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片人领军者张伟平

时间:2022-08-24 06:43:56

中国制片人领军者张伟平

张伟平,国内知名电影制片人,现为北京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自1996年首次投资拍摄电影以来,他凭借惊人的投资胆略和敏锐的投资眼光逐渐在国内电影市场上成为重要角色,不仅带动了商业电影潮流的到来,更为电影界带来了新一轮传媒革命。张伟平是中国影视制作团队当仁不让的领军者,尤其是他与导演张艺谋形成的“二张”组合,对国内电影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 代表作品

张伟平涉足影视行业源于199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张艺谋。从1996年开始投资拍摄张艺谋执导的《有话好好说》,到2011年《金陵十三钗》上映,张伟平作为张艺谋御用制片人近16年之久,二人联手打造了11部电影。具体如下:

1996年投资拍摄张艺谋执导的《有话好好说》。本片是张艺谋第一部都市片,影片票房4600万元。张伟平和张艺谋合作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并没有如想象中那样一炮打响,却赔掉了一千多万。1998年投资拍摄张艺谋执导的《一个都不能少》。本片创造了1999年国产片票房纪录,观众人次高达500多万。1999年投资拍摄张艺谋执导的《我的父亲母亲》。《一个都不能少》和《我的父亲母亲》这两部影片相继投入市场之后,丰厚的商业利润以及接踵而来的艺术成就将两人的联袂带到了一个高峰。2000年投资拍摄张艺谋执导的《幸福时光》。本片改编自莫言的作品《师傅越来越幽默》,是一部讲述中国人内心的感情戏,充满温情,也是张艺谋的首部贺岁电影作品。2002年投资拍摄张艺谋执导的《英雄》。本片开启了中国电影大片商业化进程的大幕,其国内票房破纪录地达到2.5亿,观影人次1200万,音像版权销售高达1780万元,全球票房更是高达1.77亿美元,成为中国商业大片当之无愧的典范。《英雄》在国内的成功,张伟平的营销策略是占有绝对意义上的主导地位的。他大胆地运用了很多极端的拍摄和营销方式,第一次拍卖音像版权、第一次包租公务机宣传,第一次拿出1000多万元做轰炸式宣传。这样的营销策略一直到现今,仍旧被无数电影发行公司竞相效仿。2003年投资拍摄张艺谋执导的《十面埋伏》。本片国内票房1.53亿,全球票房9800万美元。这一次张伟平更是将立体式宣传策略发挥到了极致,让影片在尚未问世之前就已经掀起了如潮的声势与热浪,为影片最终的火暴票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4年投资拍摄张艺谋执导的《千里走单骑》。本片投资达6000万,耗时5年,由日本著名演员高仓健担纲主演,文艺气息浓厚,被誉为张艺谋的回归之作。2006年投资拍摄张艺谋执导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影片气势恢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06年全球十大最佳电影。本片国内票房近3亿元,再创国产影片票房新高。2009年投资拍摄张艺谋执导的《三枪拍案惊奇》。本片是张艺谋第一次尝试“喜剧+悬疑”的电影风格,虽然上映后影片的“俗气”引起很大争议,但国内票房依然达到2.56亿元。2010年投资拍摄张艺谋执导的《山楂树之恋》。本片以1.6亿元的国内票房成绩创造了国产电影文艺片的新纪录。2011年投资拍摄张艺谋执导的《金陵十三钗》。该片筹备4年,瞄准全球市场,并首度邀请好莱坞战争特效团队和一线影星克里斯蒂安・贝尔加盟,制作成本高达9000万美元,是现今华语电影市场的最贵电影。国内累计取得6.1亿人民币的票房,成为2011年华语电影票房冠军。

2 制片特色

作为电影制片人,张伟平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典范。他亲手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票房神话和大片时代。2002年张伟平作为投资人、制片人推出《英雄》一片,国内票房达到惊人的2.5亿元,成为第一部票房过亿的国产电影,而该片全球票房达到1.77亿美元,在全球亦引起不小的轰动,这是以往中国电影从来没有过的。《英雄》的巨大成功,成为张伟平在电影业的一次发展高峰,此后他与张艺谋合作拍摄的电影无论是在制作规模上、票房收入上还是在观众口碑上都屡屡引领一时潮流,二人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电影圈的“黄金搭档”。

在风光和成功背后,有一点不容忽视,在缺乏“制片人中心制”观念的年代,制片人往往要围着导演转,很难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和选择,这导致了制片人处于一种被压制、被边缘化的状态。对于张伟平和张艺谋,上述情况更甚,过度的依赖可能会束缚双方的发展。在业界,很少有制片人像张伟平这样始终只跟一个导演合作,并且不按照正规商业操作的方式,而仅仅出于兄弟友谊和所谓的江湖道义。这种单一又粗糙的做法既限制了自己的投资自主性,又容易为今后的利益纠纷埋下隐患。在两人合作的最后一部电影作品《金陵十三钗》上映之后,二张分道扬镳,反目决裂,多多少少印证了这一说法。然而,张伟平毕竟在制片一线打拼了这么多年,并且总是亲身上阵,他的一些制片特色还是有所体现的。在这里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胆识过人,眼光独到。张伟平在电影投资上面从不含糊,出手果断,这不能不说跟他早期丰富的从商经历有很大关系。1996年张伟平和张艺谋第一次合作拍摄电影《有话好好说》,电影投资额达到2600万元,结果却亏损了1800万元。之后,张伟平连续投资张艺谋拍摄了《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三部电影,这几部电影虽然在国际上获了奖,但在电影票房上仍然不够理想。张伟平并没有因此失去信心,他认为这三部电影足以能够让张艺谋的品牌得以树立。毫无疑问,后来的张艺谋作品屡次票房大卖证明了他的判断的确具有先见之明。

