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彬的智慧与风格:平衡中的突破,扎实中的灵动

时间:2022-10-21 09:57:44

潘文彬的智慧与风格:平衡中的突破,扎实中的灵动

名师简介:潘文彬,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国家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编委。现任南京中华中学附属小学校长。曾获“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劳动模范”“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等称号。一直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情系课堂,形成了“灵动而实在”的教学风格。笔耕不辍,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语文教学通讯》等刊物上发表教学论文100余篇,著有《走在语文路上》《潘文彬讲语文》《守护儿童的天性――潘文彬讲作文》《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潘文彬教学主张与实践智慧》。

名师应当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潘文彬,这位年轻的语文特级教师,不断地追求,不断地锻造,教学风格已初步形成。潘文彬的教学风格,我们可以不去界定,却可以这样去描述:在平衡中突破,在扎实中灵动。

其实,这是一种勇气和智慧,这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主张,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是的,潘文彬用个性化的教育思想垫起了教学风格的高度,又用智慧锻造了教学风格的文化品性。

透过这种教学风格,我们看到的是潘文彬这个人――他的人格的真诚,他的性格的敦厚,以及他的作文行事的风格。

一、 他很年轻。他认为,年轻人要勇敢地去逐浪,但不能去追风。因此,只有坚守了语文的自我,才不会迷失语文的自我。

如今追风逐浪是年轻人的时尚。潘文彬以他自己的行动对“追风逐浪”做了特别的解读:要逐浪,但不能追风――逐浪是一种勇敢,一种拼搏,一种坚守与追求,而追风则是一种浮躁,一种漂浮,一种盲目与轻信。于是,他既满腔热忱地投入到语文教学改革中去,又学会了静观变革中的问题及变革的走向。在纷繁复杂、乱花迷人的种种的改革现象中,他不慌张,不从众,善于分析,加以辨别,通过梳理,形成自己的见解,进而形成自己的主张。这种不慌张,不盲从,不仅是他的性格使然,更是他的一种洞察力的表现,是他对事物本质准确判断与把握的能力。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潘文彬的成熟与沉稳、理智与灵动。

我们可以读读潘文彬的这段话:

我们欣喜地看到这场新课程改革为语文教育洞开了一片美丽的天地: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了,课堂的气氛活跃了,语文课已不再是单调乏味的字、词、句、段的训练,而是给予了学生以丰富多彩的人文关怀;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们的独特感受得到了珍视……这些可喜的变化,弥足珍贵。然而,在悉心洞察和静心思忖之后,我似乎又感觉到:我们的语文教育由于太过于强调新颖,追求前卫,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课堂上已经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愚以为,我们的语文如果在这场改革中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就这么恍恍惚惚、虚无缥缈地进行下去,那么,就将会迷失自我。

这种“以为”并不“愚”,相反,有着很清醒和深刻的见地:并不反对课程改革,并不否认语文教学改革,并不把改革过程中的问题都归因于课程改革,而是在肯定进展和成绩的同时,指出值得关注和警惕的问题,进而让“恍恍惚惚”变得清晰明亮起来,让“虚无缥缈”真实踏实起来。其间,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位置”。

找准自己的位置,就是找准改革的方向,在“逐浪”中不去“追风”,却要追逐改革的思想和理想,追逐自己在改革中所把握的尺度和分寸。潘文彬认为:“必须守住一颗平常心,必须冷静地审视和反思,客观地传承和发展。”从这点出发,他运用了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中庸”思想。一些人常误以为“中庸”就是不偏不倚、不温不火,因而,“中庸”成了保守、落后、乖巧的代名词。其实,古人云:“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是纷乱中的清晰,迷惑中的澄明,摇摆中的选择,选择后的坚守,极有分寸感、位置感和平衡感。因此,中庸是一种辩证法,是一种高明,是一种大智慧。

潘文彬选择了中庸,选择了改革中的平衡。但他不是止步于平衡,而是于平衡中突破。

从语文的特质出发,他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他认为,语文是唯一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的内容,而是学习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言语形式。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辅相成、水融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语文的工具性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融合了人文性的工具;语文的人文性也不是一般的人文性,它是负载在语文的工具性之上的。语文教学要咬定“语言”不放松。显然,这种中庸与平衡“道”出了潘文彬的文化底蕴,“道”出了他对民族文化精髓的把握。语文教学从语言文字入手,“寻求一种最佳的策略,引领学生向语言的更深处漫溯”。这既是语文教学本质、核心的回归,又是平衡中的突破。而这种突破是不声张的,就在“静悄悄”中向更深处漫溯。正如王蒙先生所说,这样的突破与创新,既带有挑战性,又不让你感到不安。

