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艺术作品中的暴力美学

时间:2022-10-23 10:43:02

【前言】论当代艺术作品中的暴力美学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在艺术方面,这段时期创作的作品中也不难发现暴力的影子。以上所述的两种暴力形态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起到不同的社会效果。 一、“暴力美学”在中国当代美术中的呈现 无论艺术家是着眼于挖掘暴力背后的深层内涵,还是强调暴力面前的彰显形态,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在...

论当代艺术作品中的暴力美学

摘要:本文将暴力美学做为切入点,介绍了暴力美学理论的文化起源以及暴力美的特征及内涵,深度挖掘暴力美学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结合当代艺术特有的理论,通过对艺术学、绘画学、当代艺术发展的研究,将近几年国内当代艺术中有关暴力的绘画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出当代艺术对暴力场景的直接描绘及间接隐喻两种表现形式。同时,本文将“暴力美”的价值进行深入探讨,阐明利弊,进一步表述了暴力美学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暴力美学 当代艺术 绘画价值

“暴力美学”一词从影视文化兴起,原指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中国香港,流入日本并逐步发展成熟,后又传入美国的一种对电影艺术的形式探索。

20世纪70年代,嘉禾影业公司在香港成立,并与李小龙 先生、成龙 先生等合作拍摄了一大批功夫片,其中由李小龙主演的《精武门》、《猛龙过江》等最先打入国际市场,随后,嘉禾影业公司与美国华纳公司合拍了《龙争虎斗》获得极大成功,此后开始转向合作拍片,生产了如《炮弹飞车》等国际合作功夫片。影片在国内外上映后,受到影评界的高度赞扬,在影评中也第一次的出现“暴力美学”这个词。文艺界关于电影中“暴力美学”的解释,在国内通俗的说法就是:将影视中的暴力动作场面进行仪式化创作。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创作者往往运用后现代手法,或是将影视中的格斗、厮杀场面消解为无特定意义的游戏、玩笑,格斗画面纯粹,但也有诙谐的色彩成分;或是使其符号化,作为与影片内容紧密相关的视觉和听觉的审美要素,注重深入挖掘厮杀动作,强化打斗场面的表象形式感,而刻意去弱化影片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 直到20世纪80年代,国内电影人吴宇森 的“英雄系列”影片,对其中的暴力片段进行完美的风格化处理,将国内电影中的“暴力美”提升到成熟的阶段。在国际上,美国导演罗伯特?罗德里格兹与弗兰克?米勒共同导演的电影《罪恶之城》三部曲,将“暴力美学”发挥到了极致。

在文艺作品中,对于暴力的表现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形态:一是将暴力元素进行环境化、形式化的包装,削弱暴力的攻击性;另一种表述方式则是直接展现施暴与受虐过程,强调血腥场面,调动观众的感官刺激。这种表述方法已经渗入到影视、文学等多种文化中。

在艺术方面,这段时期创作的作品中也不难发现暴力的影子。以上所述的两种暴力形态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起到不同的社会效果。

一、“暴力美学”在中国当代美术中的呈现

无论艺术家是着眼于挖掘暴力背后的深层内涵,还是强调暴力面前的彰显形态,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在现实社会中,暴力的诞生往往与矛盾冲突密不可分,是矛盾被激化了的衍生品。艺术家在经历与感悟了这种衍生品之后,将冲突、矛盾、暴力呈现在画面之上。通过研究分析这些艺术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艺术家不是单纯的将暴力本身表现在作品中,而是通过这种主题传达的方式让观众去主动思考暴力背后潜藏的社会意义。

1、间接隐喻的暴力表现

从绘画的本质上看,绘画语言的运用一定要符合艺术家创作时的心态,帮助观众对作品画面整体的认知。绘画语言彰显的外在形式必定符合其内在观念的阐释。当由画面传达出其观念的社会意义大于观众对绘画本体的关注时,其作品涵义自然凸现出来。

自90年代后期,产生了一种青春绘画式的基本主题:受伤。“受伤”是6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在90年代经历的一种共同的特征,即一种来历不明的受伤。在主要以四川青年画家为主的一批年轻画家,包括谢南星、何森、赵能智等。这些画家以“青春伤害”为主题创作出一系列的作品,表现了现代消费社会中年轻一代的精神伤害和自我丧失,他们的作品被称为“青春残酷绘画”。在绘画样式方面,青春残酷绘画解决了现实主义绘画和写实主义绘画的区分问题。它更接近于后者,在绘画语言方面采用感性的新学院派,形成了细腻而丰富的表现形式。在极富表现力的画面中,能够得到解读出这种“青春残酷”背后蕴藏着的潜在暴力体现。作品中并没有将暴力的血腥直面呈现与观众,也没有将画面本身变成对暴力的控诉载体,而是用色彩、笔触、形状等元素构建成一组反映“暴力”对人类精神伤害的画面。他们往往在创作中借用影像的处理方法,以达到预想的效果,如利用灰暗色彩和阴暗光线营造特定的氛围等,呈现出暴力场景的真实感。

