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抠字眼”教学

时间:2022-10-24 09:17:39

数学课堂“抠字眼”教学

摘 要:小学数学试题中常常包含一些关键字词,如何“抠字眼”抓关键词,对题目的解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案例,就“抠字眼”的一些路径和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数学试题 抠字眼 方法 案例

所谓“字眼”,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对文章理解起关键作用的字或词。所谓“抠字眼”,就是抓住最关键的字词,使理解更准确。小学数学试题中有一些关键字词,对题目的解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忽视对它的理解,直接影响学生的解题思路。在平时批改作业和试卷时,发现学生对关键字词理解存在以下情形:一是漏看,在看题时,把关键字词遗漏,如“到”“着”“了”“过”等字容易漏看;二是多看,例如把“最简分数”看成“最简真分数”;三是对关键字词理解肤浅。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学生对题目意思曲解、误解,做题时模棱两可,甚至沿着错误的思路解答。为了能让学生准确捕捉题中有关信息,正确理解题意,快速打开解题思路,教会学生“抠字眼”,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一、在反复读中寻求关键字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题目几遍,适当引导学生自己理解题意,比喋喋不休讲解,学生更易于接受。课堂上,笔者采用“三读法”,要求每题至少读三遍,每遍读法不同,要求也不同。第一遍读就是一字一字读,要求从题开始至结束读准音,不增字,不漏字,培养学生准确读题的习惯;第二遍读是一句一句读,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培养学生从整体把握题目意思的理解能力;第三遍读是一气呵成,在读时,不间断,找出关键性的字、词、句,寻找数量关系及变化规律,打开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模型思想。比如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采用三读法,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特别善于抠字眼,抓住关键字句,准确有效地找出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这种读法,体现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中,能够帮助学生减少错误解题的发生,养成学生仔细看题、审题的好习惯,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二、在比较中分析关键字

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会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更深入,更透彻,对概念的使用范围更清晰,更容易区分。

【案例】判断对错:

1.分数单位是九分之一的最简分数只有6个。( )

2.分数单位是九分之一的最简真分数只有6个。( )

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找出这两个题目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生:相同点,“分数单位是九分之一的”和“只有6个”;

不同点,第1句中的“最简分数”和第2句中的“最简真分数”。

师:要判断对错,应该抓住句中的哪些词理解?

生:“最简分数”和“最简真分数”是这道题中的两个关键词,对它们的理解直接影响对题目的判断。

教师着重引导理解“最简分数”和“最简真分数”的意义。

师:谁能说说“最简分数”和“最简真分数”区别是什么?可以举例说。

生1:“最简分数”包括“最简真分数”和“最简假分数”。比如五分之三和三分之五都属于最简分数,五分之三还属于最简真分数,三分之五不属于最简真分数。

生2:分数单位是九分之一的最简分数不止6个,有无数个,所以第1句是错的;分数单位是九分之一的最简真分数有九分之一、九分之二、九分之四、九分之五、九分之七、九分之八这6个,所以第(2)句是对的。

上述案例,笔者首先从字面上引导学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抓住不同点即关键词进行分析,使学生对“最简分数”和“最简真分数”这两个概念有清晰的认识:即“最简分数”外延大,包含“最简真分数”和“最简假分数”两个意思。其次,在学生罗列分数单位是九分之一的最简真分数的分数时,是可以穷尽的,只有6个,而分数单位是九分之一的最简分数的分数时,是不可以穷尽的,其分数有无数个。这种在比较中分析,在分析中判断,在判断中会更具有理性,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数学概念的理解,而且使思维方法得到有效训练。

三、在操作中理解关键字

数学课标指出“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注重建立并发展学生的数感,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参与实践,在操作中思考,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关键字蕴含的意义,自主探索,建立数感,感悟在具体情境中所表现的数量关系。

【案例】

1.一种机器零件,成本从2.4元降低到0.8元,成本降低了百分之几?

2.一种机器零件,成本从2.4元降低了0.8元,成本降低了百分之几?

学生各准备钱一元的一张,五角的2张,一角的4张。

师:“降低到”和“降低了”有什么区别?谁举例说一说。

生:比如1支笔原价是3元,现价是2元,可以这样说1支笔从3元降低到2元,也可以说这支笔降价了1元。

教师可以让学生多举例说一说。

师:一种机器零件,成本从2.4元降低到0.8元,你怎么理解?

生:比如一种机器零件原来的成本需要2.4元,现在的成本只需0.8元,可以这样说这种零件成本从2.4元降低到0.8元,也可以说降低了1.6元。

师:假设我要把这种零件按成本价卖给你,成本从2.4元降低到0.8元,你拿几元给我?千万别多给钱。

学生试图拿出钱数,教师看了看,大部分学生拿出0.8元。

师:为什么是0.8元?这种零件现在成本是多少元?降低了几元?

生:现在成本是0.8元。降低了1.6元。因为从2.4元降低到0.8元,说明现在的成本只要0.8元,

师:假设我要把这种零件按成本价卖给你,成本从2.4元降低了0.8元,你拿几元给我?千万别少给钱。

学生试图拿钱,老师看了看,大部分学生拿出1.6元。

师:为什么是1.6元?这种零件现在成本是多少元?降低了几元?

生:现在成本是1.6元,降低了0.8元。因为从2.4元降低了0.8元,说明现在的成本只要1.6元,就是用2.4-0.8=1.6(元)。

师:这两题成本分别降低了百分之几?

生:用降低了的价钱÷原成本价×100%就可以算出成本降低了百分之几。第1题用1.6÷2.4×100%≈66.7%。第2题用0.8÷2.4×100%≈33.3%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提到:“要解放小孩子的嘴,让儿童大胆地讲,大胆地提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要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让儿童的双手在大脑的指挥下大胆地去干,大胆地动手,大胆地创造。”这两道题一字之差,第一题是“降低到”,第二题是“降低了”,如果学生不仔细看题,不认真审题,很容易出错。此题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就是要让学生正确理解“降低到”“降低了”的意义。为此,教师首先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及知识结构举出大量的例子,深刻体会关键词“降低到”“降低了”的意义,在理解了意义之后逐渐引向例题,自然引入,无声链接,让学生思维畅通无阻;其次,教师抓住学生对钱的敏感性及内在需求性,如“不要多给”“不要少给”,通过引导学生动手,让他们的双手在大脑的指挥下大胆地去干,拿出实际钱数,深入感悟“降低到”和“降低了”这两个关键词的内涵,“成本降低了百分之几”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题意,是解题中最为关键的一步,那么,让学生学会“抠字眼”,就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题意,快速打开思路寻找有效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作者单位:井冈山大学附属小学)

上一篇:巧设小练笔 演绎大精彩 下一篇:从白鹿洞书院学规看朱熹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