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教改:当理性的公平遭遇感性的不公平

时间:2022-09-27 11:30:22

在“全国看北京,北京看西城”的教改关注焦点下,北京市西城区近日推出新的学区划分及小升初招录制度,受到了部分学生家长的质疑:以公平为目标的教改,是否在制造更多的不公平。公共政策制定者与公共政策承受个体之间的矛盾,在教育这个至关重要的节点上发生了碰撞。

连续几日,北京市西城区教委门口挤满了数十名家长。他们多数是月坛学区学生的家长,他们高举的自制标语上写着:“月坛学区要公平、公开、公正”。胡静兰(化名)向记者表示:这一轮教改正使得“月坛片区成为全西城最差学区”。

在全国平衡教育资源的大范围改革中,北京市西城区尤为引人注目。由于历史传播和地理环境等原因,这里聚集了几所全国首屈一指、名声赫赫的优秀中学,北京市高考理科平均分前十名中,西城占了四所,文科前十名中,西城有五所,高分段率、一本率、二本率、三本率均列北京市第一。这不只使西城区的中小学成为北京学生的“择校”一线,同时也使这一地区的学区房价格年年攀升。

在教改“全国看北京,北京看西城”的关注形势下,北京市西城区如何从制度设计上打破择校困局,也必将成为其他地区比照的标杆。然而,5月中旬新的小学升初中(以下简称“小升初”)的方案一推出,便在家长和学生中遇到了巨大反弹。不少家长表示:新的学区划分和“小升初”制度,正使得自己所在的学区成为“最差学区”;新的教改方案,并没有让他们看到公平之处,不是“改革”,而是“革命”。

“牛校”该给谁

家长们纷纷感到被划进了“最差学区”,原因之一,是认为本来应该划分在本学区的“牛校”,在新的划分中,成了“别人的学校”。

简单来说,从去年开始的北京西城教改,依照“教育均衡、就近入学”的原则,将全区15个街道划分为11个学区,保证每个学区至少8所中学,“小升初”一律不得跨学区升学。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采取了两方面措施。一是优质学校扩大成立教育集团,通过教师轮岗交流、学生混合编班、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均衡。二是在“小升初”环节,将传统“牛校”的学位分拆,除接收学校所在学区学生外,也将接收相当比例的外学区学生。

在此轮改革政策中,学区内原有的中学被称为属地校,而可以跨学区招录的“牛校”被称为“调配校”,前者接收本地70%的学生,后者接收30%的学生。

比如:北京第四中学作为什刹海学区的属地校之一,除了接收本学区的学生外,还作为调配校接收其余5个西城学区的学生;而地处月坛的北京第八中学,因为高中部位于金融街学区,被划为后者的属地校,同时作为另外5个学区的调配校,但月坛学区的小学生,按规定没有资格升入八中。

这种安排,一来使得“牛校”在所在学区的招生名额减少,二来使得这些“牛校”成为其他学区学生抢夺的重点,因而更令人感到稀缺。

在这些争论中,月坛地区家长成为对此次教改最为不满的群体之一。

“为什么八中在我们学区,我们却没有资格上这所中学,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胡静兰的女儿今年上五年级。当年,她为了女儿能够升入一所优质中学,搬到了西城区,这次突然而至的学区调整,无疑是对全家生活的一个重大打击。

在她看来,没有北京八中的月坛学区,已经没有重点学校可供普通学生选择。“虽然还有推优、特长生,但比例非常小,标准也不明确,大部分学生只能等着电脑派位。”她说,“这意味着,不管我们怎么努力,也进不了一所优秀的中学。”

这种判断在其他学区也存在。“大栅栏―椿树―天桥”学区和“新街口”学区的家长,也认为自己学区成为西城最差学区。“承担调配功能的牛校,机会太少,判断的依据只有属地校的水平。”一位家长说。

家长们感到不公平的还有,在公布政策时,并没有公布学区划分的依据,也没有公布各个学校的招生名额,但政策公布后马上就要求家长填报升学意愿。一位家长表示:“我们觉得被突如其来的政策绑架了。”

“我们孩子的初中三年就要被牺牲了吗?”

失去“牛校”的焦虑,还来自对“教育均衡”的不信任。

根据西城区政府公布的教育改革方案,将在今年对全区学校进行结构布局调整,将优质中学与普通中学合并,从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在5月25日召开的西城区政府与家长代表的沟通会上,副区长陈宁表示,为了支持这一轮教育改革,全区所有名校都已最大限度地承担任务,不会出现“贴名校标签”而没有实质变化的情况;西城区教委也下达了“保持中高考成绩在全市领先地位”的要求,“校长们的压力都很大”。

她强调,“全市范围比较,西城没有差校”,而且一些被合并的学校其实并不差,但为了在这轮改革中,能够“快速得到家长认可,不得不这样做”。

但家长们普遍对前景感到不乐观。

胡静兰本人曾是北京育才学校的教师。她向记者透露,作为北京市示范校,2002年育才学校合并了普通中学北京市88中,老师们首先感受到的是生源质量的挑战,教师们付出比以往2至3倍的辛苦,效果也不甚明显。“校风是致命伤。”她说。

一位家长告诉记者,站在她家阳台上可以看到某中学课间操的情况,学生们做操懒懒散散,可以想见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另一位家长则说,多次看到某中学学生在放学的路上“小手拉小手”,“现在教委突然说,这些学校合并后就是好学校了,这怎么可能呢?”

