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会议与北洋政局

时间:2022-10-21 11:13:42

南京会议与北洋政局

摘 要 袁世凯帝制活动失败后,冯国璋试图通过召集各省代表来宁讨论时局,借此而造成以自己为中心的第三方力量,但遭到了以袁世凯为后台的倪嗣冲、张勋等人的抵制,西南独立各省对会议也予以淡视,最终会议无果而散。南京会议是地方实力派自谋解决时局的尝试,同时也是段冯争夺最高权位的开始,其对北洋政局的走向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南京会议,冯国璋,倪嗣冲,北洋政局

中图分类号 K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3)12-0040-06

袁世凯帝制活动失败后,南北对峙,政局混乱,北洋派系中稍有资历及实力者均想借机而起,笼络各省势力,建立利己为重心的团体以谋权益。江苏将军冯国璋打算联合张勋、倪嗣冲在南京召集各省代表会议。倪居于蚌埠,作为袁世凯在地方上的有力支持者,与居于徐州的张勋一道极力压制冯国璋,成为维持时局的平衡力量。学术界对冯国璋南京会议已有所研究,①但多笼统而谈,过于简单地认为南京会议是冯要求上位的阴谋,对于充任袁世凯地方代表的倪嗣冲等多方力量在南京会议上的立场和活动未加关注。本文拟对该次会议前后进程予以梳理,进而揭示其对国内局势走向的影响。

1915年8月杨度等发起筹安会,以研究学理为借口,伪造民意,联络各省人士,积极鼓吹帝制。段祺瑞不愿附和,引病辞去已无实权的陆军总长一职。坐镇南京的冯国璋表面上虽无反对之词,但在被要求联衔拥戴帝制时,却故作推诿,与长江巡阅使张勋等致电政事堂及统帅办事处,表示“何敢率行附和,致蹈越职违法之嫌”,②不赞同袁世凯称帝。

护国战争爆发后,北洋军节节败退,云南、贵州、广西等南方各省相继独立,袁世凯帝制无法实行。1916年3月21日,冯国璋联络张勋、江西将军李纯、山东将军靳云鹏、浙江将军朱瑞密电袁世凯,“要求撤销帝制,以平滇黔之气”。③甚至连袁世凯的铁杆支持者安徽将军倪嗣冲也建议袁顺应南方,取消帝制,“谓南方对于帝制已一律排斥,非维持共和更无办法”。④

3月22日,袁下令撤销“承认帝制案”。23日废止“洪宪”年号,恢复民国纪年,并任段祺瑞为参谋总长。袁虽取消帝制,但不甘彻底失败,宣称:

今承认(帝制)之案业已被撤销,如有扰乱地方,自贻口实,则祸福皆由自召,本大总统有统治全国之责,亦不能坐视沦胥而不顾也。⑤

袁世凯希望通过段等向南方谋求妥协,并拟定议和条件,⑥其目的即是继续担任民国大总统。

袁的此番动作遭到了激烈反对。孙中山连续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保持民国,不徒以去袁为毕事”。①广东、浙江也分别在4月6日、11日宣布独立。滇、黔、桂等南方已独立各省函电交驰,主张袁世凯立即退位。4月13日,蔡锷等致电北京政府,谓袁“违反约法,自召兵戎”,虽除帝号,“复踞总统”,战事无法调停,应速行宣告退位。②18日滇、黔、桂、粤四省联名发表宣言,称袁世凯“犯谋逆大罪”,现据民国元年临时约法,除其所任大总统资格,由副总统黎元洪接任,并领海陆军大元帅职。③27日唐继尧复电冯国璋,“坚主袁世凯退位”。④ 5月1日,两广组织护国军都司令部,以岑春煊为都司令,梁启超为都参谋。8日滇、黔、桂、粤四省在广东肇庆成立护国军军务院,形成了以党派和地方实力派联合的反袁战线。

