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渗透教育实践探索

时间:2022-10-23 02:12:55

高职渗透教育实践探索

[摘要]文章从高职渗透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顶层设计、载体搭建、机制创新等角度,系统论述了高职渗透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全面阐述了高职渗透教育的基本规律与原则,提出了探索高职院校适合高职学生特色培养之路,创新新时期高职素质教育实践的观点。

[关键词]高职 渗透教育 实践模式

[作者简介]钟庆文(1968- ),男,江西萍乡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理论、高职教学论与教育心理学。(江苏 泰州 225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职教学会2011年度科研规划课题“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56024)、江苏省2011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高职渗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SJD880027)和江苏省泰州市“311人才工程”资助项目“高职渗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044-03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基于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弱、自信心不足、自控力不强等问题,高职院校应当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特色培养之路。开展渗透教育是新时期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之举,也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实践的探索与开拓。

一、高职渗透教育的内涵

高职渗透教育源自“学科中的德育”。本文将渗透教育从思想政治领域的方法论延伸应用于各专业教学,并延伸到全面素质培养,指教师履行教书育人天职,以高尚师德为先导,以显性课程为载体,以间接隐蔽、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将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素质寓于各专业课程教学与其他教育教学实践,帮助学生成人成才的教育活动。

高职渗透教育内涵特征有三:一是高职渗透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特色。要围绕高职培养目标,以职业道德为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心理,实现“企(行)业文化进课堂、职业精神入头脑”;二是强调专业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强化专业教学的教育性、思想性,并在高职行动导向教学改革中体现渗透教育;三是要将全面素质培养渗透到高职专业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等学校教育各个方面,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渗透教育体系。

二、高职渗透教育实践体系整体设计

高职渗透教育实践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师德影响力,集校内外资源于一体,在思政教育、专业教学、校园文化等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以显性、隐性课程为载体,以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为重点,全面促进学生成人成才(如图所示)。

(一)高职渗透教育改革整体思路

1.高职渗透教育实践的目标指向。(1)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立德树人。高职渗透教育应当践行人人可以成才观,激励学生自信自强,实现立德为先与专业、人文、身心素质的齐头并进,使学生又红又专、成人成才。(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书育人。高职渗透教育的开展以强化师德为前提,必须强化教师“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责任意识,强调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师表,影响与感染学生,做学生喜爱的好教师。(3)推进专业教学改革,提高质量。高职渗透教育基于教学思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规律,根据高职教育与技能学习的特点,结合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开展渗透教育。同时,渗透教育实践的成效应当成为当前高职教学改革成效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内容与方法。高职渗透教育必须依托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否则就失去了有效的动力方向和途径。

2.高职渗透教育实践的三重境界构想。第一层次是自发层次。这一层次教学改革的特点是偶然性和随机性,教师具备一定的渗透教育意识,能够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机智,随机对学生实施德育渗透或职业人文素养的教育,注意通过教师的师表风范使学生感受教师治学与做人的教育启迪。第二层次是自觉层次。这一层次教学改革的特点是,教师根据课程特点与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挖掘渗透教育因素,通过教学活动、课外辅导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渗透教育。其渗透教育设计的内容与过程设计或基于书本内容架构,或基于职业岗位素质要求,或基于学生现行素质差异,形成了完整体系并科学地融入课程教学中,达到专业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德艺双馨”的效果。第三层次是文化层次。此层次超越了专业教学过程,使育人活动贯穿于学校整体教育实践。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平台之外,有目的地在高职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校园文化建设层面,甚至在生活上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深厚感情,对学生学业、思想道德等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影响。这一层次教学改革的特点是,广大高职教师经过长期的实践与熏陶,形成教书育人文化理念,以之对人才培养与渗透教育进行顶层设计,教师主客观活动都以培养目标为准绳,自觉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渗透教育成为高职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渗透教育形成了鲜明导向性、有效针对性、高度自觉性的特点。只有当渗透教育进入了自觉和文化的层次,教书育人才真正落到了实处,人才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高职渗透教育实践的基本模式

1.高职渗透教育的顶层设计。从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入手,将渗透教育整体设计融入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渗透教育基于深厚的教学基础,并有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1)突出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渗透教育价值取向。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中体现“立德树人”的价值理念,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渗透教育目标。其次,在人才培养规格中,围绕“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养、生涯发展能力”设定成人成才的目标指向。(2)依托课程体系体现渗透教育内容架构。将渗透教育方案作为人才培养方案附件,对渗透教育作出系统设计。一是对课程体系中能力与素质做出逻辑分析,按照年级、内容进行渗透教育目标与任务分解;二是将职业素养、生涯发展能力等渗透目标与内容落实到行业通用能力相关课程中,体现隐蔽性、渗透性;三是围绕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将职业人文、行企业文化等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2.高职渗透教育载体搭建。突出专业课程教学,搭建“专业教学、思政教育、校园文化”三大渗透教育平台,将渗透教育载体拓展到隐性与显性课程,使学校各类资源成为渗透载体或途径。(1)思政教育平台――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思政课程始终承担着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贯彻实施渗透教育的关键是提高思政教学的德育实效性。思政教育平台上的渗透教育实践重点是推进“打造学生喜爱的思政课”课改方案、落实“思政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与“在学生义务劳动(社会实践)中渗透德育”等计划。(2)专业教学平台――以专业课程教学为载体,融思想道德素质与专业能力培养于一体,增强专业课教学效果。专业教学平台上的渗透教育实践重点是实施“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系列活动计划与方案。其中,基于专业课程教学过程的渗透教育设计步骤主要是按照“三明确、三坚持”进行渗透教育特色课程设计。即明确渗透目标、明确渗透内容、明确渗透教育设计思路;坚持联系学生实际、坚持专业课特点、坚持与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同步实施。专业课程教师要在课程标准制定、备课上课、辅导等各环节明确渗透教育要求。课标解读:渗透教育目标的设计。在确定课程技术性目标同时,细化渗透目标,形成概要描述。内容挖掘:渗透教育内容的建立。教师根据课程特点与教学内容,针对性地挖掘渗透教育因素。过程设计:渗透教育过程的优化。依托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合理选择渗透形式与情境。效果评估:渗透教育学情的测评。建立相应课程考核标准。(3)校园文化平台――着力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平台的渗透教育实践重点是实施“地方、企业文化进校园”方案、“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方案、“快乐大学生涯”与第二课堂活动计划、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等。

