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审美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探究

时间:2022-10-22 04:22:44

中国画审美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探究

摘要: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点缀着中国的民族.由于地理、人文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中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其中中国的山水画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论及山水画,必须先根基业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社会历史大背景。离开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山水画是无源之泉,从根本上讲是行不通的。故中国山水画审美的价值、方法、观念需要依托中国民族文化,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审美美学理论。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山水画;传统文化;审美

一、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特色

(一)追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

1.自然景物取景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让人们与自然密切的联系着。人类从事的方方面面无处不体现着自然的气息。中国的山水画就是取法自然的经典代表。论及古今的山水画,都是以山、水为画面各分秋色的。有雄强超逸者;有柔美萧散者;有谈然静远者;又有野辟别开生面者。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大自然景物的融入,山石、树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共同装点着整个画面。

2.山水画的形式中山、水、天的典型构图

在山水的构图中往往采用山、水、天三分秋色的方法。例如:

范宽《溪山行旅图》巍峨大山直挂天顶,左边留有天色,中间偏右夹杂一泻千丈的瀑布,动中含静,静中欲动,生动形象。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水天一色位居画面的上方,几乎占尽整幅画面的二分之一。山石树木密密麻麻排列在左下角,上下呼应,韵致自然而生。 3.“自然”的审美趣向

“自然”一词可以说是客体存在事物的总和。也可以理解为事物遵循的客观规律。《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①如是耳。对于山水画的欣赏,中国文人视角往往以“自然”为尚。窃看:

《苦瓜和尚语录》里说:“达则明,明则化,受事则无形,治形则无迹。运墨如已成,操笔如无为。尺幅管天地山川万物,而心谈若无者,愚去智生,俗除清至也。

王原祁《雨窗漫笔》讲:“作画于搦管时需要安闲遐适,扫尽俗肠,默对素幅,凝神静思……若毫无定见,利名心急,惟取悦人,布立树石,逐块堆砌……便为俗笔。

以上的作画见解,可以贯注“任自然”精神的审美风尚。 --!>

(二)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向

绘画作为社会上层人物的戏玩媒介,在古代往往界定着它的审美范围,这就是文人士大夫的群体。文人士大夫的代表和标志便是诗、书、画、印。一副完整的山水画应是四者俱全。这与欣赏者文人“趣向”分不开,四者融合成为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依发展。

唐代诗人王维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里是诗画结合的完美例证。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画中彰显着它独特的魅力。

二、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山水画审美风尚

(一)社会伦理道德的体现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思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

《孟子腾文公上》讲:“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这里大多说的是绘画的作用,对人们的日常行为做一定律。

(二)传统哲学文化的体现

刘海粟在《中国绘画上的六法论》中说:“纵观谢赫以前的画论,在山水画发达以前,当人物画代表时期,画论大抵受儒家的思想影响。到山水画发韧,才有道家的思想掺入其中。”从中我们可以得知传统文化对绘画的影响。

1.儒学文化对中国画审美发展的影响

关于儒学文化对中国画发展的影响,潘天寿先生在《中国绘画史》中将我国的绘画发展的历史分为“中国画的民族初探用化、礼教化、宗教化、文学化”四个时期。四个时期的绘画有很大的变化。但儒、道思想一直贯穿于国画之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可以说是奠定了儒学影响下中国人物画的基本的社会作用和审美取向。

“骨气说”影响。古代文人画多以梅、兰、竹、菊四君子表现自身的刚健与高洁的精神世界。就是中国传统民族精神的独特之处。

“艺近乎德”的影响。

在《墨君堂记》里面,作者以竹言人,极称道画家之品德操守:

与可之为人也,端静而文,明哲而忠,士之修洁博习,朝夕磨治洗濯,以求交于与可者,非一人也。而独厚君如此。君又疏简抗劲,无声色臭味,可以娱悦人之耳目鼻口,则与可之厚君也,其必有以贤君矣。世之能寒燠人者,其气焰亦未若霜雪风雨之切于肌肤也,而士鲜不以为欣戚丧其所守……②

其中遇其欲画,不择贵贱,顷刻而成,这种不屈、不干人的精神、节操,在“艺”近乎“道”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山水比德”说影响。先秦的艺术理论主要体现在论“乐”上,孔子思想间接影响者绘画,具体体现在“山水比德”中。

《论语.雍也》有孔子语:

子曰: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知者乐山,仁者乐水”既包含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又包含了对仁、智的赞美,两者比附依托,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后来道家中的庄子,专发展了“乐山”、“乐水”一面,以“与物有宜”、“与物为春”的态度倾心于大自然的山水。

“山水比德”至少在三方面影响了中国绘画思想。

第一,“山水比德”既发现了人与自然在某些属性上的对应关系,又将这一关系的发现置于人、天认同感的基础上,在“天人合一”观的传统制约、沿袭下,由主观世界向大自然的移情。

第二,“山水比德”在向中国绘画参透、浸润的过程中,使以“表现”为主、而非“再现”的美学特证得到加强,尤使文人画的抒情、明志色彩渐浓,在此类绘画渐居主位的同时,形成了中国绘画的文学化特点。 第三,中国绘画在艺术手段渐趋程式化的同时,也逐渐形成名之为“科”的题材分类。受“比德”影响,“四君子”形象逐渐确立,并占据了中国画坛的重要一席,且沿袭不已,体现出承袭不已的原型精神。

综上以上三点亦足以见儒学影响下的“比德”思想在中国绘画史、画论史上的地位。 --!>

2.道文化对中国画审美发展的影响

道学是中国本土产生的一门综合性的学说。它的形成融合了中国原始宗教思想、哲学思想、古代科学理论以及古代科学技术,影响深远。

老子《道德经》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以中国画的演变过程中,中国画由线描到大写意的技法转变。这一过程体现了一种“新”“变”的创新思想。正是道的体现。

另外“道法自然”的学说提出对于中国山水画技法及构图形式的表现时提及的“师法自然”是一脉相承的,对于山水画的创作具有伟大的实践意义。

(三)当下文化影响下中国画的微小变迁

在此首先提到的是世界文化的相互影响。西方绘画是主客观二分的观念,中国画讲究的是主客体合一。西方在哲学上先是认为美是对理念的“模仿”后又认为是“自我的表现”。中国画则主张艺术本质在于客观自然再现与作者主体精神表现二者的高度融合。(作者单位: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注释

① 老聃著、梁海明译著《老子》吉林音像出版社第一页

② 邓乔彬.《中国绘画思想史》贵州人民出版社,第345页

参考文献

[1] 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2] 邓乔彬.中国绘画思想史,贵州人民出版社

[3] (俄)瓦.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 袁宝林,.比较美术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5] 老聃著,、梁海明译著,老子,吉林音像出版社

[6] 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

[7]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一篇:对宋代艺术商品化的生动揭示 下一篇:《黄昏里的男孩》:错落有致的叙事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