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校本文化建设的框架建构

时间:2022-10-23 05:20:32

农村初中校本文化建设的框架建构

摘要: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学校文化应具有草根性。农村学校的文化建设应突出其“本土化的色彩”、“本色化的个性”和“本真化的内容”。目前,我校初步构建的校本文化的大致框架包括学校办学的理念文化、德育的“孝道文化”、课堂教学的“让学文化”、保障服务的“精细文化”等方面。校本文化是学校精神和学校意志的集中体现,建设学校校本文化是提升学校自我发展力的路径之一。农村学校校本文化的建设必将有助于其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学校品牌的创建。

关键词:农村初中;校本文化建设;框架建构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7-0056-03

学术界通常把学校文化分为学校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等不同类型。学者们认为,从根本上说,“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组织以及所处其中的人所具有的教育专业精神和思想意识、教育思维方式和教育行为方式。学校文化既对学校发展和学校教育活动具有指引方向的作用,本身也是重要的教育要素。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强调实现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本的根本转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我校选择“农村初中校本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作为“初级中学自我发展力提升的群案研究”主课题的子课题进行研究有其必要性和代表性。

我们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学校文化应具有草根性。农村学校的文化建设应突出其“本土化的色彩”、 “本色化的个性”和“本真化的内容”。

我校已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我们通过总结梳理学校办学历程,最终把学校的办学理念确定为“立人教育,精神成长”。目前,我们初步构建出了学校校本文化的大致框架,具体如下。

一、学校办学的理念文化:“立人教育,精神成长”

“立人教育,精神成长”的办学理念作为我校办学的文化追求,其基本内涵有:立什么人,怎样立人。

首先是“立什么人”。

就学生而言,我们着力以下几个方面——

“三人”:有素质的文明人,有修养的文雅人,有内涵的文化人;

“四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五常”:仁、义、礼、智、信。

“六观”:是非观、审美观、荣辱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总之,培养既具有传统美德、又拥有现代素养,还怀有世界眼光的谷中人。

就教师而言,我们着眼以下两点——

“四点要求”: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

“两大魅力”:人格魅力,学识魅力

其次是“怎样立人”,即实施路径。

从学校层面来说,我们的实施路径有——

规则立形:让每个学生身上具有学生应有的素养。

道德立身:让每个学生心里高高飘扬一面旗帜(见贤思齐)。

知识立足:让每个学生都具有生存与发展的技能。

文化立魂:让每个学生都烙上谷中文化的印迹。

从教师层面来说,注重“榜样、尊重、引导、鼓励、信任”,强调“尊个性、张精神、全人格”,突出“因材施教、启发引导、培养兴趣、发展特长”。

因此我们重新确立的校训是:“放眼读书,立跟做人”。我们从清代学者王永彬《围炉夜话》中“看书须放开眼孔,做人要立定脚跟”提炼出我校的校训来。

二、育人核心的“孝道文化”

孝,乃百善之先,百德之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是养亲与敬亲;2是顺亲与谏亲;3是丧亲与祭亲;4是传宗接代;5是立身、立功,以显父母。

到了现在,中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这对“孝道”提出了新的课题。传统的“孝道”在当今的社会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学生主要应在精神慰藉方面践行“孝道”。换句话说,孝顺父母既包括态度上尊敬父母,也包括在行动上善事父母。对于“孝道”,重在孝心,力所能及,中学生应努力让我们的父母平时过得顺心、舒心。要弘扬“孝道”,中学生需要从传统的“孝道”中吸取精华的一面,注重体现出对父母祖辈的尊养。同时,在尊养的基础上,用心去体谅父母,出门在外,不涉险行。不让父母担心也是一项具有实际意义的“孝道”。

总的来说,当代社会仍然需要“孝道”来维护,家庭伦理仍不可丢,社会需要的是理性,家庭需要的是温馨,在家你懂得了“孝道”,才能推而及之,从家庭礼节的基础上推广到社会的礼仪。

2001年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公民道德建设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着重提出“德育为先”的指导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提出要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2011年10月公布的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细则中规定:不孝敬父母的高中生不得推荐到北大。

社会如此看重“德”之意义,是因为“德”的内涵、境界、价值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太阳,中华文明的历史就是“德”之文化光辉的传承,也就是说,人的生存是靠“德”的价值来过日子,而孝是德之本。现实生活中如果少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其品格行为将难有作为;如果少了“包容善良,诚信责任”的美德,其人性修为将举步维艰;如果少了“顽强坚韧,锲而不舍”的品德,其性格作为将难有价值;如果少了“团结友爱,文明守礼”的公德,其人格修为众人将难以接受;如果少了“孝道”,上面所说的一切美德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要继承传统“孝道”的合理内核,努力建设和谐社会。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换位体验”的操作误区及矫正策... 下一篇:在尊重个性与差异中追求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