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中的错别字探究

时间:2022-10-23 02:18:51

网络传播中的错别字探究

摘 要:自汉字发明和产生,错别字就一直存在,并且形式千奇百怪。而伴随互联网的日益发达和网络传播的普遍运用,错别字又产生了新的发展趋势。在网络传播中,错别字以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入侵,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对错别字做了一个整体的介绍,以期加深大家对网络错别字的了解,并对网络错别字现象及其产生的背后原因做了归纳和分析。在对错别字的探究中,我们发现视听动画在激发公众保护汉字文化方面具有较好效果。而在视听动画种类中,快节奏、诙谐的公益动画短片比童趣型教学动画短片效果更强。

关键词:错别字;网络传播;汉字;视听动画

0 引言

汉字是很有趣的文字,从古代到现代,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传承了一代代的中华文明,是非常宝贵的中国文化,每一位中国人都有义务保护汉字文化。错别字,顾名思义是指错字和别字。它伴随着汉字的发明而发展变化。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发明了“结绳记事”,并产生了文字。但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各个地域,各个王侯国又有各自的文字书写符号,其“象形,寓意,读音”也各有不同。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将各国文字符号,以及大篆写法新编成小篆,进行了规范,统一才使得有了今天“统一读法,写法”的文字面貌。错别字自古就是千奇百怪,而到了互联网时代,错别字又获得了最好的生长土壤。在互联网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网络传播中错别字屡见不鲜,呈现了繁荣增长的趋势,并且有了独具特色的错别字现象。

1 错别字的分类

从距今3400多年前的甲骨文到如今的现代汉语,汉字已成为很成熟的文字。目前汉字总数约六万个,常用字约6000个,而这其中易错字则更是千奇百怪。不同人因自身书写和阅读习惯总会产生不同的易错点。比如在“染”字右上角的“九”加上一点,将“猴”字的右半部分写成了“候”,或者将“曳”字的右上角多写了一点……这些都是错字。

易错字可以分两类,一种是易多笔字,一种是易少笔字。别字,则是张冠李戴,本该用这个字,却用了那个字。如将“大吃一惊”写成了“大吃一斤”、按部就班写成了“按部就搬”……其中的“斤”“搬”都是别字。别字有形似致误,如如火如荼误做如火如茶;音近致误,如一筹莫展误做一愁莫展;义近致误,如鸠占鹊巢误做鸠占雀巢。此外,因错误理解词语的意思而用错地方也是一种错别字

2 网络传播中的错别字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错别字又有了新的特点。网络的迅猛发展,给错别字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前期,我们对网络错别字做过调查和分类,主要分为缩略型、谐音型、旧词新说型。缩略型,可分为连音和连义。连音词就是把几个字组成的词根据连读而缩略成字数更少的词,如这样子的连音词――酱紫。连义词就是把一句话根据意思缩略成一个词,如喜大普奔,解释起来很简单,喜大普奔就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略。有谐音型,根据字词的读音把正确的字替换成另一个字,以达到搞笑幽默效果。如“震惊”的恶搞词“震精”,表面的意思是“连都震出来了”,那么应当表示非常震惊了。有旧词新说型,就是把已有词汇的意思改变成一个新的意思。如不约而同,不是“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的意思,而是“因太久没有和异性约会,而变成同性恋”的简称。

3 网络传播中错别字产生的原因

著名语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曾揭晓“2012年围观名家博客”活动结果。调查显示,12位被“咬嚼”的名人当中,仅有两人语文“过关”,其余人表现均有欠缺,从“网络名人”所犯差错来看,集中表现为低级差错多、知识性差错多。这些名家文化水平都还比较高,不至于不清楚汉字的正确写法,那么网络传播中错别字产生的主要原因会是什么呢?

(1)匿名的网络体制下,网民们责任心普遍缺乏。在论坛、贴吧等网络场所中,公众的评论和发言采用非真实姓名,所以公众的警备心理放松了。就算出错,也没有人知道是自己。

(2)个性化、趣味化的追求,如火星文。年轻人本身具有叛逆性思想和个性化追求,尤其是新一代90后、00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互联网中成长的年轻一族们成日与网络为伴,他们对于个性的追求自然也就转移到了网络中。在与朋友们进行网络聊天或在其他的网络传播中,标新立异、追求个性也成了一种趋势和习惯。

(3)活跃交流气氛,拉近距离。现如今,QQ、微信等网络交流工具已经成为朋友之间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但面对冷冰冰的电脑屏幕,文字的交流似乎缺少了面对面交流时的温度和热情。于是,聊天表情和形象有趣的网络错别字应运而生。网络错别字有时候,的确可以传递一个人幽默亲切的形象,使交流氛围变得更加和谐,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4)为了打字的方便快捷。在网络传播中,文字输入毕竟不及说话方便快捷。有时候,为了在输入法中找到正确的字词,所耗时间不少。所以有些网民干脆放弃寻找正确字词,只要发音一样便可。长此以往,错别字在网络传播中逐渐被默许,不少网民对错别字不以为然。

4 错别字的视听动画研究

探究在网络传播中错别字的解决方法,我们做了两种动画短片,并分别进行了效果分析。一类是教学动画短片,针对几个易错字案例分别以故事情节加深对正确写法的印象,如“初”“曳”“骛”“茂”。另一类则是针对错别字现象所做的公益宣传短片,号召大家保护汉字文化。通过这两个动画片的制作和观众的反应来看,我们发现公益宣传短片比教育短片的效果更好。网络传播中的错别字大部分都是故意创造或知道汉字写法却怠于改正所致,所以提高保护错别字意识更为重要。

此外,动画的风格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快节奏、加入搞笑元素的动画短片比故事性的说教短片更能吸引观众眼球。在互联网时代,文字的吸引力变得薄弱,图片、视频、动画才更能吸引注意力。而且互联网的日益成熟使得视听动画的传播也变得方便快捷。当下,用充满趣味的视听动画来解决错别字问题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只要动画具有吸引力,通过空间转发、朋友圈分享等诸多网络传播途径,公益动画短片便能进入公众眼球,引起公众对错别字现象的重视。

如今,网络错别字已是比较严重的问题了。这其中,相对来说,年轻人更是错别字的“罪魁祸首”。广大网民常常对打错字不以为然,只求方便快捷,甚至为了追求好玩和个性,随意创造错别字词。不要盲目追求个性化,网上发表言论也要注意汉字的正确写法。如果汉字被国人任意玩弄错写,不仅会造成下一代更年轻的孩子们的误会,也会造成外国人对汉字的文化,不利于汉字文化正确的传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文化更是祖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中国人有义务保护好自己的文化,并促进汉字文化的健康发展。字词的正确写法是最基本的保护方式。偶尔的创造可以使汉字文化更有趣,但当错别字大量涌现,阻碍汉字的正确传播时,就应该收敛一下了。汉字的发明是为让中国人进行良好沟通,若年轻人过于个性的错别字用法,阻碍了和较老一辈人或不常上网的人群之间的沟通,岂不是舍本逐末,违背了发明汉字的最初目的?从现在开始,不要再糟践汉字文化,让错别字不再重来,还汉字文化一片清新的绿色。

上一篇:中国制片人领军者张伟平 下一篇:浅析宋代绘画中的渔父形象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