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文化创新策略

时间:2022-10-23 01:00:28

民营企业文化创新策略

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地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力量。但由于各种原因,民企自然淘汰率相当高。民企还远未成熟,其经营管理缺乏强有力的文化支撑,真正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具备竞争实力的企业有限。我国的民企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存亡之秋,只有进行根本性的文化建设才能困境求生。

一、我国民营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是企业全体成员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与物质基础相适应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企业意识、精神、风尚、价值观等因素的集中反映。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文化的统一和内化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文化相比,更有着其鲜明的特色,它既是企业合力之纽带,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一)体现了企业家的个性。民营企业文化多取决于领导者的个人素质,实质是企业家文化的一种体现。民营企业作为一个由“人治”代替“法治”的典型,创业之初大多是企业家一个人说了算。其文化起源,与创业意识、经营思想、管理风格,以及其胆量、品质都有很大的关系。企业家既是企业文化的“总设计者”,又是塑造企业文化的“总执行者”,他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潜移默化的指导着企业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决定着企业文化的总体面貌和特征。企业家人格魅力特点对企业的巨大影响在民营企业比在国有企业更为突出。一个成功的民营企业背后一定屹立着一位品德高尚的企业家,将企业导向竞争取胜的光辉前景。

(二)家庭血缘性。民营企业文化大多根植于家族血缘文化。改革开放之初,个体经济作为最早出现的民营制经济形式,显示出结构简单灵活、决策迅速的优势,这往往得益于其家庭式的分工合作。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些作坊式的经济实体扩张成为公司,家庭中的亲戚们自然担任了企业重要职位,绝对地控制着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在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形成了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以家庭利益为中心的家族血缘文化。

(三)存在着易变性和眼前性。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而民营企业在创建自身文化时往往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容易因周围环境及市场的变化而改变文化风格,无法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企业文化的易变性造成了民营企业发展不稳定的局面,容易导致民营企业急功近利,影响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

(四)地方性。民营企业文化依托于浓郁的地方文化。以浙江的民营企业为例,温州的制革业、宁波的制衣业、东阳的建筑业、绍兴的纺织业、义乌的小百货、永康的小五金等驰名中外,都与浙江文化滋润下的传统手工技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浙江文化结合了传统文化和海洋文化,从而形成浙江人“精明通达、聪明实干、活络严谨、勇于拼搏、善于抓住商机”的独特文化精神。

二、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上存在误区。我国建立市场经济时间尚短,对企业文化真正接受才刚刚开始。很多民企已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但并不清楚企业文化是什么。部分企业在某些关键问题的理解方面存在误会,企业文化正在被娱乐化、形象化、口号化,甚至宗教化。对企业文化缺乏深入认识导致民企在认识上出现误区,部分民企的业主和员工对企业文化持反对态度,把企业文化当作包治百病的药,企业文化完全是领导的事情,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无非就是搞些活动、喊口号、贴标语或提炼几条精神,这些认识误区是导致其他问题的根源。

(二)重形式轻内涵。根据企业文化界的权威爱得加・沙因所划分的层次,企业文化活动和企业CI形象设计只是企业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在我国民营企业界,只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形式而忽视企业文化建设内涵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企业家文化成为企业文化。民营企业往往是一两个企业家经过长期痛苦磨砺、惨淡经营培育而成的。这一过程中,企业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的经营理念。以往工作成功带来的“晕轮效应”加上企业资产企业家私有,使企业盛行企业家“个人英雄主义”,不可避免地导致企业文化的“唯意志论”特点。这种企业文化建构的实质就是民营企业家的个人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由隐性转化为显性的过程。它缺乏持续张力,一旦企业家的意志消失,脆弱的企业文化体系便随之坍塌。

(四)企业文化建设对员工个人价值认识不足。虽然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企业全体职工的各种力量统一于企业的等同方向所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价值标准、行为方式、道德规范,是增强企业职工的内聚力、向心力和支持力的意识形态的综合,但是,却不能忽视其中的个人价值。有些企业着力强调集体统一性,重视企业文化的趋向一致性,而对员工个人价值的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使员工潜力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在某种程度上还挫伤了员工积极性。

