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语文学习动机的培养

时间:2022-10-24 01:12:14

中职生语文学习动机的培养

【摘 要】目前,中职学生学习观念不强,尤其体现在语文学习方面。主要原因在于语文学习动机的不足。如何培养中职生语文学习的动机,改善语文教学的效果?笔者将就此问题结合相关学习理论、联系语文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以期培养并激发中职生语文学习的动机,提高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语文;学习动机;培养

0 引言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厌学、逃学、旷课、上网……屡禁不止,对于语文学习更提不起兴趣,甚至于有学生反映:“是中国人都会说中国话,都认识汉字,会写常用的汉字,职业学校不必开设语文课,从而为专业课学习留出更多的时间。”这令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困惑、担忧,更令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们苦恼。对此,很多人认为智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但除了智力因素外,非智力因素也同样不容忽视,比如:学生的学习兴趣、父母的教育方法、学生以往学习中不良的习惯和失败经历,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个体差别,语文学科不同于专业技能课程,不能立竿见影的学科性质,职业教育“以技能为抓手,以就业为导向”的倡导,语文教育者自身的教育理念的落后与缺失,语文教学方法的不当或单一等等,这些都会造成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缺失与不足。综合比较各种非智力因素,学习动机应该是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动机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在学习当中,如果能正确了解、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在同等智力条件下,充分发挥潜在能力,他们就一定能在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上有一个大的飞跃。

1 语文的学科地位

语文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人们赖以交流的凭借。它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的基础。其实,学生只有学好了语文,具备了较强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正是因为这样,许多有识之士都非常重视语文学习,如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就说过:语文水平是衡量一个人的第一标准。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学习是“为了生活,为了要求生活的充实”,而不是只能应付考试的工具。它包括表达、理解和审美,是一个人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窗口。同时,语文是一门费时多收效慢的学科,在效果上,语文教学很难如基础会计作账、计算机程序设计这些专业课那样立竿见影。可以说语文教学所展现出缺乏目的性和科学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职业院校语文学科地位不高、学生厌弃语文的现状。

2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学习动机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个人价值观、态度、志向水平、外来鼓励、学习后果(如学位、待遇及社会地位等)以及客观现实环境的要求(如考试、竞赛和升学)等诸多因素紧密相联。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起来的,不同的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同的要求,所以反映在学生头脑中的学习动机是非常复杂而多样的。

学习动机的水平和强度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有效地进行学习,而且教学工作的成败也与对学生学习动机的了解程度成正比。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十分必要的。当前,关于学习动机较为著名的理论有认知动机理论,人本主义的动机理论,行为主义的强化动机理论等。这些动机理论虽各有千秋,甚至于有些方面存在分歧,但几种学习理论一致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有动机,不同意有所谓没有动机的学生。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各自的长处有所选择地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语文学习的需要性、必要性,体会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的魅力,进而帮助学生培养语文学习的动机,使教学走进高质量、高水平。

3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策略

3.1 转变教育观念,提升课堂吸引力

行为主义学习动机理论用强化概念来解释学习的动机问题,强调外部动机的作用。强调外部事件或来自外部的奖赏、强化的作用。这就启发我们要改变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或观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摆脱“作者-背景―生词梳理―段落划分―大意归纳―中心把握”这一模式的应试教学,从讲台上走下来,打入学生的中央,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时刻章显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把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表达、理解、审美、想象、思维能力作为终极目标,打破学生疲惫又厌倦的传统教学,在参与和奖赏、强化中提升语文课堂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使学生成为学习语文主体。

3.2 适当表扬并给予学生积极的期望,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表扬是教师用来鼓励学生最常用的策略,过多消极的批评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也是行为主义学习动机所告诉我们的。但认知动机心理学家认为“外在奖励应成为外语教学策略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建立自己的内部激励机制”。因此,作为语言类工作者的语文教师应把握好表扬的尺度,恰如其分地褒贬。同时介入归因论的引导,即:将学生学业上的进步归功于个人的努力,强调他们进步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将“失败”归因为外部因素,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进步的潜力和希望。比如,教师在写作训练课上,可以将学生精彩的句子积极讲评并说明值得表扬的原因;在讨论、演讲或口头表达课上,教师不直接打断学生,而是将错误统一纠正。这样被表扬的学生乐于花更多的精力去改进写作技巧。口头语言不出色的学生也会及时改正错误,积极参与活动。

