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中引领学生“反思”探微

时间:2022-10-23 07:15:36

美术课堂中引领学生“反思”探微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小学美术的探究教学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全面动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动脑思考,还要学会用美术语言进行描述。然后,让学生动手绘画、制作,为学生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引领学生探索,丰富身心体验,感受和反思美术知识形成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通过多年的小学美术教学和研究,笔者认为:美术课堂需要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美术课产生极大的乐趣和求知欲。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了解教材内容,采用适应小学生的美术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在美术活动中进行反思。小学美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改变了传统的美术教学内容,立足于全体学生和老师,充分体现了开放性与立体性,突出了让学生在“做”中“悟”的教学反思之路。因此,作为美术教师不仅仅是引领学生动手画、动手制作、动脑欣赏,也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展开想象,在活动中反思,在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

一、引领学生在造型表现中“反思”

学生的认知活动一旦伴随着造型表现情感,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认识就会更加丰富多彩,更加主动深刻。造型表现的内容之一是绘画,因此,在绘画课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利用现有资源,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和感受绘画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引领学生克服绘画障碍,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使美术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例如:六年级美术上册第二课《风景写生》中,教材提供的内容是把美丽的景色留在我们的图画纸上。强烈的绘画求知欲迫使学生想知道“写生”是怎么回事。为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先从复习透视知识开始,通过教材上的图例和收集到的图片,讲解有关风景构图知识以及风景写生的方法与步骤,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制作一个取景框。在学生解了风景写生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后,教师带领同学们来到章丘绣源河的堤坝上,通过不断提醒和帮助让学生练习风景写生。学生在画画中感悟风景写生的方法与步骤,体会简单的构图知识,做到画面的完整和富有美感。这种感悟使学生难以忘怀。在这个内容教学中,教师把静态的教材变为动态的过程,通过学习风景写生知识,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通过到校外实际观察绣源河的风景,自由推进认知过程,经历了风景写生的产生和构图过程,满足了自身的求知欲望,留出了创造的空间。通过回顾一点透视、二点透视的构图知识、风景写生的方法与步骤,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与构图能力,让他们充分体验画面完整、是否有美感的“反思”和成功乐趣。

二、引领学生在手工制作中“反思”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墙上写有这样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记;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这三句话用在美术教学中,它强调动手制作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实践证明:学生的智慧在手上。学生利用各种相关材料,设计制作各种图案和造型,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形成准确的表象,从实践中去体验美术、形成概念、探究规律。在设计应用课中,以具体形象的实物促进学生探究对美术知识的内在感悟,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不断地完善认知结构,并在制作过程中使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宇宙之旅》时,教师播放一段中国航天员上天的影片,让学生观察影片中的宇宙飞船的形状特征;通过讲述“神舟八号”发射成功的过程,调动学生兴趣;然后,学生分组讨论有关其他宇宙飞船的知识。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总结并讲述宇宙飞船的多种造型特征与设计原理;学生有了初步的感性知识,对学习航天知识和制作宇宙飞船产生了积极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分组绘制草图,利用废弃材料制作各种宇宙飞船。让学生亲手操作、亲手制作,感受动手动脑、制作宇宙飞船的乐趣,感悟宇宙飞船的基本造型特点。在整个过程中,使学生对宇宙飞船的认识生动真切,记忆深刻,这为学生以后学习有关航天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教师给学生增加一些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会留给学生无穷的想象空间,丰富他们的亲身体验,帮助他们建立准确的设计应用空间概念,既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悟、内化,又发展了学生的造型能力。课余时间,教师和学生共同回忆利用材料制作各种宇宙飞船的过程,让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航天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反思”精神。

三、引领学生在综合探索中“反思”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为具体成果。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老师在黑板上画,学生模仿画”的学习方式,提倡多向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大胆作画,勇敢去尝试、制作、探索。美术教学如同其他学科一样,“问题”是探究的载体。新课程的改进,已经改变了以往教师和学生研究美术学习的方法,避免了思维狭窄和学生思路的限制。因此,笔者在美术教学中有意识地把学生被动地绘画、手工制作等问题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美术,体验美术问题的探究性和空间想象能力的条理性。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保护文物》时,笔者改变了以往课堂简单提问的教学方式,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在课前了解本地区的文物资源,收集文物图片和文字资料,理解什么是文物,为什么要保护文物等问题。课堂上,笔者与学生通过欣赏课本中的文物图片,让学生明白:文物反映了各个时代建筑、雕塑、工艺美术等方面的艺术成就,在文物中,有许多有价值的艺术品和工艺美术品,是研究古代艺术史的珍贵实物。然后,通过学生讨论:我们生活的地方有哪些文物?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他们一次次交流探究与自然感悟。“文物”概念在学生中间形成,也流露着学生的真实思维,成为学生自主探究文物、不断感悟文物的成果。这样,学生自然明白了为什么要保护文物,产生了绘制或仿制文物的想法和做法,将保护文物一课的学习,推向了新的高潮。在这节课里,老师就是“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一切知识点的教学都尽可能地成为让学生体验、发现、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保护文物,并学会欣赏、绘制文物。在保护文物的探究教学中,和学生共同反思内涵的美术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了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

上一篇:对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话语量的观察与思考 下一篇:围绕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