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谐动”的哈尔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及现实需求

时间:2022-10-24 11:55:44

“多元谐动”的哈尔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及现实需求

摘 要:提出要建立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为主体的多元谐动的哈尔滨公共服务体系,并通过市场失灵理论、政府失灵理论、志愿失灵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分析作为其理论基础,并通过哈尔滨民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城乡服务均等化的需求、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求、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需求这四个需求论证了多元谐动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多元谐动;公共服务体系;社会组织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017-02

体系,多个系统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系统,是不同系统组成的集合系统。可见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之所以称之为体系,也绝对不是单一系统所能完成的,必须要赖以各个有机组成部分的紧密配合,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虽然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供给的责任主体,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但并不表示政府是唯一主体,各种社会力量是完善和补充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主体,不可或缺。因此,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应当奉行一种“多元谐动”的构建机制。“多元”,就是强调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都应该成为公共服务体系的主体。所谓“谐动”,就是强调构成公共服务体系的各种主体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在默契的互动中实现和谐的状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其内部可以分解成若干配套模块,“这一体系由公共服务的投入机制、运行机制、应急机制、保障机制、评估机制、监督机制等模块构成。”[1]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各主体均可以在其中发挥各自的作用。

一、多元谐动的哈尔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市场失灵理论

以英国学者哈耶克和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者认为社会平等是“天真的和不合情理的”,解决公共服务问题其唯一办法就是让市场自己去创造奇迹。基于这种观点,西方很多国家开始公共服务民营化,依靠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然而,新自由主义的公共服务民营化改革并没有成功,片面强调企业运行方式,只追求市场的效率和标准,导致了公共服务供给的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无法有效地供给公共服务的情况。仅仅由市场供给公共服务就会导致很多问题,由于企业的逐利性,使得一些成本高、收益小、周期长的公共服务项目被市场所漠视,私人或营利组织不愿承担,导致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还有就是“搭便车”现象,由公共服务的非排他性,在公共服务上寄望于别人投资,而自己去享受权利,最终也会导致公共服务无人供给。可见,在某种程度上,仅依靠市场是无法有效率地供给公共服务的。所以必须由政府和社会组织来弥补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理论的提出为多元谐动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重要理论依据。

(二)政府失灵理论

随着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国家干预主义开始出现,“福利国家”理念开始盛行,被喻为西方“福利国家之父”的贝弗里奇提出政府要统一管理社会保障工作、通过社会保障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建议。贝弗里奇设计了一整套应由国家提供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的方案,认为政府是公共服务供给当仁不让的主体,然而由于单一的政府供给公共服务让国家负担剧增,凯恩斯主义的结构性缺陷凸显,福利国家理念受到了普遍质疑,导致了公共服务供给的政府失灵,政府失灵是指由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自身制约性导致在政府供给的公共服务无法满足民众的需求,导致供给失败的现象。又由于政府在供给公共服务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致使公共财政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低下,导致政府的活动并不总像应该的那样或像理论上所说的那样“有效”。在公共服务领域,公共服务领域内的政府失灵的存在必然需要政府之外的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

(三)志愿失灵理论

志愿失灵是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非营利部门研究学者莱斯特·M.萨拉蒙提出的,他认为基于自愿和慈善基础上的社会组织也同样问题重重,以志愿为基础而建立的社会组织中,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内在的局限性。也无法独自承担其供给公共服务的任务。其主要问题有:(1)慈善不足。社会组织所能筹集到的资金和资源不足以维持正常活动的需要。(2)社会组织多会存在官僚作风,实际控制资源的人往往对如何使用资源有较大的支配权,他们的决定缺少公众的意见和监督。(3)社会组织的业余性。社会组织是以自愿为基础的,提倡志愿服务,工作多由非专业的志愿人士担任,这势必影响组织绩效和服务产品质量。(4)社会组织服务的局限性。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作为政府失灵的一种补充,社会组织服务的对象只针对特定群体[2]。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

