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10-22 09:22:36

出口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一、引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较高的出口增长率,这被广泛认为是中国自1978年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被誉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辆马车之一。但是,出口贸易大幅增长,经济增长速度是否也就必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国内外学者就这二者的相关性展开了广泛探讨。有的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属于出口导向型明显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有的却认为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很小,还有的则指出两者之间是一种负相关关系。

从理论上来看,自从古典经济学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以来,出口贸易能否促进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问题就一直是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从总体上看,出口贸易的发展的确可以在许多方面创造出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条件,但具体到一国而言,这些机制发挥作用的大小和效果往往会受到所在国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国际环境的影响。

本文就出口与中国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出口是否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因以及出口如果拉动经济增长,那么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多大。

二、基本理论

自古典学派以来,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就一直受经济学家的重视。在古典经济学家的著作中,不仅令人信服地阐述了国际贸易的静态利益,而且还包含了丰富的关于国际贸易动态利益的思想。最早涉及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问题的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提出的动态生产率理论和“剩余产品出口”模型,倡导运用绝对比较优势的理论来指导各个国家如何进行国际贸易来增加本国国民的生活福利水平,对以后的理论发展有重要影响。斯密认为,国际分工的发展是促进世界生产率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分工的程度则受到市场范围的强烈制约。对外贸易是市场范围扩展的显著标志,因而对外贸易的扩大必然能够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率的提高,加速经济增长。斯密的这些观点包含了国际贸易具有带动经济增长作用的思想萌芽。

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提出国际分工的基本思路是“两优取最优、两劣取其劣”,说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国家也可以参与国际贸易并获取国际贸易的好处,论证了贸易静态利益的基础。事实上,在他的著作中,也包含着国际贸易带动经济增长的思想。他认为,对外贸易是实现英国工业化和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途径,使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并在当时处于世界先列。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美国经济学家保尔•罗默、罗伯特•卢卡斯和英国经济学家莫里斯•斯科特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充分吸纳经济增长研究的最新成果,对传统的增长理论作出了重大突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新经济增长理论中能引申出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新的依据。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出口导致经济增长假说ELG(Balassa,1978),该理论认为出口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出口扩张是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积极扩大出口被视为重要而有效的发展战略,尤其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竞相采取出口补贴、税收减免等措施,以及通过汇率调整,推动出口扩张,期望以此实现经济长期增长,亚洲“四小龙”经济奇迹被视为该假说的有力例证。

新贸易理论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和海尔拍曼则认为,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渠道,一方面源于贸易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来源于国际贸易可以通过促进国内资源在物资生产部门和知识产品生产部门之间的要素优化配置,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也有经济理论支持相反的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导致出口扩张,称之为GLE假说。现在,人们已经普遍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例如资本积累、经济政策、政治环境、价格因素、收入分配以及地理特征等。因此,有些研究者认为在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中,最好将复杂的经济增长看作外生变量,它是出口扩张的先决条件,而出口扩张可能只是经济增长的附属品。

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倾向于这样的观点: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能更加复杂,它们或许并非简单的单向因果关系,可能存在双向反馈机制。出口与经济增长复杂的互动关系意味着他们可能是联合决定的,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也意味着这种互动关系可能通过其他变量(例如进口)作为中介而得以实现。

因此,本文就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等计量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探寻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从宏观经济理论可知,拉动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消费、投资和出口,进口对经济增长起到的则是一种负面效应,本文单独考虑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因此考虑将中国的GDP、出口作为研究对象,检验它们之间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宏观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在过去二十几年里都表现出了一种强劲的增势,如果直接对其作回归分析,就很难判断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究竟是真实的还是由于趋势的出现而产生的假回归。因此,如何克服变量的非平稳性就成为关键,也就是要解决金融时间序列的自相关性问题。

本文用协整理论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是对上述变量进行数学处理,以构造出相应的平稳性变量来对其作回归及水平因果关系检验,这里选择的实际变量,记为Y、X,分别代表GDP、出口,然后再对Y、X取对数;另一方面是利用以均衡分析为背景的协整理论来对非平稳的变量进行研究,这里选择由GDP、出口构成的名义变量系统,分析它们之间的长期关系,并考虑出口对保持整个经济系统稳定运行的作用,这将有助于客观地揭示中国经济的本质特征,并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出相应依据。由于GDP数据只有季度数据,所以数据处理时把季度的GDP数据计算算术平均值转化到月度数据。

