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寿星李约瑟

时间:2022-10-24 09:41:52

科学家寿星李约瑟

记得在20世纪70年代,我在农村读到了两本《中国科学技术史》,尽管这只是该系列巨著中的一部分,我对作者那渊博的知识还是惊叹不已。而作者能够旁征博引大量闻所未闻的中国古籍,更让我对这位外国作者产生了崇敬心理。于是我开始留意有关这位作者的信息。在我结识了从事研究这位作者的专家王国忠先生,特别是王先生不止一次地将研究著作赠我学习之后,使我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这位作者就是英国的著名科学家李约瑟。

名字的变迁

1900年的岁末,李约瑟诞生在一个纷争不断的知识家庭。他是这个家庭里的独子,但争吵在孩子洗礼时就开始了,因为他的父母各自给孩子取了不同的洗礼名,而且互不相让:母亲叫他“特伦斯”,父亲则称他为“诺埃尔”。小时候,李约瑟要给父母写什么时,落款就分别采用他们各自喜欢的名字,谁也不得罪。后来出于方便和孝顺,他采取折中的态度,最终选择了大家都认可的名字:约瑟夫。

1937年,会说一口流利英语的中国姑娘鲁桂珍到英国的剑桥大学进修,而带领鲁桂珍研究的正是李约瑟及其夫人多萝西(中文名叫李大斐)。鲁桂珍后来记述:李约瑟相貌堂堂,身上透着股刻意的帅气。他身材高大,肌肉发达,四肢修长,戴一副玳瑁边眼镜,一缕头发不停地从前额落下来,他则不时地用手将它拢上去。他的声音粗犷,但又有一种轻柔之美,她立即被这种声音所折服。而且,鲁桂珍的办公室就在李约瑟办公室的对面,中间只隔一条过道。由于李约瑟对这位黑头发姑娘也马上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磁力,所以大约只经过几个月,双双就坠入情网而不能自拔。

李约瑟研究与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与鲁桂珍的鼓励、督促、帮助分不开;李约瑟的名字也是鲁桂珍给取的。

鲁桂珍是这样考虑的:“李”与他的英文姓中的第一个音节近似,“约”有约会的意思,“瑟”是一种弦乐器,形似琴,古时,瑟常与琴合奏。“瑟琴”可比喻夫妇间的感情和谐,《小雅》就有“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的话。在李约瑟这名字里,包孕着鲁桂珍多少的深情厚意啊!

李约瑟和鲁桂珍于1989年9月15日终于步入了婚姻殿堂,此时他俩都得手持拐杖,但毕竟结束了长达50多年的情人生活。李约瑟在婚宴上说:“迟到总比不做强!”他们的婚姻仅仅维持了800多天,1991年11月28日,鲁桂珍去世,享年87岁。她的骨灰一半葬在南京;一半与李约瑟和多萝西的骨灰一同分葬于剑桥的一棵梧桐树下。

撰写巨著

李约瑟撰写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并因此而获得了巨大的荣誉,鲁桂珍功不可没。后来担任李约瑟研究所所长的何丙郁博士说过:“桂珍对学术方面做出的最大贡献是把她的才能献给了李约瑟的代表作《中国科学技术史》。没有鲁桂珍,就没有中国科学史的李约瑟。”

鲁桂珍的父亲鲁仕国(鲁茂庭)是位药商,他经常强调,中国发明了许许多多但被西方人忽略了的东西,中国对世界的科学和技术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鲁桂珍赞同父亲的看法,并且把这一理念强烈地灌输给李约瑟,她一再鼓励李约瑟去找出中国究竟发明了哪些东西。

机会来了。1942年秋,正值二战进入关键阶段,英国政府决定派科学家访问和支援战时的中国。精通中文并对东方文明有着强烈兴趣的李约瑟被选中,与牛津大学的多兹教授组成“英国文化科学使团”赴中国。李约瑟等人来华,对抗日中的中国军民自然是种鼓舞,而到中国来正是李约瑟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此时他已和鲁桂珍商定好要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大做文章了。