20世纪80年端于美国的新公共管理理论也为多元谐动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它是一种新的理论和管理模式。其代表人物奥斯本和盖布勒主张以现代经济学为基础,以企业的精神改造政府。认为在像政府这样的公共部门可以采用企业成功的管理方法和市场竞争机制,并且应该特别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上,新公共管理理论特别强调政府与市场的结合,主张公私合营,同时强调政府也应该与社会组织合作,因为社会组织能够弥补政府部门和市场部门的不足,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上发挥一定的作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提出促进了市场组织、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兴起。市场、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这三种制度形式的差异及其互补性,也充分论证了多元谐动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必要性和优越性[3]。

二、多元谐动的哈尔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需求

(一)满足哈尔滨民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改革开放后,哈尔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原有的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哈尔滨民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和利益格局也呈现多样化。三十多年的经济建设,也使得哈尔滨民众由温饱走向小康,需求开始逐步扩大,特别是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的需求,这就使社会对公共服务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政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现有公共服务供给体系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众多的不同需求。约翰·密尔在其《论自由》一书中认为,“政府的工作趋于到处一样化,相反,个人和自愿联合组织则会做出各种不同的实验,得出无穷多样的经验”[4]。政府在满足社会多元需求方面的弱点,恰好是企业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优势。社会组织其产生发展本身就是社会多元需求和利益格局的多元化结果。它来自于基层社会,体现“多元化”的价值追求,根植于服务公众,谋求公共利益,并以适应不同群体和利益要求的满足作为工作的风向标进行创新,不断开拓公共服务新领域。因此多元谐动的公共服务体系是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的基本保障机制。

(二)统筹哈尔滨城乡服务均等化的需求

经过30多年的建设,哈尔滨覆盖城市居民的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与再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而由于公共服务供给的二元供给制、农村公共服务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公共服务责任不明确等原因,导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长期不足,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和农业的发展要求。这种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均衡制度严重制约了哈尔滨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贫富差距拉大,带来了众多负面效应。而由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联合构建的多元谐动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能够相互补充和集中各自的优势参与公共服务,推动哈尔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多元谐动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能够供给不同居住区域、不同社会阶层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能够满足哈尔滨全体居民与应当享有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在公共服务领域中实现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相对平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哈尔滨企业组织和社会组织在实践中所起的作用,证明了政府以外的组织参与公共服务,能更好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从而更好地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建设哈尔滨服务型政府的需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全面推进改革、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哈尔滨也同时把建设服务型政府确立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方向。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由原来管理型的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由原来对社会和民众的管理转变为向社会和民众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务,而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构建的多元谐动的哈尔滨公共服务供给体系能够完善公共服务机制,为社会和民众提供覆盖面更广、体系更完善的公共服务,从而促进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另一方面服务型政府是有限政府,提倡“小政府、大社会”,要求政府多“掌舵”少“划桨”。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促进了政府的职能转变,将一部分“划桨”的工作职能分离出来,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发挥它“掌舵”的作用,而且将竞争引入了公共服务供给领域,有利于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四)优化哈尔滨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对公共服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原有政府单独供给公共服务的体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为主体的多元谐动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优化了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四个优化。(1)优化了原有仅依靠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单一主体供给模式,促进了公共服务主体由一元向多元供给转变。(2)优化了政府的公共服务理念,促进了政府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3)优化了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由原来自上而下的一维供给方式向多维的供给方式转变。(4)优化了公共服务的供给状况,促进了公共服务供给由失衡向均衡转变。

参考文献:

[1]张立荣,冷向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向下的政府行为变革[J].政治学研究,2007,(4):87.

[2][美]莱斯特·M.萨拉蒙.公共服务中的伙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英]简·莱恩.新公共管理[M].赵成根,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4][英]穆勒.论自由[M].孟凡礼,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中介语与中学英语写作中语言偏误分析 下一篇:也谈行政附带民事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