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技工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兴趣的培养

时间:2022-09-01 06:39:16

浅析技工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兴趣的培养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技工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缺乏兴趣这一状况,指出要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关键在教师。从教师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学任务的精心设计,学以致用、体验成功的教学策略等方面的优化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学习兴趣;技能训练;任务设计

提起计算机基础课,有些教师可能会说:“计算机课,学生最喜欢了,每次上机操作实习课都提前到机房。”其实他们有所不知,学生上计算机基础课,的确热情很高,但有些学生上课是为了玩游戏、聊天、听音乐、看电影电视。因此,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只能关闭学生机的电源,练习时再打开。而练习时,有些学生宁愿自己漫无目的地修改计算机的各种设置,也不愿意做教师指定的练习。所以每堂课下来教师都觉得疲惫不堪……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不是真正的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我认为教师是非常关键的。

1 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使课堂教学趋于流畅

有些教师认为计算机教师上课相对轻松,因为要分配给学生一定的练习时间。但要顺利并高效地完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不那么容易。我曾有这样的经历:教学内容是下载Win RAR并安装。教学流程: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要求上网下载Win RAR并安装,学生不知从何下载,我又忙着告诉他们如何使用搜索引擎,部分学生找到后又问我在网上去哪儿下载,问我如何下载……在混乱中,下课时间也到了。学生安装上的少得可怜,由于教师没有预见学生学习新知识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导致课堂教学秩序混乱,学生满堂课都是问题,长此以往,学生肯定兴趣索然。

计算机基础学科是一门操作技能很强的学科。教师不但要注意讲解的知识体系是否合理,在备课时还应注重整个实施是否具有可操作性。那么,计算机基础教学在课前一般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1)钻研教材到位。在备课时,除了正常的备课外,特别重要的是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即以学生的身份对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操作。不然的话,就会出现学生操作的结果与教师备课中希望达到的目标出现很大偏差。如果教师能以学生的身份亲自完成学习任务,那么教师讲课内容会更丰富,同时将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课前有个心理准备。当然最重要的是,由于是以学生的身份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就能体会到学生是否乐意去完成这个任务、完成任务后是否有收获、是否有成就感。

(2)了解学生深浅。计算机基础课不但要有教师自己的上课教案,还应提供给学生操作步骤。在课堂上,教师演示的操作自己感到简单,学生在听课时也没有感到有多少困难,但学生自己操作时却经常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因此,还应给学生提供有关操作步骤的学案,以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教学任务。

(3)设计教法合理。为了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需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教学素材,哪些教学素材是老师需要提供给学生的,那么老师在课前就应该将素材准备好,并放在某个共享文件夹中,提供给学生使用;如果希望学生自己准备的,那么应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时间。在每堂课前还有许多常规的准备工作要做,如教师机、学生机工作是否正常,网络是否畅通,教学演示系统是否可用等网络教室的准备工作。只有充分做好相应的课前准备工作,才能使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趋于流畅;学生每堂课都能高效的完成任务,那么,他们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的兴趣就会一天比一天高涨。

2 学习任务的设计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技能性很强的计算机基础学科,操作技能的掌握需要经过不断练习,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某一操作技能从不会到会,仅仅是掌握该操作技能的一个开始。如果学会了该操作技能,但没有进行重复训练,也许过几天后就会忘记这一操作方法;或者在一个综合实践中要用到该操作时,由于无法自如运用该操作而导致不能完成整个综合实践。所以,计算机基础课教师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技能训练。但是,重复训练和保持兴趣是一对很大的矛盾。比如对于篮球运动,学生平时玩玩都很感兴趣,一旦进入专业的训练,就需要单调枯燥的重复训练,这时许多学生就不能坚持下去了。在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这一矛盾,开展重复训练,对基础较好的少数同学感到根本不必要,老师还未讲完操作步骤,学生都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但不开展重复训练,则会使多数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些操作技能,使得学习差距变得越来越大。

为使学生在重复训练过程中,能维持学习的兴趣,教师在任务设计的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取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设计任务时必须先分析学生当前的生活、学习特征,找那些和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及学生感兴趣的素材,然后将教学的知识点融合进去。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经常思考:如果我作为学生,我希望通过掌握这些操作技能去做一些什么事呢?比如说,学习电子表格软件,作为学生不只是为学Excel而去学Excel,通过学习Excel能计算自己的学习成绩,那该多好;以后上班能够自己做个统计表就更好了。

(2)“以生为本,关注生命”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因此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在充分考虑如何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用各种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同时,绝不能忘记教师的责任,不能忽视在这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

(3)在任务设计时应注意分层教学。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要因材施教。我们不能让走在前面的学生原地踏步,无所事事,浪费精力与时间,也不能让后面的学生望尘莫及,失去信心,放弃努力。在计算机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的手段之一,就是为学生设计开放型的任务,制作一张名片,打印一个报告,编制一份电子小报,统计一个报表,设计一个课件等等,这类开放型的任务,每个学生都可以做,每个学生都可以尽情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管结果可能会有很大差异。实现因材施教的手段之二是同一个课堂中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能会马上完成任务,教师不应让其无所事事,而应给出一个新的任务,或是原任务的一个拓展,要注意该任务必须比原任务具备更强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以激发这些学生的好胜心理,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新任务的探究中。例如在学习电子表格进行数据管理时,提出基本任务是进行总分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拓展任务是姓名按照姓氏笔画排列,解决方法课本上根本没有,充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使用帮助或上网去查找方法。另外,准备几个情景不同的任务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这样不但可以解决“吃不饱”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不喜欢吃”的问题,但要注意不同任务所蕴含的操作技能是基本一致的。

3 让学生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学习了某种知识而不能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加以应用,人们对这种知识便很难产生兴趣,学生更是如此。学生学会了知识后,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消化练习,充分发挥想象,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如果学生用他们学到的知识,为自己或别人解决了问题,他们将感到无比自豪,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学习兴趣。在新学期初,打乱教材的顺序,先让学生学了如何申请电子邮箱,如何使用电子邮箱,以后再交作业时可以使用电子邮箱进行收取。引导学生将搜索技巧应用到解决其他学科的知识应用和信息获取上,学生感觉到很多学科知识不仅来自于课本和课堂老师传授,而且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因特网上获取,较好的强化了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方式”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下转第302页)(上接第202页)不是一种纯技术的东西,而是一种能应用于其他各个领域,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的实用的技术,久而久之,使学生体会到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不是一种要求,而是一种实际需要,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使学生利用掌握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无形之中也增强了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内心的满足而不把学习当成负担,从而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从而把计算机课变成学生的乐园,让梦想不再是梦想。

【参考文献】

[1]娄枫.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J].科技教育创新,2006(10).

[2]刘项洋,陈付龙.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福建电脑,2011(9).

[3]杜铮.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改初探[J].技术与市场,2009(8).

上一篇:中职生语文学习动机的培养 下一篇:工学结合下“层次化”实践技能教学管理体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