实际上,北京并不缺乏差校变名校的成功案例。连续多年中考成绩位居西城第一的三帆中学,就是在北师大二附中不断投入师资和精力的背景下,摇身一变成为“牛校”的。

“这种改变需要很多年,可那时候我家孩子都上大学了。”胡静兰说,“我们孩子的初中三年就要被牺牲了吗?”

公平、公正的前提是公开

历经一个星期的沟通和讨论,虽然西城区教委已将“小升初”的网上信息登记截止时间延长了2天,并做出了种种解释和承诺,但家长们的担忧仍没有减少。

一位家长表示,虽然政策明确“点招生”、共建生和条子生都已经取消,但仍存在特长生,又多出了“政策保障生”,这一部分的名额的录取标准仍然未知,究竟保障了谁、保障多少人,也是个谜。

一位小学校长则向家长坦承,这次学区重新划分和“小升初”政策调整,学校事前并不知情,接到通知便要立刻执行,校方也感觉“太仓促”。

“教改动作这么大,决策过程却不公开、不透明,难以让人信服。”一位家长对记者说。

此外,虽然北京已多年禁止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排名,但家长们仍然会根据心理预期对各所学校进行“划分”,一些私立教育机构也利用信息不对称,做出学校排名,以供家长参考。

一位家长表示:“目前的升学依然是以高考为指挥棒,那怎么能要求广大家长在中考和小升初的问题上,坦然接受去哪个学校都无所谓的状况呢?”

均衡教育资源的努力,与家长们面对的现实选择,在北京市西城区这个焦点地区,似乎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反映了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设计者之间的立场差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曾晓东向记者分析说,“但公共政策寻求的是至优分配,不可能存在一种政策,能够满足所有人期望。”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则指出,教育改革首先要对财政制度进行改革。面对家长的担忧,目前承担教育支出主体的县(区)政府,应首先从财政资源向弱校的倾斜做起,逐渐缩小名校与普通校的差距。与此同时,全市也应着手开始缩短各县(区)之间教育资源的差距。

两位专家都指出,虽然这一事件只是北京市西城区的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但由于这一地区的特殊性,无疑将是中国其他地区的下一步教育改革风向标。

“由于利益复杂、各部门隶属关系也很复杂。西城教改所涉及的学校多种多样。”曾晓东说,“有教育部直属的,有北京市属的,有西城区自办的,还有高校和其他社会机构支持的,能把这些学校都纳入教改范围内,本身就是一件需要魄力和勇气的事。”

但是,这次改革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也值得深思。“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不可能与每一位公民沟通,在以单位为基础的社会组织结构崩塌之后,普通民众找不到客观的代言人承担表达诉求、与政府沟通的工作。”她认为,这种有效沟通机制的缺失,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将不利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李 腾/文)

链接

西城教改中的“牛小派”和“直升派”

整个升学链条中,“小升初”通常被认为是关键一环。西城“小升初”改革对家长们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诞生了“直升派”,与之对立的被称为“牛小派”。

“牛小”指传统上的“牛校”。“牛小派”认为无论改革前景如何,还是应该先竭尽全力上一所好小学,在小学阶段打好基础。

“直升派”则来自西城教改后,一些弱校毕业生可以“咸鱼翻身”直升“牛中”。这些家长会优先选择可以直升的小学,“是对西城区教育改革的直接回应”。

2015年开始,裕中小学、西单小学、福州馆小学等12所小学30%符合条件的小学应届毕业生按照自愿原则,直升对接的优质中学。之后逐年递增,6年后直升对口中学的比例将达到80%。

直升优质中学的孩子需在原小学有连续6年学籍。报名数量如果超过比例将进行计算机随机派位。没有直升成功的孩子也可以选择其他“小升初”的方式。

目前在西城区“小升初”,主要有直升及其他三类方式。

北京市三十五中校长朱建民对记者说:“第一种是推优生,根据五年级上、六年级下两次联考成绩及三好学生次数,有一次选择优质学校的权利。不过2014年比例不超过30%,这次改革有可能压缩至25%至20%。第二种是科技、艺术、体育类特长生,2015年比例有可能在2014年的10%至15%的基础上进一步压缩。第三种是共建生,现在此类学生已经改为政策保障生,生源范围进一步缩小。”

“以后的趋势,保障、特长和推优的其他招生方式比例逐年压缩。”朱建民说。

三类之中,推优生会进行内部“小派位”,即电脑抽签分配优质校。直升及三类之外的学生会在剩余中学学位中进行电脑“大派位”。

“派位”和“直升”的区别在于:前者一对多,后者一对一。

直升其实更像过去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模式。“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文件中曾强调了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等举措。西城区肯定会以此为纲,增加直升学生比例,有此决定,并不奇怪。”一牛对记者表示。

“九年一贯制”通常是指某校的小学和初中施行一体化的教育,小学毕业后可直升本校初中,保证学生可以就近接受义务教育、避免择校。

此前西城区只有两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即育才小学和亚太实验学校。此次新增加的12所对口直升小学,除了宏庙小学外规模普遍较小,其2015年毕业生总数为670人左右,按30%的比例,有200人直升。

(据《t望东方周刊》)

上一篇:新《课程标准》下对化学教学方式的思考 下一篇:雕塑空间理论研究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