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的原生态分析与启示

时间:2022-10-24 04:01:36

传统民居的原生态分析与启示

[摘要]:以湘西地区岩板寨为研究对象,通过阐述其所处地理环境、概况及建筑特点,进而对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性进行分析,揭示了民居生态性的传承与发展对现代建筑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性;群体;结构;内部空间;细部构造;发展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民居,近代将宫殿、官署以外的民住建筑统称为民居,是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民居分为现代民居和传统民居,传统民居又分为生态性民居和形式民居。那些历史性、地域性、文化性、整体性、建筑性、生活性都做到了较好传承的民居就是原生态民居。它们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建筑本身,还在于它们承载着原汁原味的乡土生活,承载着原生态环境的历史印记。

在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人们开始对现代建筑发展进行反思,认识到流行的建筑形式,如摩天大楼、玻璃幕墙,耗费能源、浪费土地、破坏自然等是不可持续的,必须进行重大变革,而地方传统建筑突出地体现了建筑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其发生和发展无不充满了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下面将以湘西传统的岩板寨进行生态性分析。

2.岩板寨生态性分析

2.1建筑群体的生态性

传统民居大多经历了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历史,建筑群体及形态浑然天成,建筑单体历史年代也不尽相同,保留了每个时代建筑特征和原生态环境的历史印记。譬如湘西凤凰县的拉毫村,传统建筑为“岩板寨”,高度为1-2层,带有典型的苗寨建筑风格,拉毫营盘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村内有大量的清代和民国时期民居,多为石板、木构架结构,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其中城北门、南门井、南长城等都是极具文化意义的保护性建筑。

拉毫村村内建筑布局较为紧凑,但新老建筑的分布较为清晰,老建筑集中在村寨中心,新建筑大多在周边建设,呈现出不同的年代建筑特点与建筑风貌,从整体情况而言,建筑年代主要以清代的建筑、民国时期的建筑、50―80年代建筑和90年代至今四个时间段进行分类。

表1-1拉毫村现状建筑年代分类统计表

2.2建筑环境的生态性

在朝向上,山地环境由于坡度、坡向和基地的海拔高度不同,不同山坡基地日照时间和日照间距差异很大,湘西地区阴雨天气偏多,日照较少,建筑多选择南坡、东南坡,以获得尽可能多的日照。

在通风上,湘西山地地区气流运动受地形的影响很大,除大气候风以外,还有地形及温差影响所产生的地方风。地方风往往对建筑通风起主要作用,常见的类型包括山阴风、山谷风、山垭风、水陆风等。湘西传统建筑在选址上通常都考虑了对自然风的利用,建筑一般都沿河沿江布置,河谷可以为建筑带来清凉的河谷风,夏季可以有效地改善建筑的通风,并起到降温去湿的作用。

在建筑格局上,一般顺应地貌,依山而建,减少了填方挖方,保护了当地的农田。

在绿化上,湘西常常把房屋修建在避风不显眼的弯沟里,屋前被几棵大树掩隐着或是被小山包遮挡起来,湘西地区自古有敬奉树神的习俗,往往将村落入口选择在枝繁叶茂的大树附近。夏季,茂密的枝叶遮挡住强烈的太阳辐射,提供凉爽的树荫,降低周边温度;冬季,树叶落尽,保证了充足的阳光与日照。白天,树林中温度较低,凉爽的空气自树林向外扩散,夜晚时则刚好相反,昼夜间空气的流动有利地改善了周边空气质量与温度调节。

2.3建筑结构的生态性

湖南民居一般采用是木穿斗构架,每檩下落柱或每隔一檩立柱,柱与柱之间采用穿枋联系起来,榫构梁架与屋顶。穿的数量在三道以上,视进深而定。此外穿斗结构易于挑出,容易作成挑檐。基础形式为沟槽式基础,柱脚处为连通的地脚枋,然后与柱子同置于通长的石连磉或基脚石上。

考虑到湘西多雨的气候特征,民居的屋顶坡度大,利于排雨。同时在寒冷的冬季,大屋檐又像一道屏障,抵御住大风和冰雪,保护人们不受侵袭。屋顶材料多为黛瓦,与石板墙颜色统一和谐。屋坡举折成内凹曲线,平缓而优美。正房多做成长短坡,前檐高于后檐,以突出正房高大的正面。

