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问的原则刍议

时间:2022-10-21 07:31:57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问的原则刍议

摘要:课堂是知识传播的主阵地,也是师生对话、交流的平台。教师科学的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聚焦探索的目光。初中阶段,物理教材的编写注重贴近生活,注重培养孩子们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热情。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师应深思课堂设问原则和策略,注重从点滴的积累中提高授课能力和授课效果。

关键词:初中物理;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352-0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提问关乎课堂目标的达成,关乎授课效果的优劣,马虎不得。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学情等设计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把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分解为一个个的教学阶段,又把教学阶段分解为一个个的教学步骤。这些步骤的不断推进,就构成了课堂教学进程的曲线。课堂提问是实施教学步骤的基本手段。正因为如此,人们认为它是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课堂提问适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每年在听物理校内公开课的时候,常常听到有些老师的课堂提问不讲原则,不讲章法,所问问题常常牵强附会,无效提问多,启发思维、提高思辨能力的问题少,有些教师的课堂甚至出现了为了提问而提问题,搞得在座的评委苦笑不得,搞得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恰当的发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活动,促进师生互动交流,提高课堂效率,但是,课堂提问必须遵循一些原则进行,否则会顾此失彼,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趣味性原则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学生从老师的提问中,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师的启发引导等信息。教师则可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教学效果的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去年组内举办了一次同课异构课比赛。其中有两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两节课讲的都是《电功率》但是老师发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不同,产生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效果。一位老师在课堂导入环节采用复习提问的办法。一开始就问了许多问题,例如:什么叫做电功?它的两个单位是什么?换算关系怎样?电流做功过程的实质是什么?等等。虽然其发问的目的是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出本节的内容,但是由于发问过于密集,发问的形式过于简单,搞得学生很不自然,有些同学被调动起来了,但有些同学却一开始就睡大觉了。另外一名老师发问则很有意思。老师说:现代社会是一个高科技时代,在座的各位同学绝大部分都拥有手机,普通的家用电器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哪位同学请起立,告诉我们你们家都有哪些家用电器。学生答:略;老师问:你们家耗电量最大的电器是什么?耗电量最小的电器是什么?学生答:略。就在这一问一答中巧妙的回顾了有关电功、电功单位、电流做功过程的实质等问题。老师讲的有理,学生听得有趣。高效、精准的完成了课堂导入环节。

2.系统性原则

教师课堂提问有其内在的规定性,要遵循知识逻辑,有情、有理、有序的展开,切不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毫无目的盲目的展开。在讲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七 磁生电〉》这一节课时,要遵循现象――条件――原理――应用的逻辑顺序。教师可以通过幽默诙谐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将法拉第介绍给同学们。可以让孩子们沿着这位法拉第的足迹来探寻电磁学的智慧之旅。通过孩子们亲身参与实验,让孩子们深刻领悟电磁感应现象,并通过反复实验让孩子们灵活掌握电磁感应现象发生的条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孩子们掌握电磁感应现象发生作用的原理。让孩子们结合电磁感应现象发生作用的条件、原理来观察、领悟、总结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并分清交流电和直流电的产生原理。

3.整体性原则

课堂是教师交流对话的平台,教师所交流、对话的对象是全体同学而不是部分或个别的同学。要求教师在课堂问题设置方面一定要把握整体性原则,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关注每位同学的表现。新课改背景下为了让每位孩子都体验到参与的快乐,实行分组制教学。分组可以有效的解决课堂参与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问题,但是如果教师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不注意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环节,就会导致分组教学流于形式,使孩子们有效诉求得不到满足,容易诱发厌学、弃学的不良情绪。有位年轻的物理教师在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时,课堂导入环节讲的非常好。教师问:这些天你早晨出门时有什么感受?天气的冷暖用什么表示呢?并让学生用手去触摸并说出冷热感觉。 学生回答:炉火、太阳、热水、夏天、冬天、冰块、南极冰山……很冷或很热 。通过设问迅速的将孩子们带入本节课需要探究的课题。但在小组合作探究时出问题了。教师让孩子们取口服液空瓶或青霉素空瓶一只,细管一根;在小瓶中灌满食用油,将细吸管通过橡皮塞插入瓶中;将小瓶分别置于热水、冷水中,观察吸管内液柱高度的变化。然后让小组交流 展示自制的温度计。在展示环节,我们惊奇的看到孩子们的手都举得高高的,但是这位教师只叫了三个同学为大家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听课老师可以明显的感受到没有被老师叫到展示的同学的情绪的低落。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展示环节一定要处理好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老师可以先让同学们在小组内展示,让后让各个小组推荐同学进行课堂整体展示。

4.启发性原则

初中物理课本的编写立足于启蒙,贴近生活。遵循这一特点,教师在课堂发问时应尽可能的引导孩子们观察现象、总结规律、灵活运用的能力。例如:在讲第三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时,教师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创造的思路来设计教学策略和课堂设问。演示实验: 首先,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体积一样,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质量要比泡沫的质量大得多。 其次,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平上却能平衡,说明它们的质量却又是相同的。 进一步设问: 为什么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同? 为什么体积不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却又相同? 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从大量的生活现象中让孩子们体验物理知识,通过灵活的设问技巧来开启孩子们自主探究的心门。

总之,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本课题我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课堂设问从表面上看,是在问问题,从其实质来看,是在问孩子们对于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理解。问题设计的立足点、设问的技巧、精准性、可操作性直接关乎孩子们对于问题本身的理解,对于生活本身的理解。我们生存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有与时俱进的、求真务实的工作品质。从孩子们的生活中去寻找鲜活的例子来说明、分析、推演物理知识。在生活中提炼教学素材,从生活中获取设问的技巧和方法。努力做一名善于发问、善于思考的科任教师。

上一篇:班主任个性特征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下一篇:构建和谐高效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