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习作中“动”起来

时间:2022-07-24 07:47:28

让学生在习作中“动”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习作教学中应教会学生观察,让学生的“眼”动起来;教会学生倾听,让学生的“耳”动起来;教会学生语言表达,让学生的“口”动起来;指导学生文字叙述,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习作基础的层次性,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学生的感官参与进来,充分挖掘学生的习作潜能,努力调动他们习作的积极性。

一、 让学生的“眼”动起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是主要的。习作应教会学生做好写作前的材料积累,积累写作素材的第一步就是做生活的有心人。“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们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细微变化,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打量生活,关注生活环境、关注季节变化、关注周围人与事,以增加积累。

1. 阅读积累。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先读后写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和过渡阶段。多读、多看方能博采众长,才能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美国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在他的《输入假设》中就提出,语言的习得有赖于足够量的“可理解性输入”。在语文学习的环境中,无论是教材上的内容,还是课外的阅读材料,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写作的极好的范例。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大量地积累书面语言,保证大量的“输入”才会有足够“输出”,才能拓展写作思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一是阅读要达到一定的量,二是对材料要读通读透。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阅读水平,适时开展课外阅读的指导,从总体上审视和鉴赏阅读材料,吸取其精华来丰富自己的写作。

阅读是习作重要的基本功。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乐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让学生会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力,让学生善读。课堂上教师要少讲,让学生自主阅读、独立阅读。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交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语言积淀,帮助学生找“米”下锅。充分利用每周的阅读课,指导他们阅读课外读物,摘录好词好句,学习写作思路、技巧等;定期开展阅读交流会,交流自己积累的材料,在交流中拓宽视野,积累习作素材,同时学会积累的方法。当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时,学生在习作中就会活用阅读材料。

2. 观察体验。生活是作文的主要源泉,自然现象千姿百态,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习作教学要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向实践要素材。生活处处皆语文,学生在春游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在劳动中体验到奉献的乐,在参观农村时体验农民的辛劳,在赛场上领悟运动员协作的重要,在竞选班委的过程中感受竞争的压力……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培养了生活的能力,逐步锻炼成为一个小小观察家。在教学《推荐春游景点》时,我带领学生走到郊外,观看春天的美景,学生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习作时都言之有物。

二、 让学生的耳“动”起来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让学生接触千姿百态的自然,接触丰富多彩的杜会,就要让他们做个有心人,就要用耳朵去听,用脑筋去想。让学生把听到的、感受到的说给大家听,教师因势利导,提供表达的机会,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何唤醒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写作兴趣,挖掘学生的表达潜能,是习作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可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有趣味性的广播节目,组织学生收听,让学生在这些有声的语文环境中,走进声音优美、故事性强的语文世界,使学生用心感受蕴含其中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让学生的“耳”动起来。

三、 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1. 学会交流,让学生动口“说”作文。写作前“说”能提高“写”的准确性、流利性和连贯性,增强语感,使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自主谋划文章的结构,建构贴切的语言和丰富的内容。教师适时启发、引导、鼓励、评价。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5・我身边的小能人》。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生活,真实性强,所以学生都积极参与讨论,教学时要适时引导构思:我们写作文不仅要有话说,还要想一想,怎么把话说得有条理。你打算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每个同学静静地理一理自己的写作思路,然后再说一遍。经过“说”,学生建构了作文的语言素材,并谋划出文章的结构,每个学生都应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写,每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并用鲜活的例子来描述小能人的“能”,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内容充实、语言活泼。由于由“说”到“写”,降低了习作的难度,从而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2. 学会评价,让学生动口“评”作文。“评”是为了促进“写”,是为下一次更好的“写”。在“评”的过程中,学生互相欣赏,取长补短,学生获得被人注意和尊重的快乐,于是产生了新的写作热情和动力。初评时,小学生评价不到位,语言不够精准,这时,应挑选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集体修改,挑出审题、立意、选材、行文等方面的主要优缺点,把共性的错误集中起来集体订正;然后,把例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转换教师角色,从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注重肯定,然后全班交流,学生陈述各自的观点及原由,加深了全班同学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作文被选出的学生既能认真倾听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又能因受到表扬而信心倍增,其他学生因此也期待下次自己的作文能被选上。在交流中,学生的观点新颖、独到,谈优点时能准确把握,讲缺点时切合实际。经过互评和教师讲评,学生既能修改掉自己的不足之处,又能学到别人的长处,这样的互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四、 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1. 写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看到的、想到的内容都要记下来,及时记下自己的阅读、观察所得,写下自己对某些人、事的感悟。记的方法不同,可以写成作文,也可以摘记,可长可短,可严谨可随意。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写作的材料就会源源不断,利用每节课的课前5分钟,指导学生将从课外书中抄录的好段落、好句子念或背给大家听。一个学期下来,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习作恰如蜜蜂采花酿蜜,只有不辞辛劳遍尝百花才酿出蜜来,学生写作文也要博采生活之花,才能酿出作文的甘甜之蜜。

2. 在“做”中写。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在“做”中发展思维和表达能力,注意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她们自己做饭、炒菜;指导他们做小实验、小制作,并把做的过程或结果整理成文。比如作文《会变色的花》,我就让每个学生从家里带来月季花,在课堂上当场分组做实验,取月季花一朵,洗净晾干,然后做实验展示月季花变化各种颜色,最后让学生探讨科学原理,学生的作文一气呵成,实验过程和原理一目了然,翔实生动。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获得了经验,获得了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写起来得心应手。

3. 在赏中写。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的习作《妈妈,我爱你》时,我首先播放名为《树》的碟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梗概(内容是父母为孩子献出了一切);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再一次仔细地观看这个故事,深入地了解父母为孩子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讨论,深化主题。学生参与这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后,很快写出一篇故事性强、语言得体、情感丰富的好作文。学生把生活实践中印象最深的内容写下来,逐步感到作文是一件有意义、有乐趣的事,于是乐于写作文。

4. 在生活中写。指导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都可以成为日记、周记的内容,可以倾诉情怀,可以记下烦恼,可以抒写快乐。嬉笑怒骂皆成文,日记、周记将成为学生的好朋友。长此以往,日记还会帮助学生积累珍贵的资料,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习作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实验小学】

上一篇:浅谈小学生语文预习策略 下一篇:用好“电子白板”,助推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