图1湘西民居屋顶

2.4建筑材料的生态性

湘西地区山地密布,不利于大型建材的运输,而自然资源丰富,逐渐形成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就料施工”建筑选材特点。土砖由粘土直接压制成形,没经过烧制,因而可以回田还原成土壤,不会造成污染;石材可以用来建造房屋的基础、台阶、墙壁等部分。

墙体大量采用石材、土砖等本地产的建筑材料,并加强材料的重复利用,减少浪费。石板墙有许多缝隙,利于通风,墙壁厚度 以 370 mm、500 mm 居多,厚重的墙体在保温隔热方面也有很好的作用。如凤凰拉毫村,整个村子都是由石片砌筑而成,形成高度统一的建筑风格。

2.5建筑内部空间的生态性

火塘,也叫“火坑”、“火铺”,通常是在卧室靠近窗户的地面上挖一尺多深、一米见方的方形土坑,四周以条石砌筑,可以架锅烧水煮饭,正上方的房梁上还悬挂腊鱼腊肉,借助于火塘的熏烤,长期保持干燥,不易腐烂变质。据传,过去苗族人祭祖是在火塘旁边,在位于现在卧室内的火塘靠山墙的一角,在山墙中柱的下面供奉祖先的神灵,火塘中有用来放置锅的三脚架,被视为神物。山墙中柱和火塘之间是家中最神圣的地方,家族的祭祀活动就在火塘的居室中进行。

跃层空间,由于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湘西山地建筑往往开间、进深都不大,而只有向空中发展,形成跃层或夹层的竖向空间组合。将主要居室和活动空间布置在上层,既避免潮湿,又有良好的采光通风;而厨房、厕所、牲口圈等则布置在底层。

2.6建筑细部的生态性

门,传统民居通常做成场院的形式,场地作为晒谷物和室外活动的场所。用低矮的围墙围合,考虑风水原因,通常设有一个门楼,称为“朝门”,或朝向风水好的方位,或不与堂屋正对,避免对堂屋风水的影响。民居主入口处理成凹口,称为“虎口”或者“凹口”。

窗,古村落的窗户为木制窗,按其开启方式及分布位置主要为平开窗、垂直推立窗。平开窗因其经济实用而被广泛采用,窗通常分为左右两扇,扇叶大小和材质以屋主的喜好及木材而定。垂直推立窗多用于高墙的门窗上方,因墙壁过高而加设的。

雕刻,雕刻造型古朴大方,雕刻精致,显示出古村落丰富雅致的生活情调。内容多以植物、卷草、云纹为主,体现吉祥如意的愿望,颇具特点。

3.传统民居的传承和对现代建筑的启示意义

民居在城市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可以成为城市直接的景观资源,因而在许多城市别是历史名城中,城市规划都包含着历史街区和古建筑保护的专项规划。

传统民居的精神和文化应当被继承和发展,也应赋予传统民居以生气,使之富有生命力,是其成为真正安全舒适,适应环境及使用方便的各类建筑空间环境,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我们在建筑创作上应该借鉴民族的传统文化,吸取外来的精华。

当今社会、时代在前进,生产方式在改变,科技的发展也远非过去所能比的,这为建筑生态性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我们应利有这一优势,挖掘传统民居的“生态”本质,使现代建筑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注入新的“血液”,使其产生新的生命力。新型建筑围护结构、新型多功能建筑节能材料也可考虑应用于现代建筑,并借鉴传统民居就地取材的经验,大力发展天然无害的“绿色”装饰材料。当然,完善与提高也包括建筑的布局、平面、空间设计。

湘西山地建筑在适应地方气候、维护生态平衡、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显示了自身的优点,我们在学习外来的建筑文化同时,也不要忽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传统的生态建筑观与新技术、新的管理手段相结合,使其具有新的生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房志勇.传统民居聚落的自然生态适应研究及启示[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

[2]肖湘东.湘西民族建筑布局和空间的研究[D].长沙:中南林学院,2004

[3]吴良镛.建筑・城市・人居环境.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4]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荆其敏.中国传统民居[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6]蔡镇钰.中国民居的生态精神[J].北京:建筑学报,1999

[7]刘沛林.传统村落选址的意象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

上一篇:房屋建筑面积测绘技术浅析 下一篇:测量标志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