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土地补偿缺陷,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

时间:2022-10-21 04:17:28

分析土地补偿缺陷,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

摘要: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通过土地他们可以得到对社会的进步进行到分享,取得国民经济的分配,保障自身利益及安全。土地对于农民是基本生活的保障,是创造其生活必需品、消费品的原材料,如果失去土地就等于丧失了生活能力,生存将受到影响。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深,会使更多的农民失去土地,失去了生存的基本保障,迫使他们离开祖祖辈辈生存的地方,农民的合法权益被各种征地行为,一点点的被侵蚀。

关键词:农村集体土地;征地;补偿;权益保障

中图分类号:U492 文献标识码: A

一、过去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存在的缺陷

(一)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和范围不合理

1.征地补偿费偏低,不能满足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的要求

调研显示,全国各省、市、区、县都出台了征地补偿标准,但实际补偿的倍数都是以国家规定的底线为基准线,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的15倍的上限还有较大空间,这些征地补偿费就是全额发放到被征地农民手中后,一般情况下,也还不足以缴纳失地农民个人养老保险。例我们宁波某县水田征地补偿30600元/亩(征地补偿中最高的补偿地类标准),失地农民一次性缴纳养老保险25470元(该年度个人缴纳标准1698元/年,男满60岁,女满55岁需一次性缴纳15年),达到退休年龄后,每月领取218元/人,按这样的补偿标准和养老保险缴纳标准,失地农民人均水田需要0.83亩土地才可以实现参保,但往往城郊结合部的农民人均土地面积都比较少,一般在0.3亩左右。

2.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水平低,参保比例低,范围窄

经对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情况调查,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保险水平低。被征地农民土地被征收后,应该及时转为城镇居民,应该享受城镇居民的社会福利待遇,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失地农民得不到真正的就业培训,就业能力差,收入来源少,土地补偿水平又低,失地农民交不起城镇养老保险的费用。二是参保率低。失地农民为了顾及当前生活水平不降低,一般不选择参加养老保险,尤其是45岁以下的人员,实际参保主要是老龄人口。三是参保范围窄。虽然按规定人均耕地0.3亩以下为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条件,但在有些地方提高了准入门槛,把人均耕地0.3亩的标准上升到1亩,人为把一些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民拒之门外,有的地方还未落实失地农民养老保险。

而随着党的十的召开,关于农民的征地制度改革内容,首次写进中共党代会报告,国家已准备出台农民养老金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逐步缩小城乡差异,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我国加快城镇化步伐的重要举措。

(二)征地补偿不到位、征地补偿金被地方政府挤占

一是部分地区实际征地补偿标准低于省政府规定的标准。政府征用土地主要有三个突出问题:其中一项就是截留、挤占征地拆迁费。一些地方征地补偿款真正发到农民手中的只有二成,审计还发现挤占征地拆迁费用于其他工程建设、发补贴、购车等支出2700多万元。二是挤占征地补偿费作为应该由政府配套的失地农民社保资金。有的地区把不发放征地补偿费,直接划入社会保障资金账户,作为政府配套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有的把征地补偿费中的土地补偿费作为政府用于失地农民保障。

二、当前应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对策

党的十报告首次出现“改革征地制度”的内容,是由于我国在征地拆迁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国家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是,城乡一体化,农民财产权,要充分得到保护。所以,如何解决民生问题,解放生产力,提高全民生活水平,实现新型城镇化,最终实现伟大复兴,是党的十关注的焦点问题。完善被征地农民权益提以下几点建议措施。

(一)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从制度方面保障农民权益

建议制定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办法,把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并轨,取消两种保险的壁垒。在拓宽养老保险资金筹措渠道方面,除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中提取保险费用外,建议在土地征收审批时征收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按土地面积和一定标准征收,该费用计入土地成本,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专项用于统筹调剂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切实解决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经费不足问题。另外,还要明确土地征收补偿费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分配使用管理办法。为进一步规范征地补偿费的分配和使用,根据土地补偿费主要用于被征地农户的原则,要研究制定土地补偿费用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分配办法,以规范土地征收补偿费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分配使用和管理,防止损害农民利益的情况发生。

