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银行利润超增长

时间:2022-10-21 07:42:12

【前言】理性看待银行利润超增长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银行的外延式增长风急浪高。根据银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底,我国银行业总资产高达111.5万亿元,总负债达104.3万亿元。2003年银监会成立,银行业总资产仅27.64万亿元,8年时间银行业总资产增长超过4倍。伴随外延式增长的是风险上升。有人说商业银行是赚十年...

理性看待银行利润超增长

截至2月6日,有7家披露去年业绩快报的上市银行利润均在35%以上。1月初,浦发银行业绩快报显示,该行2011年业绩同比增长42%,此后民生、华夏、光大等银行也相继公布业绩快报,净利润同比增幅都在40%至50%左右。

已经公布业绩快报的七家上市银行,去年全年录得净利润共计约为1081.74亿元,日均利润约为2.96亿元。虽然已经公布业绩的银行均为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但其展示出来的盈利能力依旧喜人。上市银行业绩的良好增长趋势,也引来一些非议。有观点认为,银行业暴利超过烟草石油。银行业的高盈利增长究竟是否属于“暴利”?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

理性理解商业银行“暴利”

从十年前外媒渲染的中国国有银行“技术上已经破产”,到现在全球十大银行中,中国已占有多个席位,中国银行业经过艰难改革之后,逐渐进入稳健增长阶段。从2008年至2010年的三年间,上市银行净利润增幅分别是32.84%、16.45%、33.48%。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里,中国银行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

深层次看,中国银行业有今天的“好日子”,从根本上说有多方面原因。一是中国经济即使遭遇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也未伤筋动骨,而银行业却在保增长中实现了信贷的快速扩张。二是商业银行通过改制上市,经营机制发生了许多积极转变,市场化运营框架基本建立。而存贷利率市场化进程审慎、市场进入与退出受到严格控制等也为商业银行的发展腾挪出了空间。三是在我国房地产市场风险尚未暴发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在房地产市场的信贷风险可控。四是在新的地方竞争格局下,银行业逐渐成为地方政府推动金融产业化运营的核心主体,其自身也成为GDP竞争中的主力贡献者。

银行的外延式增长风急浪高。根据银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底,我国银行业总资产高达111.5万亿元,总负债达104.3万亿元。2003年银监会成立,银行业总资产仅27.64万亿元,8年时间银行业总资产增长超过4倍。伴随外延式增长的是风险上升。有人说商业银行是赚十年的钱不够一年赔的,可见商业银行要面临自身经营管理风险和宏观经济波动风险的双重考验。

其实,利润和成本是一对亲密的伙伴,对于银行业来讲,它的成本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支付给储户的利息和经营成本;二是弥补坏账损失。从第二个方面便能看出,在贷款未出现风险时,银行确实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高额的利润回报,而如贷款项目出现失败,却要为损失埋单。同时,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显然不是完全垄断,也不是寡头垄断。因此,银行利润上升是覆盖风险以及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从这一点来看,顶着“暴利”帽子,备受指责的银行业确实有点冤枉。

所以,对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应该有科学的认识。由于还没真正经历一次深刻的经济周期波动,体会长期经济下滑的冲击,中国银行业的可持续盈利能力还难以让人信服。

银行业“暴利”难以持续

银行可以说是国民经济的“血脉”,目前仍是社会资金融通的主要渠道,为整个经济发展提供大部分资金资源。银行的经营状况也关系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在过去银行“体质较弱”的时期,存贷利差带来的盈利增长为商业银行强身健体赢得了时间,支撑了其做大做强。某种意义上说,目前银行的利润恰恰是自身管理水平提高、盈利能力增强、资产质量良好的表现,也是我国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但是长远来看,这种源于政策制度的优势将会逐渐消失,银行业必须摆脱行政主导、政策优势下的盈利模式,适应市场化竞争。年初的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微观金融活动的干预,激发各类金融市场主体的活力。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这意味着,利率市场化将是未来金融体制改革领域的一项重点工作,目前我国除本币存贷款利率外,债券、商业票据、货币市场交易均实现了市场定价,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处于最后的攻坚阶段。而利率市场化首先冲击的就是银行的存贷利差,长期来看势必有所缩减,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银行的利润增长。而进一步弱化利差保护的色彩,实际上更加有利于银行机构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完全市场主体转变。

