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度成长期财政政策的特征

时间:2022-10-21 06:50:05

日本高度成长期财政政策的特征

摘要:日本资源匮乏,国土面积比四川小,几乎所有的工业原材料都要从海外进口的岛国,但却是名符其实的制造大国、制造强国。战后日本在高度成长期,财政政策手段作为经济政策的重要一环,是如何实现对新兴产业的培养、对成长产业的促成发展,如何实现产业构造的高度化,又是如何被日本政府用来支持经济的高度成长的?文章试图从产业经济发展层面来揭示日本高度成长期财政政策的本质特征,以期能为同处于高度成长期的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度成长期;新兴产业;成长产业;财政政策;产业构造的高度化

日本内阁府于2011年2月14日公布上一年度经济数据,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3.9%,为54742亿美元,低于中国统计局当年1月公布的数据,58786亿美元。日本居美国、中国之后排名世界第三。这也是1969年以来,日本经济首次退居世界第三。对于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个时代的结束”来形容这一历史性时刻的文章,以及诸如“此次新排名标志着作为全球增长引擎的中国和日本分别开始崛起和衰落。”描述的报道不仅常见于报端,亦可在专业是极其错误和有害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在内的GDP并不能真正反映国国家之间富裕程度,国际上衡量国富国穷的指标是人均GDP,中国大陆的人口是13.35亿、而日本人口仅为1.2亿,很显然“目前中国人均GDP只是日本的十一分之一,中国还是一个‘穷国’的事实”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也不可能有质的改变。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

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长达30年的高速成长,但是从产业经济・经济开发的视点看,中国的三次产业构造状况以及产业发展水平都远未达到先进发达国家水平。而反观我们的邻国日本,在战后东京尚为一片焦土的状况下以及长崎和广岛在遭到灭绝人寰的原子弹爆炸之后,仅花了十年的时间就达到了战前经济水平。日本在经济复兴之后,经历了长达18年的经济高度成长期,并于1969年,GDP就超越了当时的前苏联和联邦德国,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一排位直至2010年,长达41年之久。在这过程中,日本的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特定产业法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55年到1973年间,日本的经济发展过程被称为经济高度成长期。日本是加入西方富人俱乐部的唯一亚洲国家,而在学术界,日本又被称为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切都源于它的经济实力和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干预。

本论文试图以高度成长期时的日本财政政策为切入点,探讨日本财政政策如何为经济服务,又是如何促使日本产业政策展开的。日本经济自明治维新以来,尤其在战后复兴的高度成长期时,基本上是按照市场机制运行并逐步对外开放的经济模式,同时它也是不同于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它是一种自由原则,但是一定程度又为国家所操控的“混合经济”。在资金供给、技术供给以及劳动力供给处于短缺状态的情况下,政府掌握着较多的政策手段,并可以通过资源的投入和分配,引导资源的使用途径,控制经济的发展方向。日本政府干预国民经济的形式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制订远景经济规划并予以行政指导外,已具有操作性的基本政策体系在经济复兴期已具其形,高度成长期时,政府只是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采取灵活有效的行政手段,诸如政策税制、政策金融、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政策,这些都使得财政政策发挥作用具备了可能性。本论文也正是以日本的财政政策为论述的焦点,以期其在高度成长期时,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又如何使得当时作为核心产业的重化学工业得以快速成长的机理得以解明。日本的财政政策是如何产业升级和产业构造的高度化的,这些都是被期待着得以解决,这一问题的解决对现今同样处于高度成长阶段的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十二五”规划,中国产业的创新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并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财政政策及其财政政策手段的涵义

财政政策是指根据稳定经济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作为财政政策的手段,它是指是指国家为实现一定财政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财政手段和措施,它主要包括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财政支出、国债和政府投资。

在这其中,税收可以通过调整税率和增减税种来调节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通过累进的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来调节个人收入和财富,实现公平分配。财政支出是政府为满足公共需要的一般性支出。它包括购买性和转移性支出,这两类支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有不同之处。购买性支出从最终用途看,它包括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文教科卫等财政支出是必不可少的社会公益性事业的开支,政府的投资能力和投资方向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转移性支出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特别是调节社会总供求平衡的重要工具。

财政政策的手段的另外两个重要方面是国债和政府投资。在这其中,国债是国家按照信用有偿的原则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实现宏观调控和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债作为财政政策工具实施时,除了与其他财政政策手段协调外,还特别要与货币政策相协调。政府投资是指财政用于资本项目的建设性支出,它最终将形成各种类型的固定资产。政府的投资项目主要是指那些具有自然垄断特征、外部效应大、产业关联度高,具有示范和诱导作用的基础性产业、公共设施,以及新兴的高科技主导产业。