但未独立省份大多仍支持袁世凯留位,尤以倪嗣冲最积极。袁世凯刚取消帝制,倪即通电声称在袁取消帝制后,如果独立派蔡锷等人仍不依不饶,坚持要求袁下台的话,就是不识时务:

则是攘利争权,甘居戎首,甚至为虎作伥,别有肺肠,断送我二万方里之河山,戕贼我四百兆同胞之生命。

蔡锷等人就应被“视为公敌,共伸挞伐,以巩国基,而抒民意”。⑤倪的通电得到了湖北将军王占元、归化都统潘矩楹、龙华护军使杨善德等一大批北洋将领的响应。4月1日,倪再次通电,坚决反对袁世凯退位,表示“嗣冲一息尚存,决难坐视,肝脑涂地,亦所甘心”。⑥而四川将军陈宦、陆军第十六混成旅旅长冯玉祥等辈或主张倒袁,或拥段、或拥冯。

段祺瑞出任参谋总长后,依然受袁掣肘。段反应激烈,出山一周,“只到公府一次,今仍在寓,不阅公事”,⑦并托徐世昌致意袁世凯,“既受命居参谋首席,请以参谋全权。凡关于前敌军官及诸般方略,俾得全权办理”,⑧要求实权,并以辞职相逼。袁需要段为之效力,无奈将总统制改回责任内阁制。4月22日,段允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并承诺维持残局。段“实为大员中反对帝制者之第一人”,而“接受袁氏之大权”,一旦使“统治全权归于内阁”,则“袁氏不过成一装饰品”。⑨

而拥有相当实力和威望的江苏将军冯国璋本人则是态度不明,模棱两可。4月1日,冯致电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请政府在取消帝制之外,“从速为根本解决”,“立即再进一步,以救现局”。⑩言下之意,即是暗示袁世凯退位。6日冯国璋又电陈政府:

应从大处着墨,与民军媾和,不可偏持极端主义,可迁就者不妨俯从之。?輥?輯?訛

但冯却不主张江苏独立,坚决“保持固有态度,共维治安”。?輥?輰?訛18日又与张勋共同提出一个包括承认袁大总统地位的八条方案。冯的这种不左不右的做法一时令人难以琢磨。25日,冯致电未独立各省,号召:

结成团体,扩充实力,方可对付南方四省与中央,可以左右轻重。……若四省仍显违重论,自当视同公敌,经营力征;政府如有异议,亦当力为争持。?輥?輱?訛

至此,冯的想法就很明显了,即造成由其操纵的第三方力量,斡旋南北,以达己欲。

袁世凯取消帝制后,南北双方就袁是否有资格继续担任民国大总统这一原则性的问题产生了分歧和“文斗”,不易调和。袁世凯在中央已不能直接掌控段祺瑞,也就不得不在地方上依靠冯与南方疏通,以求转机。民众也开始寄希望于冯国璋。冯本人也拥有一定的实力和资历,欲趁机而起,于是一场以冯为主导的会议呼之欲出。

冯国璋主意打定,即在5月1日通电修改先前与张勋一起提出的八条意见。该通电不但反对西南各省提出的由黎元洪接任总统的主张,而且在内容上也不仅仅限于袁世凯退位与否等关系时局的紧要问题,而是涉及国会、宪法、经济、军队、官吏、帝制祸首及党人诸方面,“不类商请磋议解决之电文,直一新政府之大政方针之宣言书”。①

通电提出的新的八条意见是冯以个人名义提出的,虽合乎冯本人的要求,但明显不合乎全国其他任何方面的要求。故一经发表即招致了强烈反对。旅沪22省区知名人士1万多人由唐绍仪领衔,对其痛加驳斥。全国痛骂冯为“袁世凯第二”,张勋对“惩办祸首”一条,汤芗铭对“清室付托”的说法,也都表示很大不满。

