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转型研究”漫谈之七:导学卡的设计及其使用

时间:2022-10-23 12:45:11

“阅读教学转型研究”漫谈之七:导学卡的设计及其使用

【关键词】导学卡 设计 使用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1.11.001

为了改变以教师讲问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方式,不少学校正在尝试以导学卡为中介,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导学卡的运用,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推行搭建了一座美丽的桥梁。

导学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当下的语文教学,教师讲问过多,“满堂问”已成为一种教学常态。一节语文课,少则三四十个问题,多则七八十个问题。这种问答往往是在教师与少数尖子生之间进行,多数学生极少参与,往往成为课堂教学的“看客”。

我们曾在全省十多个地区的几十所小学听高年级的阅读课一百多节,对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情况作过一次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时间单位:分钟

从统计表中可以发现,全体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平均每节课只有9.4分钟。那么,其余3/4的时间哪里去了呢?其余的时间主要用于教师讲解、发问、评价,以及教师与少数尖子生之间的对话。课堂上60%以上的学生除了参与9.4分钟的语文实践活动,其余时间均为“看客”或“听客”;30%左右的学生还可以与教师进行一次对话,其余时间也是作“看客”或“听客”;只有10%左右的尖子生可以与教师进行多次对话,但就其个体而言,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也不多。在这样的课堂里,谁是主人,谁是客人,一眼就能看个明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不是当看客看出来、当听客听出来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读书、思考、动笔、积累等语文实践活动形成的。“满堂问”的教学,与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征相去甚远,与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多读多写多积累的经验相去甚远,与“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这一教育理念也相去甚远。

语文教学之所以“讲风太甚”“问风劲吹”,一个重要原因是语文教材没有为师生提供恰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设计。一篇课文,前面只有简单的提示,后面常常只有几道简单的思考题。面对这样的教材,教师常常不知道要教什么,更不知道要如何教,学生也不知道要学什么,如何学,从而导致教课文内容的现象较为普遍,教师满堂问的教学方式贯穿教学始终。

用什么办法改变这种教师“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呢?精心设计导学卡,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导学卡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基本思路,可以让每个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思考、动笔和积累,可以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从而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总之,采用导学卡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改变当下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导学卡,设计要点探索

导学卡的设计,要立足于“学”。因为它是供学生学习课文使用的,是学生学习课文的拐杖和钥匙。因此,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确定,学习过程的设计,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用语的使用等,都要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五要”:

一要精心设计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设计导学卡,教师要精心钻研课标的学段目标和教材编写意图(如单元提示、课后思考题等),在此基础上拟订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每课时既要完成一般性教学目标,如学习字词、朗读默读、把握主要内容等,又应突出一两个重点教学目标。高年级的教学,重在让学生领悟表达方法,力求读写结合,达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标。

二要侧重设计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课堂应以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为基本特征。阅读教学中的语文实践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类:①读的活动。包括朗读、默读和速读。朗读,1―3年级是重点;默读和速读,4―6年级是重点,又可因课文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读,既包括读的形式,又含读的内容,如理解、感受、评价等。对读的活动,要有明确而具体的设计。学生的阅读,要有问题引领,一堂课的问题不宜过多,且要提在关键处,提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要经历反复阅读才能回答。②写的活动。写,不光是作文课的事,在阅读教学中也要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如边读边画、边读边批注、读后练笔等,写的活动在阅读教学中应有相当的分量。③积累活动。积累活动主要指吟诵、背诵、抄写字词句等。积累是为学习语文奠基,不可缺失,也不可全部放在课外进行。此外,还可设计查字典、搜集资料等语文实践活动。

三要提供必要的解读指南。教师面对一篇新课文,如果没有教参,要作出比较准确的解读,也有较大难度。可是我们却要求学生在没有任何参照的情况下作出正确解读,这是很不公平的。这也是导致课堂出现教师强势、学生弱势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导学卡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解读指南,如课文的写作背景、课文主旨、课文内容难点、课文中蕴涵的读写新知识点等。这些内容,如果完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既没必要,又太费时。提供解读指南,有利于学生把精力花在关键处。