三、高度成长期的日本财政政策

(一)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

关于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过程的划分方法可能因视角不同而有所区别,本文从产业经济发展的视点出发,把从日本昭和二十年开始的战后经济复苏,直至今日平成二十三年之“3・11”大地震后的从“震啸核”后经济重建为止的六十六年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复兴期(1945-1955年)、高度成长期(1955-1973年)、安定成长期(1973-1985年)、泡沫经济期(1985年-1991年)、低成长期(1991年-现在)。财政政策目标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工具所要实现的目的,它的确立因不同国家不同时期而异。作为财政政策核心内容的财政政策目标,在日本高度成长期是如何实现的,围绕这一问题的理论探究和实践总结对于现今尽管有着诸多不同,但同处于高度成长期的中国经济来说,是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

日本在战后的一片废墟之上,经历了十年就达到并超过了战前的生产能力。从1955年到1963年和从1964到1973年的日本实际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10%左右,远远领先于其他先进发达国家,并于1969年以GNP总量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骄人业绩快速成长起来,这意味着在1955年,日本就开始了从战后复兴向高度成长的过度过渡。

(二)高度经济成长期的产业发展及其财政政策

至1955年为止,日本在完成战后复兴的同时,也确立了它经济自立的基础。从那以后,合成树脂、合成纤维等产业部门直接导入欧美最先进的技术,另外在石油化工,钢铁行业设备的现代化、大型化、生产的规模化也都在加速进行。本文中的生产的规模化主要是指生产的规模弹力性如果大于1,就称之为规模的经济性,即每单位的生产成本随着工厂或企业的规模的扩大而成比例地降低;如果小于1,就称之为规模的不经济性。钢铁和化工等的重化学工业部门,规模的经济性效果比较明显。日本政府也对冶金钢铁、石炭、电力、肥料等已经步入合理化轨道的产业,活用税收特别措施和财政投融资等财政政策手段予以支援。

由于外资法的实施,先进的外国技术得以顺利引进,这样战后日本经济自立的基础也逐渐趋于稳固。1955年以后,因为日本政府活用财政政策手段,使得随着技术革新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随着技术革新的发展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新的需求创造,这是战后日本得以高度成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财政政策的乘数效果的一个明显例证。另外伴随着技术革新的发展,各企业单位以及各经济自治体不仅使得设备投资得以大规模进行,亦通过乘数效果扩大了民众的消费需求,而由此又促成了投资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就形成了投资引起再投资的生产扩大的模型。但是这一模型并不意味着生产扩大可以无止境地进行下去。

以池田内阁在1960年发表的国民所得倍增计划为契机,以及以高度成长为前提的消费行动模式在日本国民的思维中逐渐形成定势,由内需的急剧扩大引起的输入激增使得国际收支恶化,为应对国际收支恶化而采取的金融紧缩政策,又造成了经济不景气。在高度成长期,这种由内需扩大到国际收支恶化再到金融紧缩从而引发经济不景气的现象不断出现。从1965年秋到1970年夏,积极的财政政策,对输出扩大和经济景气的回复起了巨大的作用。在这一时期,电子机械、汽车等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此以后,日本的国际收支也由于贸易收支的巨额赤字而赤字化了。民间的设备投资也变得活跃,除了钢铁部门的超大型高炉建设外,石油化学、重化学工业等行业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重化学工业使得日本的输出迅猛增长,避免了国际收支赤字,为日本经济整体的高度成长得以实现作出了重要贡献。日本政府通过提出适当的目标以及税制上的优惠政策,使日本产业构造的重化学工业化得以快速实现,在1970年日本的生产构造的重化学工业化率已达62%,同年的输出构造的重化学工业化率更是达到了76%。另外,日本政府为了培养新兴产业,发展成长产业,采取了包括财政手段在内的各种各样的措施。如为发展当时的石油化学工业,日本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为确保该行业的运作资金,允许他们从日本开发银行融资;法人税的减少和进口机械的关税降低;设备折旧周期的缩短;鼓励引进外国技术等。

四、结束语

在高度成长期,日本政府对于重电机行业,汽车行业等,则较少采用减税和从财政投融资方面予以援助的手段来强化国际竞争力,这主要是因为此时的重电机行业、汽车行业已是处于良好发展状态之中的高收益产业。当然在高度成长期,为促使产业经济的发展,除了财政政策手段,还有其他原因,但财政政策手段在高度成长期对日本产业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可无视的。对于同处于高度成长期的中国来说,尽管有着不同的国内、国际环境以及不同的经济基础和不同的产业发展状况,但是作为经济政策的重要一环的财政政策在推动日本产业构造的高度化、促使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时所起的作用却是多有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

1、小宫隆太郎,奥野正宽,铃村兴太郎合.日本的产业政策[M].东京大学出版社,1984.

2、小野五郎.实践的产业政策[M].通商产业调查会,1992.

3、福川伸次.产业政策[M].人事院公务员研修所,1998.

4、小滨裕久.战后日本的产业发展[M].日本评论社,2001.

5、小滨裕久.经济发展论――日本的经验和发展中国家[M].东洋经济新报社,1993.

(作者单位:无锡城市学院经济贸易管理系)

上一篇:浅谈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应对方法 下一篇:新农村建设的新兴领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