为了消除季节影响,首先对Y、X运用X-12方法进行季节性调整。在获得剔除季节性因素的数据后,对这些数据取对数,分别用LNY,LNX来表示国内生产总值、出口的对数,这样有利于下一步的弹性分析。本文计量分析采用软件EViews5.0。

本文数据来源是国家统计局、国研网和CCER数据库,时间范围是2001年1月――2009年6月的月度数据。

(二)单位根检验

进行时间序列回归分析时,必须事先进行单位根检验。如果两个时间序列都服从单位根过程,即使它们之间不存在任何相关性,当样本容量增大时,以一个时间序列对另一个时间序列回归也总能得到显著的参数,这就是所谓“伪回归”问题。本文采用最常用的ADF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原始序列(Level)上,所有的检验结果均没有拒绝有单位根的假设,因此它们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而所有变量经一阶差分后,都拒绝了有单位根的假设,表明差分变量都是平稳的,因此模型中的所有变量都符合I(1)的特征,对于非平稳的经济变量不能采用传统的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来检验相关性,而应采用协整方法进行检验。

注:检验类型中的C和T表示带有常数项和趋势项,K表示滞后阶数,滞后阶数K的选择标准是以AIC 最小为准则,D表示变量序列的一阶差分。

(三)协整检验

对于两组或两组以上存在单位根的变量序列,如果它们的线性组合是平稳的,则表明这些变量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在进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时,主要有EG两步法和Johansen检验。由EG两步法得到的协整参数估计量具有超一致性和强有效性,但在有限样本条件下,这种估计量是有偏的,而且,样本容量越小,偏差越大。由于本文分析中的有效样本数目相对较小,因此,为了克服小样本条件下EG两步法参数估计的不足,本文采用Johansen(1988)极大似然值方法。经过计算和比较,协整检验的最长滞后期设定为6。

注:(1)* 、** 分别表示在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2)协整关系的滞后阶数为6。

从表2协整结果表明,LNY、LNX在5 %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两个协整方程,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关系,具有共同的随机趋势,揭示出出口与经济增长存在协整关系。尽管从单位根检验可以看出,我国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都是不稳定性的,但对长期而言,它们是相关的,所以通过出口能够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

一般意义上来讲,只有第一个协整向量是最重要而且往往是

最具有经济解释的协整向量,将该协整向量关于LNY正规化得长期方程:

LNY= 0.702757*LNX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从上文的协整检验过程可以看出LNY、LNX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但是这种协整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本文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分别检验其因果关系,显著性水平设为5%,滞后阶数选2阶。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出口不能Granger引起GDP的原假设,即可以认为出口是引起经济增长的因素,而且两者是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

四、研究结论和思考

本文通过运用协整理论,对出口与中国经济增长展开实证分析。从最终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出口与经济增长是双向的因果关系,而且出口对经济增长是正向作用。

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互为因果性,也启示我们有必要对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进行反思。尽管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都主张奖出限入、采取多种措施来鼓励出口,将扩大出口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但是真正成功的案例并不普遍。这说明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自身经济结构单一、市场机制不健全、政府管制严重等因素,产业或部门间缺乏良性互动机制,特定部门的出口扩张对其他经济部门的传导渠道不畅,无法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从而难以促进整体经济增长。

此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多为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如初级农产品和资源产品,仅仅依靠初级产品的出口数量扩张,是难以实现经济长期增长的。为了保证出口规模,发展中国家采取多种补贴和优惠措施,但是过分鼓励初级产品出口不利于资源优化,并且初级产品的出口价格低廉,出口规模极易受国际市场影响,从而不利于宏观经济增长。

从国际经验来看,发展中国家要实现通过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对内必须进行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对外必须逐步开放本国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努力疏通出口部门与其他经济部门的传导渠道;同时,还要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技术进步,不断增加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尤其是技术附加值,实现集约化增长。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商学院)

上一篇:上证指数与恒生指数关系实证研究 下一篇: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净资产收益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