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实践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时间:2022-10-22 08:57:31

数学教学实践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一种思维. “为创造而教”已成为21世纪每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主要目标之一. 我国基础教育在长期的传统路径依赖的影响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是任务艰巨. 为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即应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习惯及能力的培养与传授知识统一起来. 那么,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我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和课程理念,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人们感到“惊奇”时,在感情上燃烧起对问题追根究底的强烈探索兴趣时开始的. 认识心理学也认为,教师讲授的知识,要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才容易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欲望. 据此,老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教学观和课程观,即在准确把握学生的认识能力与课程知识之间关系的前提下,尽可能让学生在具体学习数学课程的基本知识、方法、技能中,有一个再发现的过程. 如教师在教学进程中,可以向学生介绍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引导学生和教师一起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进行多角度的积极思考,并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再和学生一道进行分析、探讨、判断,最后得出所要的结论. 只有在经常性的探索中,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激励学生从事学习和创造的强有力动机.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其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往往具有跳跃式和迅速找到事物本质或事物之间联系的特征. 格式塔心理学称直觉思维为“醒悟”或“灵感”. 它是创造性思维形成不可缺少的一种思维活动. 那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发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呢?首先,要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直觉性思维创造有利条件. 如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应即时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发散思维,即沿着各种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去探索新的方向,去追求多样性的设想,鼓励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进行大胆的猜想、假想,甚至质疑,并鼓励学生要相信自己的判断. 其次,要引导和培养学生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想法,不放过任何一个新的念头. 在实践中对学生在学习及活动中产生的“点子”或想法给予积极的鼓励,以培养勇于思考的精神及灵感的产生. 最后,教师还应在学生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给予他适当的思维调控空间,这必将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知觉思维的逐步养成.

三、鼓励学生逆向思考问题,培养其逆向思维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比较喜欢培养学生思维的动力定型,形成一种正向的思维定式,以求在考试竞争中取胜.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从正面理解往往会有许多障碍,倘若只是按照一个方向,用以前统一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有的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有的根本无法解决,甚至造成错误. 如果从相反方向来考虑,有时会使问题迎刃而解. 故此,教师要在教学中适当提出或设置一些问题,鼓励和引导学生张开思维的翅膀,大胆地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清除学生中固有思维定式的不利影响,逐步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四、注重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对个人或人类的已有经验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也就是对记忆中的东西进行加工改造、组合和创造新形象的一种思维. 这是获得新奇想法的一种可能途径.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加强形象化的讲授或描述,善于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加强对学生进行抽象形象的转化训练;另一方面,要注意学生系统概括能力的培养,通过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并善于把具体的东西抽象化、系统化、结构化. 在知识不断的积累和扩展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创造条件,形成适宜的气氛

创造力并不单纯取决于创新与生长,它还在相当意义上来源于批判与存疑. 因此,形成宽松、民主的气氛,为学生提供存疑和批判的机会,即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予以“道家式的接受”是尤为重要的. 而松弛甚至玩乐的环境能够消除学生的“恐惧”,激发其勇于探索的“力量和勇气”,有利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建立在这种相互依赖基础上的学习环境,会使学生在参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到他们的想法已被友善地接受了.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别注意以下几点:接受并鼓励发展思维;提倡立异,容忍异议;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判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搭建开放式的平台.

上一篇:初中数学课堂的数学交流分析与倡议 下一篇:师生互动 有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