四要注重方法的指导。学习要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必须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导学卡可结合学习过程的设计,把学习方法融入其中。学习方法大体有以下几个层次:①学习语文的具体方法,如抓住关键词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学习不同文体课文的方法等。②学习语文的一般思维方法,如边读边想、抓住重点、前后联系、先整体后部分、先具体后概括等思维方法。③学习语文的策略性方法,如主动预习、积极发言、与人合作、课内外兼顾等方法。

五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同一篇课文,学生之间会有个体差异,感受可能不同,学习进度也会有快有慢。导学卡要形成一定的层次,让优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

结合以上要点,笔者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略读课文《假如没有灰尘》为例,试设计一篇课文的导学卡予以说明。

《假如没有灰尘》导学卡

[文本特点]

一、我们知道灰尘有害,然而却不知道灰尘也有许多好处。世上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我们要学会正确认识事物,学会趋利避害,才能造福人类。

二、这篇课文在说明方法上,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说明方法,即通过“假如”设想另一种状况,与现有的状况进行对比,形成反差,从而增强人们的认识。

[学习步骤]

一、整体感悟,学习字词,把握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认识4个生字,画记以下16个词语,并读一读,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提出来讨论。(画记词语略)

2.假如没有灰尘,我们这个世界将会怎样?(提示:细读课文,然后分几点归纳,不要遗漏。)

3.读了课文,你对灰尘的印象与原先的印象有什么不一样?从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

4.你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研讨?

二、细读课文,领悟对比的说明方法。

1.细读课文,在文中画出“假如”一词。课文中一共用了几个“假如”?

2.你发现“假如”之后的内容与之前的内容有什么不一样?

3.这些“假如”对说明事物起什么作用?如果删去课文中的“假如”,结果会如何?

提示:说明事物,先正面说,再反面说,运用对比的说明方法,可以把事物的特点和作用说得更清楚、更鲜明。

三、请你在以下句子后面用上“假如”写几句话。

1.太阳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带来了温暖,带来了美丽的大自然。假如

2.随手一按,电灯就亮了,多么方便。然而,我们的能源是有限的,要提倡节约每一度电,提倡及时关灯。假如

3.书是我的好朋友。假如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的导学卡,由“文本特点”和“学习步骤”两个部分组成。“文本特点”分别指明了课文内容和课文的写作特点,为学生提供了简要的背景资料和学习指南。“学习步骤”的设计呈现了多种特色:①由“整体感悟”到“领悟方法”到“读中练笔”,实践性特征十分鲜明。②每一步的题干都指明了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学习重点突出。③学习过程中有两次方法提示。④每个环节都有打星号的题目,是学习的较高要求,供学生选做,体现个体差异。

有了这样一个导学卡,学生就会学得比较主动,教师也能教得比较轻松。

导学卡,贵在灵活运用

设计导学卡,意在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一根拐棍,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使用导学卡,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要以学生的自主读练为基础。

导学卡,为学生自主读练提供了资源。教学时应把导学卡发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沿着导学卡的设计思路进行学习。同时,要舍得给时间让学生细读文本,边读边思考,边读边画记,边读边做题,每课时保证每个学生自主读练达15分钟以上。学生自主读练时,教师一般不宜插入全班性讲解与发问。

二、 要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

导学卡,是按学习板块设计的,一般每课时设计2―4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有一定的独立性。教学时按学习板块形成学习过程。每个块板的学习,一般要经历“自主读练―展示成果―重点研讨”这样三个步骤。“自主读练”,必须人人参与,保证时间;“展示成果”,可以在小组内展示,也可以在全班范围内展示;“重点研讨”,侧重解决学生有困惑或有争议的问题。这样,课堂学习会形成“静―动―静―动”这种静动搭配、一张一弛的合理结构。

三、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使用导学卡,学生自学、展示、研讨的时间会大大增加,而教师的讲问则会压缩到最低限度。压缩教师讲问的时间,不是忽视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的引领作用,首先反映在导学卡的设计上,其次反映在导学卡的使用上。导学卡只是一种比较科学的预设,但任何预设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因时、因班制宜。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情,激发学生使用导学卡的兴趣,教给学生使用导学卡的方法,根据学情对导学卡作适当调整,对重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学生间有分歧的问题要作适当点拨、指导,发挥“平等中的首席”作用。 (责编 欧孔群)

上一篇:执著于“叶”的事业 下一篇:例谈语文课堂的生成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