3.3 明确语文学习的价值,端正语文学习态度

马斯洛和罗杰斯认为,人生来就有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倾向,所以强调动机的内部和内在因素,如自主的需要、发展能力、实现潜能等。

3.3.1 利用价值,激发动机

所有学生都有学习动机,只是教师必须注意,学生的学习动机未必专注在他所教的科目上。有价值,有需要,学生才愿意学。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各行各业人们赖以交流的凭借。如举一些现实生活中因为语文能力不强而造成交际障碍甚至于酿成悲剧的例子,让学生明白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的基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

3.3.2 端正态度,强化动机

只有当学生认为学习有意义时,所学内容符合自身成长的需要,他们才会维持学习动机。教学中,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常有眼高手低的现象。有些学生认为自己语文已经学得很好了,这时,教师可以让他们做有一定难度的阅读、作文或口语表达,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创设情境,联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语文认知上的某些欠缺会给学习、工作带来的不良影响。如结合专业岗位设置情景对话或竟聘演讲,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语文水平的重要性,这种情境会使他们产生语文学习的认知需要,激起并强化他们学习的动机。

3.4 课堂中利用暗示、感化等教学手段

在人本主义看来,动机就是受环境支持或阻碍的某种特定的基本需要或倾向的展现,学习等外部事件则会加速这一进程。而暗示和感化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专业理论课程效果较好的手段,在课堂中适时利用暗示和感化不仅能增强师生之间的默契和感(下转第220页)(上接第180页)情,更能走进学生的内心,激发个人的心理潜能,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

3.5 关注学生个体需要,用爱与信任创建微笑式和谐课堂

人本主义认为动机是受环境支持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都是维持人本动机的两个基本条件。中职生都不同程度遭受过中考的失利,学科学习失衡的挫败,而且有相当比例的学生面临贫困、单亲及缺乏家长重视等问题,内心敏感、自卑而焦虑。教师必需用关爱和信任对待每一位学生,要求学生互相尊重,禁止使用批评或中伤性语言,并以身作则,为学生营造出宽松而和谐的学习氛围。期间,微笑是两者的通行证,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3.6 及时评估并反馈学生学习表现,使学生体验成就感

Wenden认为“没有评价的学习永远不能成为真正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这样的反馈可用来提高具有动机价值的自主行为。因为通过反馈,学生可以知道自己的学习进度、成绩及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同时还可以及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及时纠正。学习动机在本质上是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如果一个学生屡遭失败,他就会对自己进行错误的归因,使学习动机很难维持。因此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其学习的潜能。

3.7 积极探索并运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行为是由我们的思维决定的。动机作用以选择、决策、兴趣等对可能的成败的分析等为基础,因此,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和需要,结合自身教学目标、教学风格及理念,选择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让我们职业教育的语文课堂活跃而丰富有效。比如,开展师生互换角色,感悟并体验双方处境及需求,提高语文课堂的灵动性;通过影视赏析、课本剧演练,熟悉人物内心,学会语文学习的情感共鸣与理解、表达;利用情景设置、任务驱动等刺激学生思维及语言组织、人际交往的提升;利用小组活动、游戏等合作式学习,改善部分学生的高焦虑,培养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沟通、概括与演讲口才等。同时,对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切莫使他们处于高焦虑或不能自拔的尴尬境地。

综上所述,本文运用了一些学习动机理论及相应教学方法,提出了培养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一些方法和技巧,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但,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育更是任重而道远。作为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师,如何利用前言学科理论和先进合理方法,更好的章现语文教学的魅力与能量将是我们不断探索和追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志公.语文教学论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

[2]王丽.我们怎样学参考语文[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

[3]杨成章,主编.语文教育心理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5]隋光远.中学生学业成就动机归因训练研究[J].心理科学,1991(4).

[6]约翰・P.霍斯顿.动机心理学[M].长春: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

[7]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M].北京:三联书店,1987.

[8]夏洛特・布勒,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9]张念宏.教育学辞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党彩娣(1981―),女,陕西宝鸡人,陕西省第二商贸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学。

上一篇:船员管理中的难题探讨 下一篇:浅析技工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兴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