在对待文本解读的深度上,潘文彬提出“适度”的观点。他认为,文本解读当然要有深度,没有深度的解读就不可能有一定深度的教学,没有一定深度的教学也就不可能培养出有一定深度的学生。问题是“深度”在哪里?首先,他认为,语文教学的深度应当是基于儿童发展的深度。“每位儿童的心灵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学生,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存在价值”。因而,从儿童的实际与发展出发,既是实事求是的又是有深度的――这种深度就体现在促进儿童的发展上。其次,他认为,语文教学应当从学生学习的问题开始。在语文教学中,要结合文本内容“创设一个开放而富有张力的问题情境。课堂上,一个有思维强度、足以引发学生探究的问题,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去阅读文本,实现对文本的‘二度创作’。”因而,所谓深度,是从学生问题出发后的思维与再创造。再次,他认为,深度是对文本“意义空白”的填补。他说:“语文教材中有着许多的‘意义空白’,这些‘意义空白’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由学生自己去填补……让学生能够采用新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次去解读文本,创造性地去填补。”因而,深度在于“意义空白”的发现、认识与开发。如此,可以认定,潘文彬所述的“深度”是“适度”的――适合儿童的,适合儿童思维的,适合儿童创造性学习的。

在对待语文教学的“简单”与“不简单”的争论上,潘文彬认为应当在两者之间行走。语文的外延几乎与生活等同,如此阔大,如此丰富,如此多彩,绝不是一个“简单”所能概括得了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和把握这个丰富的世界,以什么样的视角和方式来引领儿童进入。潘文彬的认识与策略是:追寻语文之本体,一要咬定青山,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理解祖国语文;二要胸藏万汇,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丰富语感;三要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表达能力。他重视的是“语文实践”,而“语文实践”不是“简单”与“不简单”的单一偏向,而是两者的糅合。此外,他认为,即使是简单,简单也绝“不是单调乏味,不是机械刻板……简单的背后实际上蕴含着的是最深刻的东西。它是对课标深入学习之后的准确把握,是对文本深刻解读之后的深入浅出……语文教学追寻简单,就是要去掉本不属于语文的东西”。所以,在潘文彬看来,“简单”与“不简单”不是一个简单判断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不简单的问题。这样,他行走在“简单”与“不简单”之间,应该说是平衡中的一种突破。

从以上追溯与解读看,潘文彬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坚守了自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保持了激情与理性的统一,积极与稳妥的统一,追求平衡,追求平衡中的突破,因而,坚守了语文的自我――语文就是语文。

二、 他很实在。他认为,实在是语文教学的当然境界。因此,只有守住了语言文字,才会科学地强化基础,也才会有真正的创新。

听过潘文彬语文课或发言的人,都认为他很实在:语文课很实在,讲话很实在,人很实在。实在,是潘文彬风格的内核。他对“实在”有自己的解释,有自己的追求。潘文彬的“实在”,实实在在是他的创新基石,或曰实实在在就是他的创新。

也许我们对“实在”只停留在日常用语的理解上,而没有深入,因此,常把它与“保守”等同起来。潘文彬让“实在”从日常用语走向研究用语。他是这么解释的:“实在,就是实事求是,合乎规律;实在,就是扎扎实实,地地道道;实在,意味着的是本质的回归;实在,强调着的是与时俱进;实在,追寻着的是新与活的融合。”说得好。这里对“实在”作了层次分类:实事求是,强调的是“实在”的思想原则和方向;本质回归,强调“实在”是从本质上生长出来的,不只是一种表象;扎扎实实,强调的是品质、作风与方式;与时俱进,强调的是“实在”的时代内涵,以及动态过程;而新与活的融合,则强调实中有活,实而不僵,实而不死。在潘文彬看来,活与新是不矛盾的,相反是互相包容和促进的。潘文彬的“实在观”为我们打开了视野,开掘了深度。

教学要实在针对的是当下课堂教学倾向的时弊:追求花哨,搞形式主义,课堂教学成了教师的表演和炫技。如何克服?潘文彬从课堂教学要素的维度作了分析,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学目标要实――体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和“既要顾及全体,又要关注个别”的原则,同时认为目标是一个动态生成的开放系统;教学内容要实――关注的是语言本身的物质存在,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语言世界;教学过程要实――设计和展开不同对象、各种形式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对话的过程;教学手段要实――教学手段的选择与应用要以实用性、有效性为原则,手段一定要为目的服务、为内容服务;教学组织形式要实――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组织的单一,从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出发,追求组织形式的灵活多样,实现课堂教学中物理时空的不断拓展和心理时空的无限贴近;教学评价要实――力求评价的多元和灵活,关注评价的激励与服务,摆脱评价的空泛、虚无。

以上的解读,可以看出潘文彬的“实在”具有丰富的内涵,追求的是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表现为教学的品质。因而,这种“实在”是一种品位,与惯常经验与概念中的“抓得实”、只求结果而不求过程、只求效率而不求价值、只求认知而不求情感发展、只求实用而不求艺术性是完全不同的。这是对传统“实在”认识和风格的超越。

潘文彬的“实在”集中体现在打好语言文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基础之上。在这一过程中,他力求用创新的理念引领扎实基础的过程,因此,打基础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也是教师创新教学活动的过程。如此,打基础与创新统一在一起,都是“实在”的。