银行业净利润的持续高速增长未必得以长时间延续。2011年银行净息差上升明显,是银行业盈利快速增长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但未来,监管层坚持稳健货币政策并适度预调微调,贷款额度或将缓慢放松,实体经济的贷款利率难以进一步持续攀高,而处于高位的净息差进一步上升压力较大。

申银万国预计,2012年上市银行净利润平均增速将由去年的27%下降到16%水平;而2011年银行的高息差增长不会出现在今年,保持稳定息差和存款成本的银行才能稳定成长;同时,中间业务中依靠对贷款的变相收费而带来的高增长也无法延续。

东北证券分析师则预计,相比此前部分机构预测的20%~25%的增速,目前最新预计上市银行2011年的净利润同比增速将达到30%以上;但过高的2011年基数或将增加2012年业绩增长压力,2012年业绩保持20%增长概率非常之小。

商业银行快速扩张的背后,其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资本金约束和存贷比指标压力。而从更长期看,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及更多资本进入银行业带来的竞争加剧,都将让现在“日子尚好”的银行业受到冲击。

寻求发展需积极“转型”

有人把商业银行吃“利差”这种制度优势解读为一种“保护”。在现阶段这种保护是否需要继续,各种观点莫衷一是。但不可否认的是,过去几年波澜壮阔的银行业改革中,这种利差保护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许多银行来自计划经济时期,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银行业需要利差的保护来平缓地度过转型期。如果没有这个保护,国内银行就无法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的残酷竞争。在计划经济时代,商业银行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内部管理不规范,结果背上了沉重的不良包袱,盈利状况极差,甚至被西方媒体定性为“技术性破产”。近几年我国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股改和财务重组,但是要让银行彻底建立起完善健全的公司治理制度,必须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保证其完成“转型”。

未来通过对金融体制和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将使银行的信贷更多地向实体经济倾斜,同时在推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小型金融机构与大型银行形成竞争,不仅仅是贷款利率的竞争,还有存款利率的竞争,银行利润必将会回归合理。

转变虽然已经开始,但这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也使得眼下银行业在面对指责时稍显被动。不过只要仔细看看银行业的各项数字、指标就不难发现,在利润的高速增长下,银行业并没有停下脚步,它们正在走向增长空间更为巨大的中间业务等其他新型业务领域,银行机构的收益结构不断在改善。

相关数据更有力证明了这一点:2010年,中国银行业净利息收入占比降至66%,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提高至12%,投资收益提高至21%。

其实,民众对石油、烟草行业拥有“暴利”的不满,并不是因其过高的利润,而是获取利润的途径,依靠行业所处的垄断地位不劳而获必然会遭到非议。所以,银行机构通过服务上的创新取得的收入,虽然也会为其带来丰厚利润,但更容易被民众接受。

银行业摆脱“暴利”形象,除依靠自身的努力外,也需要民众观念的转变。有专家就表示,银行过去开展了很多的免费中间业务,但这并不是银行业惯常的做法,只是在一定时期内吸引更多客户的法宝,现在银行业逐步回归,对于原来不收费的现在收费了,消费者理念要转变,也要慢慢接受。

近几年,商业银行是因为做得足够大,实现了外延式扩张,才保持了利润的快速增长,随着产生高利润的土壤逐步消失,我国银行业的利润也将摊薄到长期的盈利水平中。

上一篇:App开发免费和付费的博弈 下一篇:争创幸福企业 西南户外人笑映长滩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