3.高职渗透教育机制创新。以形成渗透教育范式为目标,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机制。其中的关键是围绕工作推进制度建设。“全员”指通过加强师德建设与强化激励手段,使全体教职工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做学生成人成才的导师。“全方位”指制定操作标准,建立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立体化渗透教育体系,在形式多样的专业教学活动中,以显性课程为平台,集校内外资源共同育人。“全过程”指制定评估指标,确保渗透教育贯穿于每一个单元教学、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在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全过程。

三、高职渗透教育实践的基本要求与原则

(一)高职渗透教育实践的基本要求

1.以大爱育人理念践行渗透教育。大爱育人就是要根据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大力实践职业素质教育。高职教育在现实的大环境下,很难自主选择教育对象,但高职院校有责任为学生创设适合他们的教育。大爱育人就是要求高职教职员工爱生如子,把学生成人成才作为基本价值需求,将高度责任感渗透于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大爱育人就是要根据高职学生特点,扬长避短,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的发展之路。

2.正确处理教学与德育相互关系。高职院校必须处理好在专业教学中开展渗透教育与德育主渠道间的相互关系,实现教学为主与德育为首的统一。教学为主是德育为首的基础,德育为首是教学为主的前提,提高师生思想道德水平能够巩固教学中心地位,提高教学效益。

3.基于工学结合改革开展渗透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实施渗透教育的基础。没有基于以学生为本的人才观、能力观实践的渗透教育必然没有实质内涵,没有基于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渗透教育必然没有生命力。因此, 渗透教育必须建立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础上,在高职课程改革中体现,要在教学内容、方法中挖掘渗透教育因素,找准渗透点,科学设计渗透教育情境,使专业教学与渗透教育水融。

4.建立科学管理体制与“三全”机制。体制建设重点是渗透教育的组织保障。高职院校要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领导小组,指导教务处、各院系等分支机构共同实施渗透教育;核心是制度保障。通过制定《渗透教育工作评价指标》,严格过程检查与监控,完善渗透教育反馈机制。同时,必须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机制。“全员”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唤起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全方位”是形成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立体渗透教育体系,涵盖学生素质成长各方面;“全过程”是贯穿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全程,在专业教学实践中,在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开展渗透教育,使渗透教育富有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

(二)高职渗透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

1.系统科学性原则。渗透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全局性思维进行顶层设计。开展渗透教育要构建特色鲜明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要在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展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与文化氛围,要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机制等。渗透教育的科学性指教师要有科学的态度,研究并掌握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教育规律,使渗透教育卓有成效,形成能共同接受的评价标准和科学评价方法。

2.主体发展性原则。主体发展性原则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学相长,共同发展。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强化教书育人意识,主动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研究学生综合素质形成规律,促进学生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同步提高。渗透教育要有成效,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是关键。尤其是在专业教学中开展渗透教育,突破口在于教师摆脱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3.内容关联性原则。内容关联性指渗透教育内容要与专业教学内容、教学阶段性特点相联系,表现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理想的渗透教育内容应当自成逻辑体系,如同有“明线”“暗线”的文学作品一样,实现渗透教育内容阶段性与整体性的统一。渗透内容还与社会政治经济相联系,代表一定意识形态的要求,体现教学的价值观、政治观导向,使渗透教育内容既体现社会性,又不脱离教学体系。

4.方法多样性原则。渗透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实践,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加之教学历来都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之说,因此,基于专业教学、德育方法及其他教育实践方式方法的渗透教育方法更体现多样有效的特点。渗透教育的成效与其方法的多样性密切相关,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只有走近学生,贴近学生,才能做到教学活动中渗透教育有的放矢,还要寓理于学、寓教于乐,提高渗透教育的情感性。

5.活动实效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坚持教育教学实践效果与德育等素质教育效果的统一。反对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严格要求避免负面影响,降低教育教学活动质量。有效的渗透教育活动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教学效益观上,即“成功教学上的有效渗透”,关键在于把握好教学内容切入点,选择好渗透时机和方法,为渗透教育系统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富文.在专业教学中开展渗透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8).

[2]刘富文.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高职教育新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6(20).

[3]刘富文,唐靖辉,倪亚兰,等.基于职业发展的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7).

[4]田力.探索渗透教育模式,实现高职教育目标[J].科技信息,2010(21).

[5]王会平.有效教学与成功德育[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08.

[6]熊伟.对高校渗透教育的认识与思考[J].湖北教育,2003(16).

[7]姚德明.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的成功经验[J].职教论坛,2003(17).

[8]郑兆基,姜国才.教书育人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1.

上一篇:朝鲜,何去何从 下一篇:历史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