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体验vs孩子的真实

时间:2022-10-23 03:20:21

有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到一个穷得连电视都看不到的村子里,给孩子讲述企鹅的样子。他告诉孩子们“企鹅是一种鸟”,孩子们就以为企鹅是像麻雀那样在天上飞的;他告诉孩子们“企鹅有一身黑白相间的羽毛,胖乎乎的”,孩子们就以为企鹅的体态跟大熊猫差不多;他告诉孩子们“企鹅生活在冰冷的南极”,孩子们就以为企鹅是穿着棉衣的。

这个心理学家使尽了浑身解数,用光了所有的形容词来说明企鹅的样子。最后,他请孩子们说一说企鹅,结果几个孩子这样回答:“企鹅是一种穿着棉衣飞在南极上空,并有厚厚脂肪的鸟。”

这就是有名的“描述企鹅实验”,它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有体验才有真实

心理学家用尽浑身解数也没能让所有孩子认识到究竟什么是企鹅。可见,人类的语言即使再丰富,也永远不可能完全准确地描述这个世界。更何况,有时语言会显得很苍白,苍白到连摆在面前的东西都无法描述。

实例1:有个4岁的小男孩在动物园里玩,妈妈指着笼子里的动物对他说:“这是猩猩。”孩子低头想了很久,然后问道:“是不是等到天黑了,它们就住到天上去了?”

妈妈感到迷惑不解,明白过来后赶快解释道:“动物园里的猩猩和天上的星星是不一样的。”

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孩子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往往是从现象入手,从过去已有的经验入手,很难根据大人给出的一个概念来对现象作出判断。因此,父母在教孩子认识世界的时候,要尽可能先让孩子感受。比如:

妈妈可以指着笼子里的动物,让孩子观察它的皮毛颜色、身体形状、叫的声音、闻起来的味道……当孩子有了充分的观察和感性体验之后,妈妈再告诉他,这个动物就是“猩猩”,然后再继续告诉孩子有关猩猩的其他知识……

要重视孩子自己的体验

我们现在已经不知道这位心理学家是如何具体描述企鹅的了,但是有一个问题必须要考虑――他是不是用孩子的眼睛来认识企鹅、用孩子的语言来描述企鹅。

实例2∶5岁的小西很不喜欢外出。爸爸每次都不得不强迫小西跟他一起去逛公园、看展览、逛商场……时间长了,爸爸担心小西是不是过于内向了,但又一直找不到原因。有一次,爸爸带小西去超市买东西。超市里人很多,很热闹,小西却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爸爸就问:“这么多好玩的东西,你怎么都不看一下呢?”小西说:“什么东西呀,我就看到大人们的腿。”爸爸很惊讶,他蹲下身子,果然看到的都是来来往往的人们的腿。

你在给孩子描述物体、讲述事情、表达感情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你在倾听孩子的话语和观察孩子的表情的时候,有没有思考过孩子真正的意思?

请记住: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要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孩子的想法。因为孩子的独立性不仅仅表现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更重要的是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想法和感受。所以,平时不妨多问问孩子的感受,或者猜猜孩子的心思,猜不对就再试一次,鼓励孩子修正你的猜测。这样做,也能让孩子逐渐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感受,对自己的表述有更客观的看法。

用适合孩子的方式表达

抛开前面两点,我们再寻找一下心理学家失败的原因:如果实验的最后,他不是让孩子用语言描述心目中企鹅的样子,而是让孩子用彩笔画出企鹅,用歌曲唱出企鹅,用动作表现企鹅……可以想象,结果可能会好很多。

你在培养孩子的情感、感受的时候,有没有想过通过更好的形式,让孩子表达他眼中的真实呢?

孩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感受力,仅仅告诉他们一些概念可能会对他们丰富的心灵形成限制。鼓励孩子通过多种方式表达他内心的感受,让感受在图画、音乐、游戏中得到升华。而对于语言表达,你首先要尊重、包容和欣赏,最后才是适度的纠正。

上一篇:女儿尿床、不肯吃药怎么办 下一篇:教你辨识过敏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