(五)不注重信誉。部分民营企业不注重产品质量而是一切向钱看。为了获取暴利,不惜降低质量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还有的民营企业借款不还,这样严重损害了民营企业在社会中的形象。

(六)轻视学习,观念落后。学习是企业生命力的源泉,企业要生存与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民营企业员工干部与国有企业或外资企业相比缺少学习机会,在企业内部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他们的知识不能及时更新,观念跟不上时展。这样,经营管理知识少致使信心不足,决策管理能力不适应新变化。不重视学习就会形成认识落后、行为低效的恶性循环。

(七)企业文化感性化。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形成了一种感性的内部文化。主要表现在:(1)关系决定权力。民营企业的关键权力均为家族成员所控制。职位的重要性与任职人员在家族关系中的地位成正比,即使出现了“债权分离”,但家族成员的绝对控股地位和实际控制权不会轻易改变。(2)家长式管理。很多民营企业都属于这种管理模式,权力高度集中,决策独断专行,企业成败、荣辱系于一人之身是家长式管理最显著特点。在管理过程中,民营企业表现为等级分明,亲人重于外人,经验重于知识,权威重于制度,情感重于理性。(3)人治重于法治。很多民营企业内部主要以人治方式进行管理,即主要依靠个人经验与智慧、情感的好恶和亲朋好友的关系来管理企业,管理的主观随意性很大。民营企业有时也强调法制、制度,也有如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治理结构,但那是人治下的“法治”,感情下的制度,个人主导控制下的“三会”。(4)非正式组织作用较强,民营企业除了有正式组织在企业运作中发挥作用外,企业内部存在对企业决策管理有重大影响的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主要由与老板有亲缘关系的人组成。非正式组织成员在决策时经常排斥正式组织成员。

(八)企业文化建设后的“一劳永逸”。有的民营企业以为企业文化一经建立便可长治久安,忽视了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对企业文化进行“创新”,从而形成了企业惰性,实际上,企业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当一种企业文化由于惰性而变成一个封闭的系统时,它可能会扼杀企业的创造精神,从而排斥外来人才的加盟和企业对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随着企业的成长,它们的文化也会发生变化,企业文化的塑造并不是一蹶而就的事情,它需要企业根据自己的发展阶段、目标、战略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使企业文化真正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创新策略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支柱,是组织和协调员工有力的手段,是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的源泉,培育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就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鉴于当前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民营企业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促进企业文化的创新。

(一)改善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部分,企业文化也只有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才能发挥作用。民营企业管理不规范、家族管理、决策随意是其管理的主要特征。民企文化塑造要求以企业文化理念与价值为导向,制定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软性管理,是硬性规章制度的必要补充,但软硬管理不是独立的,硬性规章体现着软的人性管理,符合人的本能需求,而软性管理却也内含铁的纪律和约束力量,谁若触犯,无形的惩罚也会让触犯者铭记在心,永不再犯。总之,企业文化是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没有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也必然流于形式,无所依附。

(二)创造条件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实行企业文化创新的重要组织保证。进行企业文化创新是一种人际化的行为,必须有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才能使再造获得成功。要想使广大员工从被动参与转到向往和追求,就应尽快建立学习型组织。在这一组织中,引导和要求广大员工自我进行“修炼”,树立共同目标,越超自我,突破思维定式,参加团队学习,为进行企业文化再造奠定雄厚的思想基础。