不仅在二张合作的前期,即使在中、后期,张伟平的惊人胆识也一直是电影收获票房的保障。例如,在拍摄《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时候,张伟平就坚持引入亚洲音乐天王周杰伦作为影片主演。《金陵十三钗》的拍摄,更是耗资6亿多元,而且全部资金都是由张伟平一家提供。为了拍摄好这部中国电影史上最贵的片子,张伟平更是不惜重金请来了好莱坞一流的爆破团队、剪辑师和一线当红影星,以打造出最佳的视觉效果和国际吸引力。

(2)熟悉市场,票房当先。电影投资人做任何决定之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能否获得投资回报。张伟平是作为电影制片人,必定对票房有着很高的期望。要做到在中国残酷的电影市场环境中有利可图,制片人首先要相当熟悉当前的市场走向,把握观众的观影心态。张伟平深知,文艺片没有观众基础,没有市场竞争力,他倾向于用惊心动魄的故事、宏大的场面和镜头征服观众,正如他所说的“用故事攻击人的大脑,用视觉占领观众的眼球”。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顺应国内市场走向,张伟平也非常重视开发国际市场。在张伟平看来,没有国际市场的支持,收回电影成本往往难有保障。在谈到《金陵十三钗》的时候他坦言,影片“更大的市场其实主要在海外,我们的目标是拿到国际上不跌份”,这也是张伟平执意花巨资将这部电影打造到国际水准的原因。为进军国际市场,“新画面”公司特意为《金陵十三钗》在好莱坞成立了办事处,请专门律师进行海外市场的操作,除北美以外的海外发行部分统一交给好莱坞发行商FilmNation,聘用国际公关公司DDA协助全球发行。

(3)营销高手,屡出奇招。自从《英雄》获得巨额票房成绩,张伟平就开始成为媒体眼中的炒作能手,电影营销家,但其实张伟平一开始根本不懂营销。在投资第一部影片《有话好好说》的时候,张伟平没有任何宣传发行经验,把影片的海外版权以800万的低价卖给了国内一家发行公司,结果那家公司一转手就卖了4600万,张伟平活生生赔了1800多万。这一次惨痛经〖JP+1〗历不仅没有让张伟平灰心,反而是激起了他的斗志。1997年,张伟平成立了北京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张艺谋管艺术创作,他管营销发行。从此他在影片发行上一直是亲力亲为,并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英雄》第一次在深圳打响了中国电影防盗版阻击战;第一次拍卖音像版权,1780万的价格把纪录刷新了近100倍;第一次包机首映;第一次有一部电影大规模投放电视商业广告。《十面埋伏》第一次用演唱会运作首映式庆典,并租用6颗卫星,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的宣传,从而首次在暑期档创造票房过亿的电影纪录。《千里走单骑》首映式的独创脱口秀和在云南丽江摆开400米长街的“四方宴”震惊中外媒体,被称为“极端的宣传攻势”。《黄金甲》实现了第一次全球同步上映的中国电影,并且第一次集合了最顶级的明星阵容。《金陵十三钗》即将上映之际,正当大家都等着看张伟平这次又会玩出什么华丽招数的时候,却只是等来一片静默。这次他反其道而行,玩起了饥饿营销。在张伟平眼中,电影和拳击一样,讲究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一招制敌。他每办一次活动,都不会重复自己,最重要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大家有意外,有惊喜,有回味。张伟平不仅在宣传技巧上下足了功夫,也善于观察电影市场,迎合市场的走向。在《英雄》获得巨大票房成功后,张伟平乘胜追击,拍摄了第二部古装大片《十面埋伏》,这部影片虽然在票房上再次过亿,却遭到了广大影迷的斥责,张艺谋也因而陷入空前的信任危机。张伟平及时调整策略,再次将《千里走单骑》运作为中国文艺电影市场最高票房的收获者。

张伟平,一个对电影一无所知的生意人,凭借一身胆量和冲劲,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对中国电影产生了重大影响。外界对张伟平的评价从来都是质疑大于肯定,这种质疑从《英雄》开始就从未间断过。他是背负着“奸商”,是低级古装大片的始作俑者,是恶俗喜剧的背后推手。同时,张伟平在电影圈还被称为“张大嘴”“张大炮”,心直口快,却又往往口无遮拦,并因此而在娱乐圈引发诸多争议。近年来随着“二张分手”一事闹得沸沸扬扬,昔日的亲密战友遗憾反目,令人唏嘘。不管怎样,中国电影业都应该记住张伟平。我们有理由期待,即使没有了张艺谋这块金字招牌,张伟平和他的新画面影业公司还有能力继续为中国电影添砖加瓦,继续彰显自己的存在感和影响力。

上一篇:极端语言在平面视觉语言中的应用 下一篇:网络传播中的错别字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