(二)创新机制,提高对被征地农民的保障水平

首先,要改变一直以来用筹集的资金总额倒退农民被征用土地应享有的待遇水平的做法,要保障被征地农民的权益,就要从适当高于当地城镇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来进行保障待遇的设计,从而确定筹资水平。其次,在制度设计时,要适度向大龄人口以及劳动年龄段以上人口进行倾斜,如对于男45周岁、女40周岁以上的被征地农民,可根据城镇“双低”标准,直接为其一次性缴纳15年的养老保险费;对于男45周岁、女40周岁以下的人口,则视其年龄的不同,一次性为其缴纳5~10年不等的养老保险费,并积极促进其就业,为其继续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提供条件;对于劳动年龄段以下的人员,则直接根据其年龄的不同给予不同数额的货币补偿,从而使有限的土地出让金发挥最大的保障作用。第三,要加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允许其在不同制度下的缴费年限和缴费金额可以进行合理的折算,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对他们的保障水平。2002年,我市制定出台了《宁波市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试行办法》(甬政发〔2002 ]125号),对被征地人员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所需资金按照政府、集体和个人三方合理负担的原则解决;政府承担的费用从土地出让收益中列支,村集体承担部分从土地补偿费和村集体经济积累中列支,个人承担部分在安置补助费中抵交,经济条件较好的村集体,所有费用一律由村集体交纳,而且养老保障待遇视经济发展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情况适时调整。目前,我市每人每月已达到600元。通过建立、实施和逐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我市已建成了一个完整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真正做到了被征地农民应保即保和即征即保。

(三)加强对劳动年龄段内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与指导

由于绝大多数被征地农民文化水平较低,长期依靠种地为生,没有别的技能,因此,如果一下子安排农民就业也不是很现实的事情,特别是那些40岁以上年龄较大的农民,实现非职业与职业的转换,难度更大。因此,作为地方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与指导,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另一方面,要制定更多的就业优惠政策,为被征地农民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等,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吸纳被征地农民就业以及被征地农民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同时,要积极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服务,并大力发展乡村经济,为被征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四)积极探索多种安置保障方式

(1)安排经济建设用地。也就是有城市规划部门来确定农民被征用土地的面积,并安排一部分经济建设用地归还农民,鼓励农民将经济建设用地用于厂房建设、土地租赁、合作入股等,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地政策作为一项过渡性特别措施,对开展征地和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两方面都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它既可以为被征地农民提供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又可以促进他们就业。(2)住房安置补偿。即结合城郊结合部住房拆迁,为被征地农民提供两套住房,一套用于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居住问题,另一套用于出租,获取租金收入。(3)土地使用权入股。即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的形式投资各种经营性或建设项目,并根据项目经营情况定期获取股息和利润分红,从而得到稳定的收入来源。(4)农业安置保障。即通过本村或其他村集体的机动地和土地开发整理后的新增耕地以及其他农户同意调整出的承包地,重新安排给被征地农民使用。宁波市各地还采取了一些其他保障性政策。如有部分地方结合本地的房屋拆迁安置工作,将部分经营性用房分配给当地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村集体用来出租获得收益。如某区街道7个村在旧城区改造时,政府安排营业用房面积达1.31万平方米,年租金收益600多万元,其中获益最多的一个村每年能分126万元,而且还逐年递增。又如某区某村30亩左右商业储备地块拍卖所得的出让金收益的一部分补贴给村集体,用于解决该村新农村建设拆迁安置资金的平衡达2500万元。在失地农民保障问题上,各地也结合实际制订了一系列政策,如个别地方在正常的社保标准上还对40-50岁年龄段的被征地农民给予每月200元的务工补助,对于自谋职业的在税收上给予减免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阶段,农民一方面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基础性贡献,相对而言,农民兄弟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处于弱势地位,而国家对集体土地的征收涉及他们最根本的的利益,我们国家制度和法律天平无疑应该更多地考虑他们的需要,并从政策、制度、经济、审批改革等层面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村宅基地的有效管理,从而促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顺利推进以及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醒.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2]李艳艳.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被征地农民的权益保障研究[D].温州大学,2012.

[3]衡爱民.我国土地征收制度完善之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

上一篇:房屋建筑中的工程质量管理监理 下一篇:概述变频器谐波分析及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