(三)强调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是人员的集合体,而人是生产力要素中首要资源和最活跃的因子,是先进生产力的载体。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人是企业竞争力和战斗力的源泉,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无不与人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得人者得天下”,谁拥有优秀的人才群体,谁拥有厚实的人才基础,谁就能抢占竞争的制高点,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必须构架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处处着眼于人,样样考虑及人。首先,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使这种思想深入到企业的各种制度行为,深入到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中,使全体员工对人本管理理念形成一致共识。其次,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氛围,形成重才、惜才、养才、用才的良好环境,让员工处于一个宽松舒适的用人环境中。最后,本着能力为上的原则,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激励机制,借此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智者尽其智,谋者尽其谋,百工尽其巧”。企业只有多管齐下,才能真正构架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

(四)企业文化的形成、传播与扩散没有较好建立在党的思想建设的基础上,未能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导致企业文化基础薄弱。企业文化的形成、传播与扩散体现在思想建设和行为规范的全过程。由于这一过程的企业文化建设常常依赖企业家、管理者的思想观念,未能体现在党的思想建设中,使思想大多局限在传统的只顾企业利益的经济思考方面,而未从政治的高度来考虑国家或全社会的利益,从而使企业文化建设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无法形成信仰支撑体系和文化传播体系,大大降低了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政府应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文化扶持”。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日益关注,在立法、政策、融资、人才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可以说,民营企业能够蓬勃发展,政府的扶持功不可没。现代管理学研究成果揭示,企业文化在企业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特定时期,能起到决定作用。因此,国家应引导企业建立健康积极的企业文化,并大力促进我国企业文化的研究和普及工作,在文化研究和企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针对民营企业极为缺乏文化建设所需人才的现实困境,国家可以利用研发机构或建立专门组织为企业先义务代培文化建设骨干,投资不大但却意义显著。针对民营企业伦理建设尚不规范的情况,政府应积极结合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制定法律,营造氛围,促进企业的伦理建设,将民营企业建设成为发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桥头堡”。针对我国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的情况,政府还应积极引导民营企业熟知WTO的各项规范,并积极发挥民族传统文化提升企业在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

(六)重视民营企业家素质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企业家是企业的人格化,是特殊的人才,成功的企业必然有优秀的企业家,他对企业文化的塑造起到关键性作用。不难想像,如果日本没有盛田昭夫、本田宗一郎、松下幸之助等一大批具有卓越素质和才能的企业家,就不会有纵横世界市场的索尼、本田、松下等一大批著名公司;如果美国没有比尔・盖茨、乔布斯、韦尔奇等一大批企业精英,也就不会有誉满全球的微软、苹果、通用等驰名企业。同样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民企文化的塑造也离不开中国优秀的民营企业家。

(七)实行差别化策略,构建个性化企业文化。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才有生命力。而许多企业文化塑造中忽视了这一点,尤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大部分企业文化雷同,起不到标识企业特色的作用。企业文化、企业形象都是企业差别化战略,企业文化作为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具有不可模仿性。一个人离开一个企业,可以带走他所掌握的技术、规章制度、办法措施,但企业文化不可能轻易照搬过去。有一个比喻是说,用照相机可以给机器设备拍照,但企业文化就像空气一样永远拍照不下来。在未来,企业文化的这个特质将会表现得更为明显。例如,同仁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浙江雅戈尔“装点人生,服务社会”都体现了企业的个人特色和极深的文化底蕴。

(八)注重信誉的企业文化。诚信是市场经济的一种资源,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一种很珍贵的资源,现在对民营企业来说更是一种稀缺资源。古时候,我国就有“一诺千金”、“信誉无价”的至理名言,有童叟无欺、货真价实的商贾信条。“诚信”是要自己做出牺牲的。民营企业家应该身体力行,这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贡献。

(九)培育敢为人先的创新文化。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而企业发展的优胜劣汰、大浪淘沙告示企业,时代呼唤创新。“创新则兴,不创新亡”的经营理念成为企业共同恪守的准则,若企业故步自封、墨守成规,结果只能惨淡出局。因此,民营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唯一的办法就是创新求变,将创新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塑造自己的创新文化。具体而言,培育民营企业的创新文化,可以从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四个方面来进行。

上一篇: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若干问题 下一篇:从政府行为角度看失地农民权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