但冯已成骑虎之势。他要考虑的已不是开不开会议的问题,而是如何将会议开得成功的问题。冯认为若想将会议完满进行,必须要得到北洋内有影响力的人物的支持。蚌埠、徐州紧邻南京,倪嗣冲、张勋皆地方实力派,南京会议不能跳过二人。实际上冯在通电未独立各省会议后:

就打电报请张勋、倪嗣冲二人提出解决时局的具体办法,以便作为三个人的联合意见向南京会议提出。②

5月6日,蔡锷电复冯国璋,同意冯提出的第三次停战建议,约定自5月7日起,“续行停战一月”。③当日冯与倪嗣冲一同抵徐州,会晤张勋,商讨召开未独立各省代表会议,以解决时局问题。三人联名通电发起会议:

拟请诸公明赐教益,并各派全权代表一人,于咸(15)日以前,齐集宁垣,开会协议,共图进止,庶免纷歧而期实际。④

会议通知虽由三人联名发出,但三人立场不同,且有矛盾。张勋眷恋清室,一心复辟,与冯早因江苏之争而生龃龉。倪嗣冲则是力挺袁世凯,倪嗣冲和张勋之间也有隔阂。西南独立,袁以湖南督军汤芗铭或难久留,拟将倪调任,旋因恐此举转促湖南独立而打消。1916年4月7日,袁世凯任倪嗣冲为湖北督军兼讨伐军总司令:

盖因周文炳声望尚不高,兵力亦不足,须得一大员为总司令,故有此举。⑤

并同时补张勋为安徽将军。袁的考虑是令张勋移驻安庆,联合闽浙赣三省,妥筹防务,一可控制闽浙,二可进慑粤东;饬倪暂驻徐州,以资镇慑。后经袁复核:

以徐州地方关系重要,必须坐镇得人,已决定仍令该将军暂驻原处,毋庸移动。至皖省防务,仍责成安武将军切实办理,以资完善。⑥

张勋名为安徽将军,自应向安徽派驻军队,但倪仍实际控制安徽,张勋难能染指,双方军队还在安徽大通酿成武装冲突。倪以巡按使名义统领安武军,不移节省城安庆而仍驻蚌埠。

袁世凯对冯召集南京会议是有防范的,他一开始就认为会议“实不啻由我手中攘夺大权”,⑦但苦于无力阻止,试图借机而动,便计划顺水推舟:

俟冯国璋邀集各省代表会议后,如何决定,再定办法。

同时仍对会议抱有一丝希望,一面派蒋雁行等窥探会议情况,一面以江苏军政大权诱使张勋,同倪合力抵制冯:

如会议无好结果,则拥护中央各省将合力与独立军作一剧战,以解决之。⑧

南方独立各省以为此次会议从目标上看:

宗旨相符,自应一律赞成,如果附和政府,当然不能有效,似已决不承认该会议有解决时局之效力。

故“皆淡视之”,⑨不肯派代表与会。

5月11日,倪嗣冲至南京,晤商冯国璋,拟定南京会议大纲四则:以国家存亡为第一问题;以袁氏退位与否为第二问题;袁退位而中国存,则主退;袁骤退而中国危,则暂主不退。因与会各省以总统退位问题为最重要的议案,均支持列入案首共同讨论。冯国璋在征得中央同意后,将之列为案首,首先讨论。

5月18日,冯国璋主持召开南京会议第一次会议,出席者有江西、山西、山东、河南、奉天、吉林、黑龙江、湖南、湖北、福建、上海、直隶、热河、察哈尔、绥远、徐州、蚌埠17省区正式代表26人,冯被公推为主席。会议倡议者倪嗣冲、张勋均未亲自莅会,分派代表裴景福、万绳■参加。会议首先讨论了总统去留问题。山东代表丁世峄以山东情形危急,动辄酿成国际交涉为辞,主张袁世凯即行退位。湖南、山西代表起而应之,其余各省代表亦多赞成。冯以此事关系重大,未可冒昧表决,宣告散会。①

