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防治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10-21 03:59:33

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防治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观察

[关键词] 丙种球蛋白;防治;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

[中图分类号] R72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a)-142-01

我国早产儿发生率约为5%-10%[1]。早产儿易合并窒息、颅内出血、畸形、肺透明膜病、肺出血、高胆红素血症等多种并发症。高胆红素血症严重时可致核黄疸,使生存质量下降。河南省新乡妇幼保健院临床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防治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提高了患儿生存率,减少了致残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河南新乡妇幼保健院2004年10月~2005年1月收治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2005年2月~2006年10月收治的早产儿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出生体重(1 540±401)g;实验组43例,男性22例,女性21例,胎龄(30.38±1.15)周,出生体重(1 520±322) g。2组患儿胎龄、出生、体重、性别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住暖箱、改善呼吸、预防出血、预防硬肿症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早产儿常规治疗基础上,生后第2天即给予静脉用丙种球蛋白400 mg~500 mg/(kg・d),疗程3 d。2组患儿,每日经皮肤测胆红素,在达高峰时抽血查胆红素。

2 结果

两组患儿黄疸出现时间、达高峰时间、高峰期总胆红素、消退时间比较(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经统计学比较:黄疸达高峰时间与黄疸出现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1),实验组高峰期总胆红素值低,消退时间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实验组病例中除两例中途放弃治疗,余均无发生不良反应。

3 讨论

早产儿与足月新生儿比较,肝脏不成熟,葡萄糖醛酶不足,对胆红素代谢不完全,生理性黄疸出现时间长且较重,常引起高胆红素血症,有时甚至发生核黄疸[1]。另外,血脑屏障功能不完善,胆红素及其复合物大量进入脑组织,与脑细胞膜上的极性基团结合,聚集沉积在脑细胞膜上,引起核黄疸。早产儿易合并低血糖、酸中毒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可影响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核黄疸发生概率,静脉丙种球蛋白,进入患儿体内后通过广泛与患儿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起到封闭作用,从而减少患儿红细胞的破坏[2],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减少了核黄疸发生机率。另外,早产儿抵抗能力低,免疫功能低下,血中IgG含量少,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可使患儿血中IgG迅速升高,提高患儿抵抗力,提高生存能力。通过临床观察,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可使早产儿黄疸高峰期胆红素值降低,黄疸消退时间快,降低了核黄疸发生率,提高了早产儿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2-200.

[2]宋金枝,潘小梅,唐沂,等.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疗效分析[J]. 新生儿科杂志,2004,19(1):28-30.

(收稿日期:2007-04-02)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果糖二磷酸钠片治疗秋季腹泻合并心肌损害疗效... 下一篇:程序化心肺脑复苏对心跳骤停后脑损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