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域下中西方英雄观的差异

时间:2022-10-22 09:11:33

比较视域下中西方英雄观的差异

摘要:中西方英雄观由于理念的差异有着很大不同,中国式英雄观注重完美倾向、英雄的道德质量、英雄的悲剧情结,在塑造上有官方化、拔高和神化的倾向以及去个性化特征;而西方式英雄观则具备人性化、平民化特征,注重生命权,英雄的独立性和个性化色彩浓厚,民间化、精神化倾向明显。

关键词:比较视域;中西英雄观;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4-0099-03

对英雄和英雄观的认识,涉及到民族和国家的传统与文化标准,由于人的思想观念总会受他所处的文化环境的制约,因而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就会有不同的英雄观,且都会带上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和心理等表征。

一、中国式英雄观特征

(一)完美主义倾向特征

中国式英雄观的典型特征首先表现在完美倾向。即英雄不应该也不能够有缺点,英雄就应该是完美的,任何一点瑕疵都不能在英雄身上出现,否则便是对英雄的亵渎,这与国人性格里追求完美的倾向有直接的关系。其表现就是――无论是哪种类别的英雄都是完美无瑕的,看不出多少有和平常老百姓相同或类似的性格特征。在宣扬时,如果有确实难以回避的瑕疵,惯用的手法是采用隐瞒和美化的方式去掉这点所谓的不完美。如雷峰,我们只知道他艰苦朴素几十年,穿着一件补了又补的棉袄衣服,而没有说他居然还有一件当时很昂贵并崭新的呢子大衣,还有一只当时很罕见的怀表。这就是国人完美倾向观念的表现。我们都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这只存在理论和逃避责任的借口中,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要求是必须要完美,要人人做圣人,尤其英雄,他是模范和榜样则必须如此。

(二)道德楷模倾向特征

在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里,在一个以道德治国的国度里,道德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让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难逃其身。在笔者看来,道德生活化、生活道德化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最具标志性的特征。在评论和推选英雄的时候,道德可以说是最具影响力的因子。英雄榜样,首先在道德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是一个道德非常高尚的人。他可以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舍弃自己个人的一切,包括正常人具有的各种基本欲望,如七情六欲,甚至生命。为了国家和人民,那些都不算什么,都是可以为之抛弃的。因为你是英雄,所以你就得具备常人不具备的东西,如拾金不昧、大义灭亲、大公无私等。道德高于一切,道德压倒一切,于是常人的生活就完全变成了一种道德的生活,对人和事的评价都以道德为中心和根本,英雄自然不仅不可以例外,而应更甚。

(三)悲剧主义倾向特征

研究我国英雄事迹,会发现一个让人难以接受而不得不接受的现象,即英雄绝大多数都是悲壮、惨烈且多是死后的殊荣,而不是快乐、幸福地活着在世的。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究竟对生命是怎样一种观照?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强调的是对生的重视,而两千年的现实却是相反,综观历史上的英雄,多是死后才能享受到荣誉,在生前,人的生命死不足惜,只有在死后才能得到生前从来得不到的荣誉。这种英雄观很可能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在民众的心中,英雄只是一个对死去的人的称号,是一种在活着的时候得不到的东西,是一种多数人都达不到的境界。在英雄的宣传里,他们大多都是生活在贫困和饥寒交迫中,似乎只有在这种条件中,才能历练英雄的性格,才能造就英雄的本色,英雄就该是这种形象,英雄怎么能够吃肉?怎么能坐轿车?怎么能住宽大的房子?这种传统的英雄观念,恐怕也是导致我们国度多数人难有去做活英雄的勇气的根源之一。