当日晚,倪嗣冲率卫队到达南京。19日第二次会议召开,倪嗣冲参加并首先发言,称“目下国势扰攘,不宜变更元首”,②反对袁世凯退位,为当日会议定下基调。与会代表态度不一,会议仍未达成任何决议。

20日倪嗣冲亦在会上发言,大谈国内局势:

各省将军屡电调和,冀能早息纷争,早奠大局。而西南各省始终不纳忠告,长此极端相持,迁延不决,调和无望,危险环生。一旦外人干涉,家国沦胥,何堪设想……未独立各省允宜确定方针,力肩责任,早日议和。

得到多数代表的支持。③至于袁世凯退位问题,倪提出:

应援清室退位成案,仍请大总统担负维持责任,从速召集国会。俟国会开幕之日,即向国会提出辞职书,听凭国会解决去留,另行选举。④

冯予以支持,众代表也多赞成其说,冯即令秘书厅拟劝袁自动辞职电稿。会议在此基础上也提出了善后解决办法。

冯国璋将在22日拟就的总统退位问题须由国会解决的电稿拿至会议上商榷,与会代表争论颇多。湖北代表胡瑞霖根本上不赞成此电稿,而万绳■声称今日会议不宜出乎此电稿范围之外,江苏巡按使齐耀琳亦言不如此别无办法。山东代表丁世峄提出:

办法不外三端:不退位、即退位、缓退位。即此电稿中所云由国会解决,即为缓退位之一种。事实上,独立各省纵主张即退位,其手续亦须亘一二月之久。我辈纵主张缓退位,国会一开,第一即弹劾问题,至迟亘三四个月之期,结果仍不免退位。我辈既鉴于时势不能主张不退位,缓急之间,亦不过一二月之差。因此,一二月之期间,若与独立各省争执,非惟无谓,果一旦决裂,则咎将谁属?

冯国璋表示同意,决议取消由国会解决一说,代之以分电独立各省,遣派代表前来开会,共谋善后解决方法。冯秘书厅即将原电稿加以修正后,于23日发往各独立省。“冯之意,但言善后办法,似退位已不成问题云。”⑤在接下来的和战问题的讨论上,倪嗣冲坚决主战,与丁世峄大起冲突,倪拂袖而去。

冯和谈的想法遭到南方独立各省的拒绝,诸省谓非袁退位不可,“无论如何协议妥协,无应所请之余地”;⑥同时冯的主张也引起了张勋、倪嗣冲的反对。倪嗣冲23日离会回到蚌埠,25日与张勋一道通电,故意声称冯国璋“欲求和平,非以武力准备不可”,“并以前敌自认”,⑦冯处境尴尬。30日冯无奈召开最后一次南京会议,宣称:

拟将会议暂行解散,已电询张、倪二公意见。⑧

6月1日冯宣布解散南京会议。冯失望之极,致电北京,称:

能力只可维持江苏秩序不至紊乱,其他未能兼顾。⑨

袁也特派专员向冯说明一切衷曲,令将会议所有议案一律焚毁,以免仍留恶感痕迹。

冯国璋是南京会议的主要发起人,南京会议之所以无果而终,跟北洋集团内部的分崩离析有密切关系。在南京会议之前,冯国璋已不被袁世凯信任,冯国璋当时根本没有能够调停南北的能力。对冯国璋来说,召开南京会议,调停南北,不无带有乘机提高个人影响力,发展自己势力的目的。对袁世凯来说,任其召开南京会议,只是为了实现其缓冲拖延之策,使其能有苟延喘息之机,以便保证自己的大总统地位。

首先,袁冯之间已相互猜疑,目标不一。

虽然冯国璋作为北洋之狗,是袁世凯一手提拔起来的,但袁世凯并未真正信任冯国璋,早在袁世凯称帝前,袁冯之间即已产生猜疑,如早在1915年,袁世凯在北京积极策划帝制时,冯国璋在南京既有所闻,但不敢全信,决定进京一探虚实。冯国璋于1915年6月亲赴北京谒袁时,冯问:“外闻有总统要改帝制的传说,不知确否?”