感悟是具有中国文化传统色彩的思维方式。感与悟,均从“心”,都与“心”相连。因此,以心为本的思想是它的精神文化本原和特质,感悟介于理性和感性之间,是感性与理性的中介。潘文彬充分意识到感悟思维的特点与优势,并在语文教学中加以运用和发挥。他有个形象化的描述:“感悟:言在左,意在右,智慧在中间。”这一描述的含义很清楚,即,语言文字既是感悟的对象,又是感悟的载体;通过语言文字感悟出文意、情意、深意,在心底里萌发,又浸溢在心灵深处;这一过程是智慧生长的过程。可见,“实在”还包含着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的感悟中长出智慧来。这样的“实在”有智慧的火花,有突发而至的灵感,有意义之水的流淌。我的理解与想象是:语文课堂好比是一块实实在在的土壤,农夫怀着深深的情感,每一次耕耘都是实实在在的,耕耘的过程充满诗意,结果实实在在的土壤里长出的绿苗是灵动的、可爱的。

总之,潘文彬的教学风格不是单一的,而是立体的:平衡中的突破,扎实中的灵动。这样的教学风格闪现着丰富的色彩。突然想起有人对哲学家尼采的评论:“文学家的文采,哲学家的风采,思想家的神采,不世而出的天才――这就是尼采!”我绝无把一个年轻教师与尼采相提并论,只是想说:让我们的智慧多彩!让我们的教学风格多彩!

三、 他很有见解。他认为,名师可能做不了思想家,但应当是思想者;思想在阅读中生成,在实践中生长,在研究中升华。因此,他的生活方式是实在的,但生活状态是诗意的。

在与潘文彬的接触中,常常会感受到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他是个实实在在的人,但他不满足于教学的现状与生活的现状,他有追求。而这种追求来自他的见解和思想,来自他的生活态度和理想。

首先,他有一种被追逐感。

智者说:只有在你被追逐的时候,你才快跑。是谁在追逐潘文彬?可能是某几个走得快的教师,可能是这一轮课程改革,可能是这个时代,也可能是他自己。我以为,归根到底是他自己,因为超越自己比超越别人困难;敢于超越自己的人才会超越别人。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生命是一支队伍。迟慢的人发现队伍走得太快了,他就走出队伍;快步的人发现队伍走得太慢了,他也走出了队伍。显然,潘文彬的生命是属于奔跑的,他怕落后,他要快步走。如今,他终于走出了队伍,开始在前面引路。

其次,他有一种陌生感。

他在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作为手法的艺术》这篇文章中,读到“陌生化”的理论。“所谓的‘陌生化’就是指把与人太切近的事物或现象从身边推陈出新,以造成似曾相识的生疏感。”潘文彬如是说。不过,我以为他不仅是在讨论语文教学,更是讨论他的人生之道。人生中常有陌生感,才会有新鲜感,才会有创造欲。记不起是哪位学者说的:“对于自我实现者,每一次日落都像第一次看见那样奇妙,每一朵花都温馨馥郁,令人喜爱不已,甚至在他见过许多花以后也是这样。这个人可能已经是第十次摆渡过河,在他第十一次渡河的时候,仍然有一种强烈的感受,一种对美的反应以及兴奋油然而生,就像他第一次渡河一样。”真的,潘文彬,已不知第几次摆渡过河了,可他就有一种“对美的反应以及兴奋油然而生”。他总是像第一次渡河一样,充满激情,充满活力。

再次,他从阅读中生长自己的思想。

听潘文彬的课,或者读潘文彬的文章,我们处处可见他的阅读的智慧和流淌的思想。不读书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智慧,不可能有自己的见解,不可能生长出自己的思想来的。譬如,他读文艺理论,使他有了深度;譬如,他读教育理论,使他对教育教学有了一种透析力;譬如,他读中国的文典,使他有了一种底蕴;譬如,他读哲学,使他对语文教学有了一种思辨。高尔斯华绥说:“书籍绝妙地帮助人走出‘自我’的圈子。”走出“自我”,就会走向他人,走向他方,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泰戈尔说:“不要试图填满生命的空间。”他的意思是要留出空间,让人去读书,去听音乐。潘文彬用阅读去充实自己的生命,走出了“自我”,站在精神高地上回望走过的路,望语文教学改革的未来。

第四,他用写作改变自己的生命状态。

潘文彬的写作之旅非常有意思,一开始是“硬”写出文章。这种“硬写”,是对自己惰性的逼迫和克服,是对目标的严格确定与执行。这需要意志。后来,他体会到“原来写作是需要经过一番漫长而艰苦的修炼的”。再后来,“我就把写作当作自己教学行走的一种方式”。确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写下来是个很有效的办法,叫你非想清楚不可。”潘文彬在写作中修炼自己的感悟,提炼自己的思想,在写作中成熟,在写作中使自己强壮起来。“真的,写作改变了我生命的状态。”这句肺腑之言,道出的是他的艰辛,道出的是他成功的一个秘诀。

我想说的话还有很多很多,不过以后还有说话的机会。最后,我只想说:潘文彬,继续你的探索,在平衡中求突破,在扎实中求灵动,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智慧之光闪烁,让思想的血液流动。

【作者简介:成尚荣,著名教育专家,原江

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上一篇:发挥主体作用,化解教学难题 下一篇:例谈地理教学的“三”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