(四)塑造上的“三化”倾向特征

三化即官方化、拔高化和神化。我国英雄人物的评选是一个官方权利,即英雄人物历来都是由统治者推出,而西方则多是由民间机构评出。本来这也没什么不可以,毕竟政府掌握着比民众更多的信息和渠道资源,且由政府来评选也是力图提倡一种精神方式。但由政府来操作,就可能出现和大众需求脱节的现象,结果出现被政府推崇,却被大众漠视的现象。其原因,是民众标准和政府提倡的标准出现不一致或不合拍,从而达不到预设效果。

其次,我国英雄常有被拔高和神化的倾向。即经常把一个本来是真实生活在现实中的英雄无限拔高到神化的地步,表现为把英雄在日常生活中细微的、大众都可能做过的事描绘成一以贯之的、有目的之事。譬如小时候帮隔壁老大爷提过水,或帮同学背书包,帮老人过马路等,认定为原来英雄从小就树立了做英雄的志向。这些描述很真实,但这些事是否就达到了这种高度,是值得存疑的。英雄被神化成了神而不是人。生前他们困苦不堪、饥寒交迫、贫困潦倒、无人知晓都是因为他是英雄而不是人的缘故。

对本来是存于现实生活中的英雄无限拔高和神化实际上是对英雄的一种反讽,是对目的的一种逆向否定。而正如何宗思先生言“如果一种道德高得令人无法企及,那就是一种虚伪的道德”,[1](P46)塑造和推选英雄目的是为了让民众去学习、效仿,但结果却是弄巧成拙,非但无人去学,倒过来还成了民众嘲笑的谈资。

(五)去个性化特征

在一个崇尚集体主义的国度,个性化从来就不受待见,如孙隆基先生所说:“不欣赏一个人有‘个性’,而是欣赏一个人‘不脱离群众’、‘跟大家一样’”[2](P271),故英雄也都具有去个性化特征。个性化在传统文化看来就是一个贬义词。如果谁被评价有个性,那意味着是一个不受欢迎、被排斥并受到提防的人。故英雄不能有自己的个性,而只能是和集体高度一致的人,他的一切贡献首先不是来自于他自己的努力,而是来自于集体或群体的功劳。在媒体中经常看见这样的报道:这一切成绩都是在某集体领导的直接关怀下,在某集体同事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取得的,所有荣誉、成就都归功于某单位、某集体,而自己仅仅是在此基础上做了一点小事等模式性的话语。这种英雄才是集体所需或期望的英雄,而违背某个群体的利益哪怕是符合整个人类普适性价值观的事都是不可能成为英雄的,否则就会遭到领导、同事的轻则排斥,重则训斥的待遇。著名体育运动员周洋在夺冠后发表感言,首先感谢自己的父母,而没如惯例一样感谢国家,其结果遭到体育总局高层领导批评与指责,在周洋改为先谢国家、人民、教练、同事后才收场,可谓最新写照[3] ,就是在这个发言中,都只字不提自己的各种刻苦、努力等功劳。像美国民选英雄休・汤普森在越南战争中,居然敢为了越南的平民――自己国家的敌人(其他集体或群体)―不被无辜杀害,而把枪口对准自己的同伴,那简直是大逆不道之事[4],这种人是绝不可能成为我国的英雄的,后果可想而知。

二、西方式英雄观特征

(一)人性化、平民化特征

西方英雄观首先是英雄必须具有人性化、平民化特征。即英雄应该和普通的民众有同样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而不是与大众脱离的高高在上需要仰视的人。其英雄行为应该带有浓厚的普遍人性色彩而不是集团或群体的色彩;同时英雄还具有普通民众所具有的行为方式,即平民化特征,这样英雄才具有可学习性、模仿性、亲近性。英雄都和普通民众一样,有很多的缺点,很多的不足甚至是陋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英雄,因为,这样的英雄才具有平民性和人性。在现代文明社会里,人性化、平民化的英雄观尤为重要,因为只有这才真实可信,否则,一个只可仰望不可亲近的英雄,最终只会被老百姓所抛弃和遗忘,成为一个虚无缥缈的影像,因得不到平民百姓的效仿而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二)生命至上的特征

