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学习语文

时间:2022-10-23 02:48:40

如何有效学习语文

摘 要:既要照顾到学生的成就感,又要在教学中注意到知识不要太散。所以要建构一个单元体系,即知识点体系。从而克服单篇、单节课教学在目标上的盲目。单元教学以若干课时来完成一个相对集中的目标,使这些课时所教的东西,发挥系统合力。在这之下,让学生动起来,实现各自的价值。

关键词:高效课堂;单元目标;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017-01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来说似乎可有可无,上课听与不听一个样,少听十分钟、少上一节课、一周课甚至更多都无关痛痒。这与数理化等学科教学的差异特别大,也是学生在数理化等学科学习中更容易找到成就感的原因。语文教学是否也能形成环环紧扣,而不至于看上去那么“模糊”与“弥散”,让学生找到成就感。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建立体系意识,也就是“单元”意识。以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将推动老师们逐渐明晰语文课程的知识谱系,建构自己的教学序列,建构“高效课堂”,让学生找到乐趣与意义。就像叶圣陶先生所说:“国文是各种学科中的学科,各种学科又像轮辐一样辏合于一个教育的轴心所以国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而外,更需含有教育的意义。

很多时候,语文教学更多地停留在老师设置问题学生来回答,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在课堂中学生是被动的。相较于学生之间主动来设置问题来说,前者显得缺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为老师提的问题不一定是学生没解决的问题,他们对自己的掌握程度更加了解。在现实教学中老师还是作为一名引导者更好些。就像一名婴儿诞生了,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要了解这个世界,紧跟着要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用筷吃饭,家长从来都是呵护备至、不厌其烦,孩子的“学习”从来没有遭遇到“厌学”。又有哪一样是父母设定好的?都是孩子们主动学习的。他们每增长一项本领,就更有继续学习的兴趣。有哪个孩子又会对搭积木厌倦呢?这些都是他们感兴趣的事,而且他们会从中获得从未有过的成就感,每把积木搭建好,推到,在搭建另一座不同的城堡,他们会有喜悦与骄傲,因为他们成功了!那么,回到语文教学中,各个学生对文学的领悟能力不同,所以要让学生们解决不同的难题。细说,有基础知识方面的,如字音词语等,有知识拓展方面的。每解决一种问题,他们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成就感。

既要照顾到学生的成就感,又要在教学中注意到知识不要太散。所以要建构一个单元体系,即知识点体系。从而克服单篇、单节课教学在目标上的盲目。单元教学以若干课时来完成一个相对集中的目标,使这些课时所教的东西,发挥系统合力。在这之下,让学生动起来,实现各自的价值。

下面,本人以选修中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作为一例,来谈谈我的工作感想。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没有按照教材编排的课程对每一课做一一讲解,而是以“知人论世”为出发点,让学生用这一方法鉴赏诗歌。其中举一例为李清照其人其诗,因为她代表了一个诗人可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风格的作品。而且学生在初中时学过她少女时期的《如梦令》,在高一时学过她晚年作品《醉花阴》,所以对其人比较熟悉。本册书中有她的作品《一剪梅》,这能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探索未知知识,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能。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追求“高效益”,鼓励学生敢于做课堂的主人。本着这些,在教学中,我发现,让学生谈到李清照的作品《如梦令》时,学生能畅所欲言,这样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子,打开了他们的思路,让他们活跃起来了,让他们做了课堂的主人,他们信心倍增。再结合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谈李清照,谈及其诗,感受的另一种诗境,由其诗而映照她的那种“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感受她的孤独、凄清与惆怅。再比较《一剪梅》,是她与丈夫短暂地离别后的闲愁,带着的。通过哪些意象表现出来,不用老师过多地讲解,他们已经知道从课外去搜集李清照时的生活经历。在这种情况之下,老师就是“领路人”,而不再去扶着学生走,老师轻松了,学生也“活”了。在遇到《长恨歌》、《蜀相》等诗歌的时候也能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去了解诗人的心声,他们的学习动力就更大了。

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习者要不断监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各种增进和帮助思考的策略,而且学习者还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推论中是否包含逻辑错误等等。

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即培养反省认知的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我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今天学的这些知识(或研究的这些问题)之间有何联系?”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千言万语,所谓的“有效学习”,要发挥学生上课的学习主动性。在语文教学中建立知识体系,才能让语文的知识点不至于那么“弥散”,不再让学生感觉语文教学的“无所谓”。要让他们登上一座座高山,一次次地满足他们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2] 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年第6期.

上一篇:小学数学新课改论文 下一篇: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