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理性和非理性的辩证统一

时间:2022-07-13 12:12:23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性和非理性是辨证统一的,理性在二者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人的各种活动都需要理性的指导,同时也不能忽视非理性的作用,所以我们处理问题解决事情时,既要重视理性也要重视非理性。

关键词:理性;非理性;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有认识能力,而认识能力主要有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两部分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性和非理性是辩证统一的。弄清楚二者的关系对于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要弄清楚二者的关系,首先要要清楚理性和非理性的内涵。

首先就理性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对它进行阐述:第一,在存在论意义上,理性或与物质性相对应,或与动物性相对应,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实体,这种实体具有非凡的特质。第二,在认识论意义上,理性思维是摆脱了对象的感性具体性和形象性,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感性认识相对应而存在,作为高级的认识形式,它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征。第三,在人的行为方式意义上,理性表现为人的自我约束能力。

对于非理性我们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第一,在存在论的意义上,非理性与人们的理智性灵魂或理性实体相对应的,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实体,这种实体具有理智无法穿越的神秘性质。第二,在认识论意义上,所谓非理性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狭义地说,精神要素一般不以理性思维为基础,在主体结构中属于非理智、非认知的方面,因而被称为非理性的因素。广义的看,非理性因素还包括认识能力中不能被逻辑思维的概念所包含的主体心理形式,如幻想、想象、猜测、顿悟、直觉、灵感等,也包含在非理性因素中。

我浏览了很多资料发现目前学界对于理性和非理性的探讨的方法大体上是相似的,他们都没有纯粹的对理性和非理性两个概念进行纯概念的探讨,而是把他们放在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两个哲学思潮中去探讨二者的关系,从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斗争中去研究理性和非理性,在对二者关系探讨之后得出的结论中也可以发现很多相似之处,那就是不管是提倡理性的价值还是重视非理性的价值,他们都没有把二者绝对的对立起来,都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的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都认为二者是辨证统一的。

为什么要从研究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来探讨理性和非理性这二者的关系问题,如果我们弄清楚了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两股哲学思潮产生的背景、主要思想流派的代表以及其意义与缺陷就能很容易的回答上述那个问题了。

首先理性是西方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美德就是知识"就是把理性作为认识的基础。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理念是最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假的,这开创了理性主义的先河。到了18世纪,哲学家在反对封建神学的过程中,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被看作是近性主义的开端。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也强调了知识的重要作用,等等。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是理性发展的极致,理性被康德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康德提出"认为自然立法"开启了"哥白尼式的革命"。

总之,理性主义是一种世界观,认为人能够认识世界的规律。理性主义是一种人生哲学,是一种文化传统,它赞美理性,崇尚科学,热爱逻辑,相信知识的力量,在产生之初起到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他把人看成为一种理性的对象性存在,导致了人的危机,忽视人的非理性因素,掩盖了人的真正本性。正是理性的过度膨胀,促使了哲学的非理性主义的转向。

非理性主义一直伴随着理性主义,但非理性主义更多是处于次要地位。直到19世纪后期才出现转变。西方非理性主义从19世纪初兴起,20世纪中叶达到鼎盛,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后现代主义哲学中得到了延伸和发展。

非理性主义思潮实质上是现代西方社会矛盾和危机在哲学上的折射和反映。它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可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大战导致的经济危机和精神危机,引起了人们在精神上和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不仅削弱了人的理性信念,而且在一些具有忧患意识的资产阶级思想家那里,形成了非理性主义的认识和心理基础。自然科学背景是到了现代,科学和理性本身发生了危机。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不同于建立在牛顿经典力学基础上的自然科学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又是在传统的哲学框架内所不能解决的。反理性主义再利用现代自然科学的一些成果时,对它们就行了歪曲的利用。这些新的科学理论导致在那些理性科学最可靠的领域中出现了不牢靠感,这必然会导致人们一直对科学和理性坚定不移的信仰发生动摇和倾斜,从而使传统理性向非理性的转折成为现实。

非理性主义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和伦理学中流传颇广。如信仰主义者的非理性主义宣扬盲目的信仰;叔本华宣扬无意识的意志,断言理性和科学不适用于道德范围;尼采宣扬"权力意志"论,鼓吹非道德主义;柏格森宣扬直觉;存在主义宣扬存在不是客体而是主体,"存在先于本质"(萨特),否认道德规律的客观性,等等。这些都是非理性主义的表现。

总之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清楚的表明:这一思潮究其实质而言,是现代西方社会多重矛盾和深刻危机在哲学领域的折射和反映。

非理性主义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出现有其积极的意义。首先它是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回应和反思,又是对新时代的呼唤和语言。其次,它是对理性主义极端主义的一种矫枉过正。第三,它在批判传统思维方式的过程中也提出了不少有深度的理论问题。第四,它从反面也给我们不少的启示。同时西方非理性主义也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和缺陷,首先,在反对传统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同时,又赋予"意志"等这些非理性因素以本体论的意义。其次,在否定传统理性主义的同时,又夸大了非理性主义的意义,从而犯了与自己批判对象相同的认识错误。第三,在坚持否定性的同时,又陷入了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之中。第四,在强调人的主体性时,又对人的本质作了片面性的理解。

综上可以看出无论是理性主义还是非理性主义都存在片面性,即都强调人思维的一个方面。而人既不是纯粹的理性存在物,也不是纯粹的非理性存在物;没有理性,人的非理性发挥就会失去方向,没有非理性,人的理性就会变得苍白,失去了冲动力,因此片面强调突出哪一方面都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作为认识的主体是一个有意志、有情感并有认知能力的统一整体,人的认识既不像理性主义所主张的那样是绝对理性支配演绎的,也不像非理性所主张的那样是非理性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在理性的主导作用下的理性和非理性的相互统一、相互斗争的过程,人的理性因素占主导地位,非理性因素受理性因素的制约,非理性因素应该在理性因素的指导下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黄佳瑶,陈新来编著.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述评.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3]韩震著.重建理性主义信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4]冯桂锋.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之思考.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0,2.

作者简介:宗晓琨(1988-),男,山东枣庄人,2010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有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

上一篇:浅析城市拥挤与身心健康 下一篇:工程建设项目设计阶段的进度监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