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语文预习策略

时间:2022-10-21 08:01:33

浅谈小学生语文预习策略

有一个孩子,上课总是不带课本,只听老师讲课,考试成绩却比认真做课堂笔记的同学要好得多。老师和同学们觉得非常奇怪。有一次,老师到这个孩子家里去家访,这才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原来,这个孩子从小就喜欢看姐姐的课本,在不知不觉中,他不仅学习了许多知识,而且学会了主动预习的习惯。他上学后,不像其他同学那样一边看课本一边听老师讲课,还得把老师讲课的内容都记下来,而是抬着头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同时,他的脑海中浮现出自己已经学过的内容,这样一堂课听下来,老师讲的内容他就基本掌握了。回家再看一下课本,就完全掌握了内容。所以他每次考试成绩都很好。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有效的预习,结合上课的思考,能为未知的新知带来出乎意料的效果。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所说:“预习的事项――做完了,然后上课。”事实上,预习是孩子对学习内容的初步学习,这当中必然会有正确的见解,也会有错误的见解,有全面的认识,也有片面的认识。但是,如果他能够在别人讲解的时候认真去听,发现自己的错误与片面性并及时纠正过来,这就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预习是一个人自己学习的关键,只有会预习的人,才能渐渐培养起自我学习的能力,才能够进行自我教育。预习就是不打无准备的仗。高效课堂提倡:只有经过充分的预习,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我们就得让学生来了解一下预习的分类,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化选择,这样才能有好的效果。学生预习课文时往往面临三种情况:一是针对性的预习,指课文编者已经设计好了预习提示,这些提示针对课文的重点疑点,引导学生预习,有较强的点拨作用。学生只要按照这些提示与要求,一一思考完成即可。二是常规性的预习。即不管课文有没有预习提示,都应先按常规预习一次,它的目的在于初知内容,疏通文意。比如了解课文说了一件什么样的事?哪些人,哪些物,哪些景……常规性预习虽然没有课文中的预习提示那样有很强的针对性,却是落实课文预习提示的必要前提。如果没有常规性的预习,文中的那些针对性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是特殊性预习,即指开放自主空间,激发预习兴趣。优秀的学生的独立意识日益增强,如果学生的预习作业,一直是老师所布置的,学生没有自主选择、自由发挥的权利,那么一定会削弱他们预习的积极性,特别是那些对于学习有超前意识的孩子和超强自学能力的孩子。此时,预习内容自由选择和富有挑战性的预习质疑一定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另外,要重视预习质疑,让学生主动思考。无论是自主选择预习作业,还是引导学生学会预习质疑,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促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同时学会从不同起点主动开始新的学习之旅。

只有充分预习,才会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那怎样的预习才能称之为“高效”呢?

1. 学习生字新词。一般拿到一篇课文,首先要让孩子通读全文,也可设计让孩子进行说故事比赛,组织小组集体参与。如果碰到不懂的字和词语,还有一些不太懂的句子,可以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解决不了的,可以用彩色签字笔做标注。比如在预习《小兔子采蘑菇》一课时,孩子们对于“为什么要把最大的蘑菇奖给落在后面的小白兔”疑惑不解,教学就可以此为切入点,来讲讲两只兔子的比赛对象,由对象而产生的高手形象来理解敢于和高手比的内在进取精神。另外,高手一词也不攻自破。

2. 借助工具书。就是通过查字典、词典,或请教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掌握不认识字的准确读音,对不理解的词语,作一个初步了解。还可以查一些课外资料。对于新课的内容,我要求学生一定要充分借助工具书查找每一个生字新词的可组词语、释义并用笔详细记录下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强化了学生的记忆。

3. 大声朗读。生字认识了,就可以放声诵读了。“眼过三遍。不如用嘴读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

4. 提倡记录。预习的时候学生必然会碰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这时候学生应该先仔细想想,看能不能自己弄明白。如果无法弄明白也不要担心,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靠自己弄明白各种问题。这时候,老师要建议学生制作一套预习符号。比如,“?”表示疑问,“ ”表示不太清楚,“『”表示不懂的词语等。制作好预习符号后,老师要教学生采用合适的预习方法。比如,先通读全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新词,看看字形,想想意思,遇到不懂的在课文旁边打上问号;然后,对于自己不太明白的内容重复学习,还不明白的,就用着重号或自己设定的符号表示出来,在老师讲解的时候认真听,再不明白下课问直到弄懂为止。经过以上步骤,学生边读边记,边思边写,也就形成了相对较规范的预习笔记。对于预习笔记,我认为不需学生每文必做,每次必做,简单的课文,在课文上写写画画即可,重要的是预习常规性步骤的有效落实。对于后进生,我们也得因人而异做适度调整。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预习的主人。

预习是课堂学习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前奏,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学生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驱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在预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的知识,就会竭力地运用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去了解、分析和吸收。在预习过程中,勾联和融汇必然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这样一则有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和复习,乃至运用;二则有利于培养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学实践表明: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知预习是学生课前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课文先进行了解、质疑、思考的过程,是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如果语文课的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做得好,就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够发挥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就如同战前的侦察,打仗不侦察往往会出现不必要的牺牲,学习不预习也会造成不必要的牺牲,牺牲的是时间和精力。预习了才知道难点、重点是什么,不懂的地方在哪里,心中有数,听讲才能主动,才能容易与教师产生共鸣,配合默契,积极主动地学习。认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让我们和学生一起投入到快乐的预习中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江宁小学】

上一篇:不该忽视的“铁匠华希特” 下一篇:让学生在习作中“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