2、暴力场景的直接描绘

画家杨少斌是最早关注暴力这个题材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在他早期的创作中,对人物身体的关注反映出他对暴力的阐释,同时也向观众展现了他在当时社会中的自我环境。在不断的进行暴力作品创作过程中,杨少斌从机械性的再现暴力表面形态,转型到寻找暴力的不同呈现形式,将创作角度向社会性暴力转变,暴力主题从以青春、情感方面转为政治混乱的国际社会形态、明争暗斗的人际关系。用“混沌”的人体来实现他对暴力再现的诉求。

王兴伟是一位擅长直接表现暴力场面的画家,他的作品也特别具有代表性。作品中有,有暴力,有卡通。他从不满足传统的整体风格一致的连贯性,却一贯地让观者对其表达的内容感觉扑朔迷离。在他的绘画中,往往都具有戏剧性的暴力场景,会让观众感受到暴力存在的现实的同时,也会深思作品背后的韵味与内涵。

二、暴力绘画的价值审视

表现暴力的当代油画从出现的那天起,就在挑战着大众媒体宣传的所谓和平、和谐的社会,尽管它是由艺术家自身的情感所支配,但一幅“暴力”作品在创造出并进入社会后,就已经实现其对当代社会的介入。由于它存在于国内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与古代传统艺术相背离,于是这类绘画在国内被人扣上 “边缘性”与“前卫性”的帽子,也决定了它自身的次要文化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对于艺术品的市场运作空前活跃,展现暴力情节的当代油画又散发出浓厚的商业气息。

当代艺术家以暴力为主题的绘画并非是要传达暴力中的现实感,追求的早已不是“赏心悦目”,他们将重点放在强调画面背后的社会性信息,实现用画面来反映社会的主导思想。

从现今社会对富有暴力性的作品的包容来看,这些以暴力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已经用批判现实社会的手段找到了自身的生存空间。暴力之中夹杂着恐怖、毒与战争等不和谐元素,深度刻画着那些社会文明体系中的不和谐之音,以此使人们对暴力进行自我反思,从而实现对正气的弘扬及对不和谐因素的控诉。

1、价值是作品的灵魂体现

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是对立统一的,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前提,只有个人的自我发现与创造得以实现才可以进一步的在社会化中实现与社会存在、发展一致的价值趋向。同时社会价值是个人价值的高级形式,作为人的总体存在及发展的体现。

2、带来的消极因素

在推崇商业价值、忽视实用价值的今天,绘画仍然是见证人类文化进步与发展的多极中的一极,其作用不可小看。艺术家创作时过分勾勒作品中的暴力元素,有可能会刺激到人们潜藏的欲望。从心理学方面讲:暴力图片会刺激人的攻击性认知,导致攻击性特质高的人对他人进行攻击,对社会有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对于一些正在建立人生观、社会观的青少年,他们大多不会挖掘艺术作品中的真正内涵,而只能看到画面中的暴力的场景,认为作品并不是在批判社会中的负面因素,相反却认为是在宣扬暴力,于是便一味的追求刺激,效仿暴力,将自己装扮为另类以吸引他人对其的关注。更有甚者将暴力场景带入现实生活中,从而做出过分甚至违法违纪的行为,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在一味地追求刺激、另类,以猎奇来吸引观众与媒体的注意,这种无限制进行暴力渲染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会暂时赢得商业上的成功,但是由于它偏离了道德的标准,而更多的人在冷静下来后,依然会期待注重人文关怀的作品出现。在媒体的宣传中,我们更多接收到的信息仍然是积极向上、正面弘扬和平、讴歌美好时代的作品。而那种过分渲染暴力、单纯寻求刺激、忽视人文关怀的作品永远都是在批判质疑与高调宣传的矛盾中存活,即便在艺术圈内受到个别评论家的正面点评,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以单纯寻求刺激为主题、忽视人文关怀的作品必将在人类社会文化、文明的继承和发展中丧失存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法.《中国美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

[2]马泰.卡林内斯库(美).《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

[3]赫伯特.里德(英).《艺术的真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4]让.路易.普拉岱尔(法).《西方视觉艺术史——当代艺术》.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年7月

[5]张超、肖丰.《意象表现:中国方式的当代抽象艺术》.《美苑》.2010年01期

[6]杨佩芬.《中国当代艺术的道德缺失》.《美与时代(下)》.2010年第03期

[7]李小溪、蔡芳芳.《中国当代艺术还能干点什么——〈中国性——2010.当代艺术研究文献展〉研讨摘要》.《画刊》.2010年08期

[8]梁婷.《中国当代艺术现状之浅析》.《美与时代(下半月)》.2010年01期

[9]刘明玉.《小议伤痕美术的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王小杰.《艺术体验与当代艺术》.《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上一篇:零售业管理者胜任力模型初探 下一篇:社会支持和自尊对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