生命至上是西方英雄观一个普遍的特征。个体的生命无价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被剥夺和牺牲的,任何物质的利益或者社会利益都无法和生命相提并论。正如尼尔所言:“当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冲突的时候,应该首先考虑个人利益。”[5](P314)这些理念表现为西方的英雄都是在世的,而没有一个是死的英雄,是活在现实里而不是记忆里的英雄。在西方的观念里,英雄只有是活着的,而不是奋不顾身、英勇捐躯,或累死、病死在“工作岗位”上的,才有学习的价值。这种推选不可能是巧合或者偶然,另一个伟人诺贝尔临死前规定,诺贝尔奖不能够奖给死去的人――无论这个人的贡献和成就有多大,这彰显着一种人本、人性思想,体现的是对人宝贵的生命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人类普世价值观。他们没有选择死去的人为英雄或榜样,其用意大概正是为了不主张人们为完成某一个义举――哪怕是再伟大的事业,再多的财产,都不能轻言奉献、献身,这种英雄观才是一种高尚的、人性的道德观,因为活着比完成英雄壮举更重要。

(三)独立性和个性化特征

由于西方文化“重视个人的权益与尊严,鼓励独立与竞争”,“崇尚价值、尊严和个人自由,包括一个人的主观自我或内心生活”,[6](P96)表现在英雄观上就是具有强烈的独立性和十足个性化的人格特征是西方人的英雄观里一个显著的特征。不管是现实中的英雄,还是媒体、影视里塑造的英雄,无不如此。这与西方人崇尚人的个性化,人的独立自主、人的自由精神密不可分,“同时,整个社会,从法律到人们的习惯,都高度尊重个人的生命、个人的幸福、个人的意愿和个人的意志,都把个人意志的自由和个人的奋斗看做高于一切”。[7](P313)在西人看来,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是一个矢志不移、值得用生命去换取的东西。如刘毓庆先生言:“西方人所崇拜的英雄是那些带几分冒险、多几分生命体验的个人独立奋斗的勇士”,[8](P271)故追求独立的、具有强烈个性化的人格便成为贯穿他们精神理念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在评选和推荐英雄的时候,具有独立的、个性化的人格便成为一个最必不可少的特征,那种敢于和强权、强势力量以及违背人的普适性的价值观作斗争的壮举就成为了一个英雄的特征,而不管他本身处于哪个集团或为哪个群体服务。

(四)民间化、精神化倾向特征

西方人的英雄评选主要是由民间组织机构来倡导和进行的,这种评选就少了官方色彩,但反而能真正赢得大多数民众的尊敬和崇拜。因为这些由民间选出的英雄更和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期望、观念相近,更容易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认同,这点可能和西方的传统有关,犹如西方的学校尤其是大学的权威都不是由政府来认定和扶持的,而从来都是由民间的机构和组织来评一样,英雄的评选也是如此。这点可以保证英雄的评选的广泛性和可接受性。同时,这样评选出来的英雄就具有精神化的特征,即为了“某个真理而斗争、为了自由平等而斗争,而不是为了某一个狭隘的集团或群体的利益而斗争的英雄”,[4]这种精神化的英雄才能真正诠释英雄精神本身的含义而不致让英雄泛滥。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注视世界的真面目――并且爱世界。”

[参考文献][1]何宗思.中国人格病态批判[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2][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叶风.听领导的话,周洋再说获奖感言:先谢国家,父母排第五[EB/OL].新华网,发展论坛.,(2010-3-9).

[4]张心阳.美国人的英雄观[N].广东:广东工商报・天地间,2002-8-30.

[5]尼尔.自由的儿童[M].叶运生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

[6]陈耀南.中国文化对谈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林达.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1997.

[8]刘毓庆.图腾神话与中国传统人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上一篇:论心理文化指导下的学生干部管理体系建设 下一篇:民族文化元素在偶动画艺术创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