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时间:2022-10-23 09:50:15

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摘要:新课程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课改实施中还存在一些对课改的误解。本文试就此加以分析,并指出课改与传统教学在认识上的区别,指出新课改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力求廓清认识,促进教改的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新课程;效果;课改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3-0070-01

新课程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课改实施中还存在一些对课改的误解,比如简单地让学生动起来;舍教学质量而取课改;把示范课、观摩课理解为课改;认为课改就是应景等,本文试就此加以分析,并指出课改与传统教学在认识上的区别,指出新课改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力求廓清认识,促进教改的进一步深化。

首先谈谈对新课程的几种误解:

误解之一:课改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新课改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改目标的二十个字“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运用・拓展、发现・创新”,无一不是围绕学生的学来制定的。课改需要教师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发挥潜力与创造力,这样才会免得前瞻而后顾,可是有的教师把这种放开当成了大撒把,只要学生喜欢的,就是教师追求的。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回想起来收效甚微,这无疑是对课改的一种误解。

误解之二:课改就是示范课、观摩课的样子。课改中,很多组织者和推动者用心良苦,策划了很多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这些课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方向,引导了课改。这么做是要为新课改树立标杆,让广大教师有例可循,起到切磋交流的作用。可是部分教师由于对课改理解不到位,或者担心自己能力不足,于是简单地照搬照抄,把别人的所谓模式搬到自己的教学中,然而,除了那么一节或几节课,其它的课又不知道怎么上了。这种不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盲目跟风,依葫芦画瓢的做法不是课改,而是歪曲课改。真正地推动课改,需要不断研究,学习走在课改前沿的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误解之三:课改就是应景,必要时就改,平时该怎么上还怎么上。有些教师为了迎接检查,花很长时间做准备才上那么一节两节课改课,平时教学又回到了老样子。这么做虽然可能有不得已的苦衷,然而还是误解了课改。如果这样来进行课改,我们可以想见的结果就是事倍功半。

误解之四:课改与成绩不能兼得,舍成绩而取课改。部分教师在课改时,只求迎合课改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放弃了成绩的提高。课改需要改革对教学的评价,但并不是说不要成绩了,而是要避免单一粗放的教学评价,以一种更为科学全面的方式来评价教学成绩。

以上谈了在课改中出现的一些误区。那么,课改应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还是应该回到根本的问题,就是课改究竟要改什么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不改什么?要改什么?不改的是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要改的是不当的能力训练方法与形式;不改的是语文素养的提升,要改的是提升的方法与途径;不改的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要改的是对这些文化的认识与鉴别。于是困惑:我们的语文教学怎么了?原本趣味盎然的语文课为什么会成这样了呢?新课程改革针对这样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首先,改革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高考走过了三十个春秋,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选拔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的优秀人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它的选拔方式单一粗放的弊端也逐渐为大众所诟病。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评价模式,以一种更为全面科学的评价模式选拔人才、指导教学。新课程改革中的“学科学习过程记录”、“学习过程自我评价”、“学习过程他人评价”、“学习过程教师评价”诸如此类评价综合了多方面因素,以一种更为全面科学的评价模式来指导教学,有利于发挥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积极性,走出原有评价模式的困境,还语文以本来面目,还活力于课堂。

其次,改变教师的教。

1.倡导教学设计。传统语文教学有很多值得我们继承的成功之处,但是其中也有一些亟须纠正的地方,比如相当一部分语文课堂的“少、慢、差、费”现象。语文学科有其基础性和工具性,涉及的学科知识也比较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语文课堂就可以天马行空,不讲严谨。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设计,即教师在对大纲、课标、教材、学情等方面认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节课的教学预设来。这种方式的提出,就是力求规避传统教学死的知识的传授,不管学生的学习反应,教师只管这么教下去的弊端。教学设计考虑了教师的教,也考虑到学生的学,是一种基于现实课堂的理性设计,是新课改的创举。

2.强调激趣促学。教学的完成,有赖于多方面因素,其中教师有效地激发兴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作用之一,就是要呵护学生的积极性,发挥这种积极性,而不是有意无意地损伤甚至戕害。这种说法似乎有点危言耸听,实际上我们在当学生时或者在教学生时都会感到某篇课文读起来很有意思,可是一讲起来就索然无味。究其原因,就是教师的教没有很好的把握学生的学,违反了教学规律,损伤了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提倡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积极地学习,教师只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最后,改变学生的学。改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即改“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的主体究竟是什么,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中,是教师。教师规定了教学内容,学生只要按部就班跟着走就可以了,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我学”。新课程改革从教学规律出发,重新归还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有原有经验的掣肘,学生有初步解放的不适,自主、合作、探究等方面未必能做得很好。这还需要摸索和实践,领导者也要给师生以适应的时间。同时,课改教师也应认识到这个方向的正确性,只要有勇气和毅力坚持下去,我们就能开创教学的另一片天地。

改革就会有成败,这是历史的规律,然而历史的潮流,又总是滚滚向前的,旧的不合时宜的事物必将被新生事物所取代。新课程改革虽然刚刚展开,前进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有挫折和徘徊,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看见它表现出的蓬勃生命力,相信另一片新天地,就在不远的前方。

上一篇:关注学生学习状态 提高化学课堂效果 下一篇: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