李约瑟在进行援助战时中国科学界的同时,一直从事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事业。作为英国驻华使馆的科学参赞,作为中英科学合作馆的主任,他有机会去各处考察。这对他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有着极大的触动与帮助。例如他在四川自贡参观自流井制盐技术时,马上联想到:今天在勘探油田时所用的钻深井技术,肯定是中国人的发明,这种技术早在约2千年前的汉代已经应用;同时证明古代的四川人早就知道利用天然气来蒸发卤水取盐了。

李约瑟到过重庆、陕西、甘肃、两广、贵州、湖南、江西、福建等许许多多的地方,看过大量的古迹与古文物,加深了对中国历史的了解,积累了有关中国科技史的丰富资料。

中国诸多科学家和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对李约瑟的研究也是倾心相助的。他们解答疑难,提供材料,有的则直接参与,与李约瑟合作的人多达20位左右,时间长的合作者有近10年之久。

1954年,深含着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技敬仰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第1卷《导论》,由剑桥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其后又出版了相关书卷,立即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它博贯今古,发掘了中国古代诸多鲜为人知的科技史料,为读者惊叹不已。正如长期在华工作的李约瑟老友路易·艾黎所说:“历史上或许还没有一位科学家像李约瑟博士那样就一个庞大的题材写下如此丰富的材料,并以清楚敏锐的头脑,筛选证据,寻求事实,为后面创作了一幅完整图画。”

《中国科学技术史》原计划有7大卷、34个分册,遗憾的是李约瑟没能完成撰写计划任务就离开了我们。

长寿没有“秘诀”

在剑桥大学,年过九旬的长寿者并不太多,李约瑟则是剑桥的寿星之一。1995年3月24日20时55分,他在剑桥寓所驾鹤归去,享年95岁。据记载,他临终的时刻,“游丝般叹了一口气,——没有疼痛,没有,只有疲惫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他长眠了。”

李约瑟是个极有事业心的人,是个无暇旁顾的“工作狂”。他没有时间运动。有人这样说道:“他的午餐通常很简单,只有面包、三明治之类……吃完后就可以立即回实验室继续工作。”然而他成了寿星。不少人认为,他父亲是位医生,故从小就会得到生活保健知识;他对中医及炼丹术有研究,加之他原来就是学生化的,对养生自然心知肚明。可是,何丙郁博士却说:“李约瑟不是从炼丹术,而是从他的不朽巨著中获得长寿之道的。”此话可谓一语中的。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忘情于物外,应该是他通达耄耋之年的重要原因。熟悉李约瑟的人知道,他平生有三大嗜好:抽雪茄、爱甜食、喝茅台。至今在李约瑟研究所内还存放着许多空烟盒,这是他当初用来做借书记号的。吃甜食是李约瑟自幼就有的爱好,他经常戏称自己为“甜牙齿”。所以遇有聚会,友人们会主动将剩下的蛋糕、小布丁等甜品让他带回去享用。他对中国的糖果点心也情有独钟。

李约瑟喝茅台酒是从抗战期间来华开始的。新中国成立后,每年的国庆宴会,我驻英使馆都会请他出席,临别时也总不忘送一箱茅台给他品尝。由于对茅台的深深情感,他甚至在晚年还专程到酒厂去参观过。厂方打算赠他几箱茅台酒,他因无法携回国,只能割爱。不过,酒可益智,茅台或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他的灵感,使他更好地奋笔疾书中国科技史吧。

李约瑟88岁生日那年,爱护他的朋友们要求他要保养自己。他说:“抽烟、多糖、饮酒,都说对健康不利。可我却活到了88岁。我还要怎么样呢?”

毫无疑问,按今天的“健康生活方式”来对照,烟糖酒都无益于他的长寿,可他又的确是个寿星,缘由值得探讨。

李约瑟的父亲活了60岁,母亲是74岁,家族中也没有寿长者,可见他并没遗传到什么“益寿基因”。

现在可以勉强与健康长寿挂上勾的一点就是服用人参了。李约瑟在1992年他92岁时还请回国的中国朋友为他代买人参:“请买些中国的人参粉给我。我多年来每周吃一点人参。我认为中国人对人参的信任,实是已被证明正确。”他先前每天服两片人参,鲁桂珍说两片太多,后来就改为一片,这早上服一片人参的习惯,保持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编辑祝健)

上一篇:10号文堵死了民企海外上市路 下一篇:如何塑造一个好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