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话痛风

时间:2022-10-21 02:11:34

中医话痛风

中医学中亦有“痛风”病名,且历代医家有所论述。元朝朱丹溪《格致余论》就曾列痛风专篇,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阳也。”明朝张景岳的《景岳全书·脚气》中认为,外是阴寒水湿,今湿邪袭人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一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清朝林佩琴《类症治裁》:“痛风,痛痹之一症也……初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痛,至夜更剧。”同时现代医学所讲的痛风还相当于中医的“痛痹”、“历节”、“脚气”等症。

中医对痛风病因与发病机制的认识有以下几方面:

1 素体阳盛,脏腑蕴毒:脏腑积热是形成毒邪攻入骨节的先决条件,积热日久,热郁为毒是发生本病的根本原因。

2 湿热浊毒,留注关节:湿热浊毒,根于脾胃,留滞经脉,壅闭经络,流注关节,若正虚邪恋,湿毒不去,循经窜络,附于骨节,形成痰核,坚硬如石。所以湿热浊毒是形成痛风石的主要原因。

3 脾虚为本,湿浊为标:素体脾虚加之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调,酿生湿浊,外注皮肉关节,内留脏腑,发为本病。

4 外邪侵袭:外邪留滞肌肉关节致气血不畅,经络不通,不通则痛。久则可致气血亏损,血热致瘀,络道阻塞,引起关节肿大、畸形及僵硬。

中医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期以祛邪为主,治法有除湿泄浊,祛风散寒,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等,常用方药如四妙散、白虎加桂枝汤、当归拈痛汤、宣痹汤、上中下痛风方等。缓解期扶正祛邪,用健脾益气、补益肝肾等,常用方药如正肾丸等。其他疗法如针灸、推拿、放血疗法、三元代谢疗法、膏药疗法等,均有一定的效果。

链接一:中医治疗痛风验方

1 山慈菇30克,水煎服。该品含有秋水仙碱成分,能有效地缓解痛风发作,用于痛风发作期。

2 土茯苓30克。水煎服。用于痛风发作期和缓解期,能够增加尿酸排泄,降低血尿酸。

3 萆蔛30~60克,水煎服。用于痛风发作期和缓解期,增加尿酸排泄,降低血尿酸。

4 钱草60~120克,水煎服。用于痛风缓解期,增加尿酸排泄,降低血尿酸,防止痛风石形成。

链接二:中医治疗痛风外敷外洗方

1 芙黄膏:芙蓉叶、生大黄、赤小豆各等分,共研细末,按4:6加入凡士林,调和成膏,外敷患处,每日1次。适用于湿热痹阻型。

2 回阳玉龙膏:草乌、煨姜各90克,赤芍、白芷、天南星各30克,肉桂15克。共为细末,加4倍量凡士林,调匀成膏,外敷患处。适用于瘀血型。

3 侧柏叶30克,大黄30克,黄柏15克,薄荷15克,泽兰15克。共研细末,加蜂蜜适量,再加水调糊外敷。适用于湿热蕴结型。

4 制川乌、制草乌、木瓜、红花各30克,加水2500毫升,煎成2000毫升,浸洗患处。适用于瘀血阻络型。

5 柳树花30克,银花30克,蒲公英30克,土茯苓30克,紫花地丁30克,生大黄30克。加水适量,煮沸后约30分钟,浸洗患处。适用于湿热痹阻型。

上一篇:展名镇风采 振服装雄风 下一篇:天与帝,土上帝与洋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