筑,2005年收入达181亿美元,员工4万人。10.Meijer:百货业,2005年收入约为132亿美元,员工6.5万人。

不要痴迷领导力

英国《金融时报》2006年11月13日

我们迷恋领导力。它的本意也许是授权,结果往往却恰恰相反。即便是在一个团队中,镜头也往往是聚光在个人身上。领导力正在成为席卷全球的个人主义综合症的一种体现.并且给组织机构乃至整个社区都带来破坏。

自吹自擂、自我中心、抽象的领导力充斥在教室和媒体中。那些自诩能培养领导者的管理课程和MBA项目.培养出来的往往是狂妄自大的人。领导者从来都不是在教室里培养出来的,真正的领导力是在单位、组织、社区,乃至国家内部赢得的。人们不仅愿意接受具备这种领导力的人的领导,更是将其推至首要位置,并且还会持续维持这种热情。

但是,即便这样也夸大了领导力。现在更需要的是“分布式领导力”。所谓“分布式领导力”,是指角色是流动的.随着环境的改变,领导职责是由一个集体中的不同成员担负的。但这样称为领导力还是有点以偏概全,因为它的效果不取决于任何个人,而是取决于集体,尤其是社区内部的社会交互过程。我们应从根本上摈弃对领导力的迷信.也不要形成对“分布式领导力”的新迷信,我们不只是需要更好的领导力,而且还需要更少的领导力。

挫折,是上天最好的礼物

中国台湾《商业周刊》2006年10月16日

每个人对明基放弃增资西门子手机厂事件都可以有不同解读。正向地看,就算明基宣布失败,这虽不是好事,但绝对不会是坏事!

理由很简单,不喜欢保守的公司,保守只代表着希望公司不会变坏,绝对不会让公司有令人惊艳的成长。

现在明基宣布失败,对亏损近300亿元新台币向投资人认错,这绝对不是坏事。不只是因为“挫折,是上天最好的礼物”,这个事件可以磨练明基这样的公司,“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更重要的是,任何一家伟大的公司,绝对没有“无风无浪到公卿”的事,能够经历越大的挫折,并且从挫折中翻身,才能成就越伟大的公司。因此把挫折当作未来成就的过程,并不为过,而明基这时候正在走过可能超越伟大的关键时刻。

中国新《破产法》意义重大

美国《华尔街日报》2006年10月17日

在中国的新《破产法》将于明年6月1日生效。要了解这部新法律的重要性,只需看看它取代的那部旧《破产法》就行了。旧《破产法》在政治方面的考虑要多过对经济因素的关注,它将破产企业员工的利益置于债权人的利益之上。而私营企业在旧《破产法》中甚至根本未被提及,因此私营企业的破产问题多年来一直未有明确的适用法律加以规范。

相比之下,新《破产法》适用于所有企业,虽然国有企业在2008年底之前享有一段可暂不执行该法的宽限期。伴随着新《破产法》的实施,一套正式的企业破产程序将得以确立,届时破产企业的管理人将由法官任命,而不再像旧《破产法》规定的那样由政府指定。当破产企业进行清偿时,债权人将处于第一受偿顺位,地位优先于企业员工。债权人委员会在监督企业的破产程序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这意味着破产程序将由专业人士。或许还会包括外国律师和会计师,而不是官员来掌控。此外,新《破产法》还首次将破产保护概念引入中国。

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大多出于自保

英国《金融时报》2006年11月8日

在获得“2006年最佳商业图书奖”的作品《中国震撼世界》中,作者詹姆士・金奇在序中写道:“大国的崛起,以及随后由盛转衰……很少会遵循一种简单的、直线性的方式。其间,充满了迂回曲折,虚假的黎明和蒙蔽人的信号。”

本书开篇并非从中国写起,而是从德国多特蒙德下笔,也就是德国蒂森一克虏伯的一家钢厂的所在地。这家钢厂被拆成一片一片,然后装船运往中国重新组装。作为中国威胁的象征,这一事例有说服力。金奇总结了发达国家对中国的两种担心:一是制造业竞争带来的直接威胁.二是经济增长无意导致的后果带来的间接威胁。

金奇认为,中国一些被视为展示实力的动向.其实是中国弱点的征兆。例如,许多评论家将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与上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大肆收购海外企业并论。但金奇表示,中国企业收购外国企业大多是出于自保。“中国的制造业市场竞争残酷,利润微薄。这些企业走出国门时,是需要这样做,因为它们在国内难以生存。”

缺乏信任是中印经济关系的隐忧

印度《印度教徒报》2006年11月11日

印度政府正在制定新的外国直接投资政策,中国将首次被列入“外国直接投资存在安全风险的国家”名单。

近年来,曾发生过几起中国对印投资受阻事件。今年8月,印度拒绝与武汉凯迪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港湾工程公司签订港口定期合同。另外.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扩大在印投资的计划也一再受阻。

目前,中国在印度的投资规模微不足道。据印度政府称,从1991年8月到2005年10月从中国流入印度的直接投资总额为203万美元。中国的统计数字要高得多,约为4735万美元,印度对中国的投资相对高一些,约为13亿美元。2005年,双边贸易额较2004年增长了37%,达到了187亿美元。中国很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取代美国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

Web2.0热潮引发泡沫质疑

美国《商业周刊》2006年1 1月6日

根据道琼斯Ventureone的最新报告,今年前9个月,风险投资公司在79家Web2.0公司身上共投资4.555亿美元,同比增长一倍以上。

多家知名Web2.0公司的巨大成功是这一领域吸引风险投资者的主要原因之一。MySpace和YouTube的早期投资者从交易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例如,红杉资本是YouTube的唯一风险投资者,红杉资本对YouTube投资了1150万美元,YouTube被Google收购之后。红杉资本获得了5亿美元的收益。

然而,Web2.0所引发的投资热潮是否会失控呢?一些业内人士对此深以为然。朱庇特研究公司的高级分析师大卫・卡德表示:“现在的Web2.0热潮与1998年的互联网投资热非常相似。风险投资很容易获得回报,然而其中一些公司并不具有很好的创意。”一般来说,风险投资公司投资七到八家公司,可能只有两到三家能带来回报。但在Web2.0领域,100家公司可能只有一家能获得成功,另外99家则以失败告终。

上一篇:中国实践二:官方试点的七颗星火 下一篇:长尾天堂 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