袁世凯“指天誓日,力辩其无事”答曰:

华甫,你我都是自家人,我的心事不妨向你说明,历史上开创之主,年皆不过50,我已是将近60岁的人了,鬓发尽白,精力也不如昔。大凡想做皇帝的人,必须有个好儿子,克绳基业,我长子克定脚有毛病,是个无用的跛子,次子克文只想做个名士,三四子都是纨绔,更没出息。我如果做了皇帝,哪一个是我的继承人呢?将来只能招祸,不会有好处的。

此外袁还说他已在英国伦敦买好了房子,如果国人逼他做皇帝,他就去英国当寓公。对此,冯见信以为真,但冯回到南京后,北京“筹安会”即公开倡导,冯国璋不敢不信又不敢全信,只得去密电向反对帝制的总统府机要局局长张一磨询问,不久得到“事出有因”的答复。冯国璋深感受骗,便愤愤不平地说:

他哪把我们当自己人呢?他的做功倒真不坏!

可见,在称帝前,袁冯之间既有间隙。此外,袁世凯曾指示江苏巡按使齐耀琳选举代表,举行改变国体投票。齐指派代表时,冯暗示督军署人员一律不当代表,不参加投票活动。在举行投票那天,冯国璋托病不去;齐亲自到署劝请,他才勉强到场,然而却一言不发。1915年12月18日,袁世凯任命冯国璋为参谋总长,急电催促进京就职,以实现调虎离山之策。但冯乃托词害病拒不进京,并策动江苏军民电请“挽留”,李纯等督军也致电主张留冯。袁世凯无法,只得允他在南京“遥领”。

在袁冯关系渐走渐远的同时,冯国璋则积极充当“北洋派中反对洪宪皇帝之第一中心人物”, 蔡锷等宣告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后,冯国璋即联络江西李纯、浙江朱瑞、湖南汤芗铭、山东靳云鹏等将军联名发出密电向各省将军征求收拾时局的意见,时称“五将军密电”,其电文内容,要求取消帝制,惩办帝制罪魁,请元首自行辞职以觇全国人民之意思。此时,冯国璋虽然没有公开的宣布独立,叫板袁世凯,但其“中立”之势以非常明显。

可见,南京会议之前,袁冯之间已是互相猜疑,不再相互信任。袁世凯希望以冯之名邀各省代表往南京开会,冯必将运动到会各省代表主张图任,如独立各省否认,即以十余省之力压迫之,必达到目的而后止。而冯国璋企图借南京会议之机,树立个人声望,“效项城辛亥故事”。因此,在这种互不信任的情况下,南京会议注定无果而终。

其次,冯国璋势力尚不够,没有调停的能力。

南京会议历时半月,无果而散,看似是由于与会代表争执和冯国璋的迟疑不决而致,根本上则是因为以袁世凯为重心的北洋局势的制衡,不允许冯国璋有过分要求。冯国璋虽然有北洋之狗之称,在北洋集团内部也属于核心人物,但在南京会议之前,冯国璋只是江苏将军而已,没有制衡南北的军事势力。此外,袁世凯为了防范冯国璋,还采取措施对其加以制约,都使其势力大打折扣。如袁世凯除命倪嗣冲居于蚌埠,张勋居徐州压制冯国璋外,还在冯国璋身边安置王子铭等人监视其行动。袁世凯的亲信上海镇守使郑汝成被刺后,袁又派其亲信杨善德率第四师移住上海监视冯国璋。不久派卢永祥率第十师驻吴淞,也有防备冯国璋的意图。在南京会议召开的时候,袁世凯还是有相当势力的,其还是北洋集团的核心领袖,军事力量尚大,但冯国璋仅任江苏将军一职,在当时情景下,能够自保已是不错,根本没有制衡南北的能力。因此,南京会议也可以说一直是处于袁世凯的控制之下。事实上,中央早有开会以观未独立各省的意向:

