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临摹感想

时间:2022-10-23 05:02:11

中国山水画临摹感想

摘 要:临摹是画山水画的初级阶段。中国画临摹,一要掌握独具特色的表现方法及表现能力,二要体会其内在的精神,细心探究其精髓。从整体分析作品,着重于重要的布局,注意笔墨关系,心随笔运,取象不惑。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临摹;笔法;墨法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167-01

认识中国画,从而了解中国画,进而感知历代画家对绘画所呈现出来的人文性格,使得在对中国画的临摹过程中,有更深层次的领悟。这是我们真正了解到山水画真谛的有效途径。

在我所学习的过程中,首先是以清代以“四王”中的王开始的。清初四王作为摹古派一直备受欺压,但在当今社会,持全盘否定的观点的人似乎不多了。“四王”的山水画,就其成就来说,他们都是穷毕生的精力,远追董、巨、倪、黄,近师董其昌,特别在笔墨技法上,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的确有许多成功的地方。“四王”山水画家之一的王,与其他三人又有所不同,他曾面对山水写生,可惜没有坚持下去,仿古思想虽仍居上风,但是在继承山水画传统方面,主张“南北宗”兼容并包,而其他三家则一直推崇董源与巨然画派。因此,在王的画面中还是呈现出其所特有的风格特点,而这种风格特点也是体现在其皴法的表现上,还有画作中“无我之境”的诗意图。在他的画作中,还是以细笔披麻皴为主,结合点横点,再用侧锋与笔擦质感,笔法清秀潇洒,为“虞山派”代表画家。并且其画论中也提出“凡作一图,用笔有粗有细、有浓有淡、有干有湿,方为好手。若出一律,则光矣。”这也就使得我们能够基本掌握山水画的要诀。

绘画艺术的高峰在于宋元,诚如送人自己所评价:“若论佛道人物,侍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鸟,则古不及近。”(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而两宋山水画兴旺的景象是前所未有的,题材内容方面也在逐渐扩大。其所展现出来的主题、思想情感比六朝以至唐代的人物画具有远为深厚的人民性和普遍性。而这种折射在中国山水画上的社会阶级特征也谱就了人与自然那种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乐章。但是总体上还是有特点之分的,如北宋多大山大水的全景图,南宋常有山明水秀的一角之图。

李成与范宽、关仝称为北宋的主要代表,并且李成的旷远,范宽的雄杰和关仝的峭拔也成为宋初山水画的三种风格,观之李成:“夫气象萧,烟林清旷,营丘之制也。”因此再临李成的《晴峦萧寺图》时,比之先前的,这幅再用线上截然不同,因为是在麻纸上,所以在落笔上肯定、刚硬、大胆。也完全不同于临四王时的飘忽心境,也不是说这幅画的粗糙,反而是粗中有细,例如画面当中的楼台谢宇。此画面上半部两座高峰重叠,左右山峰低小淡远,当中一座阁楼突出,萧寺下及右三四座小山岗,皆有树枝丛生,紧接着山脚下有亭台茅屋数间,人群往来,热闹非凡,画的最下处是从山中流出的泉水而形成的溪水,一木桥架于其上。用笔坚实有力,皴擦上多用类似于豆瓣皴的方法,更好的表现了北方山石的刚硬。在南宋绘画里,与北宋前期那种整体而多义、丰满而不细致的情况不一样,他们大都是在颇为工致精细的、极有选择的有限场景、对象、题材和布局中,从某一角度、某一局部着意经营,安排位置,继而呈现出像马、夏这样典型代表的“残山剩水”。他们的画,章法别致,布局有新意,如“水墨西湖,画不满幅”,所以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比起北宋那种构图来,在题材、对象、场景、画面是小多了,一角山岩、半截树枝都成了重要内容,占据了很大画面。像马远的山水小幅里,画面大部分是空白或远水平野,只一角有一点点画,空间感特别突出,令人看起来辽阔无垠。夏圭的画,清淡而富有生趣。例如《溪山清远图》,开卷为溪山,烟雾迷茫,林间有山庄,稍过即见开阔江面,有客舟泊岸,远处有渔船。继而见近景悬崖巨石。出山便见水天一色,靠山边有长桥,桥上有两人对话,极为清远之意。过山阴下有山店,出村便是烟波浩渺,令人有溪山无尽之思。画中有虚有实,观者可望可思,给人萧条淡泊的感觉。临《溪山清远图》时,也是使用熟一点的宣纸,山石用粗劲的大斧劈皴,以劲利方硬之笔勾括,在以水墨渲染,块面分明。图中点景人物虽用笔寥寥,但各种动态的相互呼应关系跃然于纸上,在技法上,惯用层层加皴、加染的“积墨法”呈现出以墨破水,以水破墨,以浓破淡,以淡破浓的灵动而鲜活的湖光山色。

宋画中的这种画面构成,日益成为中国艺术的基本美学准则和特点。以少胜多,以需代实,计白当黑,以一当十,讲究“虚实相生,无画处均成妙境”,创造出“状难言之景列于目前,含不尽之意溢出画面”,成就了中国山水画的另一高峰。

中国数千年的绘画史,山水画虽起源较早,但大多只作为人物画的背景,或者是陪衬的形式出现,隋、唐有所进展,但变化似乎不大。山水画的真正独立,应在中唐前后。后经两宋的鼎盛繁荣,元、明、清的延续传承,历经无数次的变革;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历代画家们的辛勤艺术实践,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了山水画的技法,创作出许许多多不朽的艺术珍品,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宝贵遗产。

作者简介:

刘 涵(1988-),女,汉族,陕西渭南人。现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2级美术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山水。

上一篇:简析艺术作品中的形式语言 下一篇:幼儿舞蹈教育质量相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