嗣恐易涉威迫利诱之嫌,遂推冯出名邀往南京开会,以塞独立各省之口。①

且在整个会议过程中,中央起到主导与牵制作用。冯意趁机而起,却遭到了张勋、倪嗣冲的极力压制,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

再次,北洋集团内部其他势力的制约,也使南京会议无果而散。

冯国璋在召集南京会议时,不光受到袁世凯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北洋集团其他势力的制约,如受段祺瑞的制约。南京会议也是段冯争夺最高权位的开端。段、冯各有北洋“虎”、“狗”之称,同为袁世凯左膀右臂。民国之后,段久居北京,长期执掌陆军部。“冯统禁军,在未改编以前,遇事向不关白陆军部,及1912年秋,冯任直隶都督,仍统禁军,与段亦向无联络。”②“二次革命”后,二人交往日浅。袁世凯失势,段冯二人也展开了最高权位的幕后争夺。

对于南京会议,段祺瑞甚为关注会议进展,为预防会议轶出所议范围,难以收拾,段一面执会议表决,进言袁世凯,“倘所议之案,中央竟不能按照实行,是中央对于十五省之意思全然反对”,③若各省联合以抗中央,则后果不堪设想,和婉要求袁退位。段以中央之权威,要求冯国璋会议应行提出各案,“务以原拟八项问题为范围”,并在决议之后即行闭会。“此外他项事件,毋庸再行提出,以免耽延时日”。④段的目的在于以中央名义限制冯的力量膨胀,并借冯会议之力逼袁世凯让以实权。而冯有意会议中不利于己者,“惟怵于段内阁之干涉”,⑤不敢显露形迹,但仍密谋各方,试图赢得政治主导。可见,除了受袁世凯及亲袁世凯的倪嗣冲等北洋势力的制约外,冯国璋还受段祺瑞等其他非亲袁世凯的北洋势力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也注定了南京会议的无果而散。

南京会议是由地方实力派自谋时局解决办法的首次尝试,虽然这次会议无果而终,但却产生了较深刻的影响。它加速了袁世凯的灭亡,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抑郁而终。袁世凯称帝遭到各界反对,后来帝制取消,南北和议无望,他的重臣冯、段等人对其或退或留,有所挟持,袁氏一定程度上是死于自己之手,死于追随自己多年的属下之手:

项城之运棹不灵,全系内部人各一心,不听调度,且进而昌言反对,故闷损以至于死。⑥

随着袁世凯身死和国内时局的变化,对权力与地盘的争夺愈趋激烈,黎段难能合作,张勋召集代表赴起会议鼓噪,倪嗣冲调兵戒防,冯国璋组成长江三督以求自保,中国由此开始进入了军阀割据的时代。

【作者简介】胡雪涛,男,1976年生,河南郑州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史。

Nanjing Conference and Beiyang Political Situation

Abstract: After Yuan Shikai imperial activity`s failure, Feng Guozhang tries to summon provincial representatives to discuss the situation, which maybe make him as the center of third power by use of this Conference, but boycotted by Ni Sichong, Zhang Xun who were supported by Yuan Shikai.And the southwest independent provinces were also short on meeting.In the end the Conference was in fail. The Nanjing conference was the attempt of local strength to solve the situation. It's also the begin of Duan Qirui and Feng's competition for the highest power. This meeting also mad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trend of political situation.

Key Words: Nanjing Conference, Feng Guozhang, Ni Sichong, Beiyang Political Situation

上一篇:乾隆四十二年《明史本纪》补纂及其价值 下一篇:民国历史教育研究遗产与我们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