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心体系职能类别及空间结构分析

时间:2022-10-21 03:06:28

上海市中心体系职能类别及空间结构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上海的中心体系,对中心区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Abstract:The thesis mainly illustrates the center system of Shanghai,and the center part is analyzed in detail. At last,the suggestions are given.

关键词:上海中心体系;发展建议;空间结构分析

Key words:Shanghai center system;development suggestion;spatial stwutur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166-01

上海,作为直辖市之一,不仅是中国重要的科技、贸易、金融和信息中心,更是一个世界文化荟萃的国际化大都市。如今的上海全市辖17个区1个县,共七千多平方公里。上海的城市交通系统非常发达,除了公共汽车和出租车之外,还拥有全国最长里程的轨道交通系统,包括地铁、高架轻轨和磁悬浮线等,已形成“十字加一环”的较完善的轨道交通网络格局。

1 上海市中心体系概述

中心城区是政治、经济和对外交流的中心,也是城市城镇体系的主体,由中央商务区和各级公共活动中心(市级中心和副中心)构成单核或多核结构。上海市从人民广场的建成及20世纪30年代CBD的初具雏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飞地式扩展,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五主四副”的网络状城市中心体系。

其中,城市主中心分别是位于行政概念上核心圈层的人民广场行政中心区及扩展的CBD(黄浦区)、陆家嘴CBD(浦东新区)、虹桥CBD(长宁区)、南京西路商务商业中心区(静安区)、淮海中路商业中心区(徐汇区)。随着各传统商圈布局由“条状-块状-点状”的发展,上海逐渐出现了多个CBD区域,受政府行政干预与城市规划的影响以及中心城区核心区办公职能向外缘区的转移,除了老市区的CBD以外,上海又将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形成徐家汇(徐汇区)、五角场(杨浦区)、花木(浦东新区)、真如(普陀区)四个副中心,共同发挥都市的服务、辐射与集散功能,带动各区的协同发展;这些以商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城市经济中心和公共活动中心特别突出了零售商业的职能。

2 人民广场中心区详细分析

人民广场位于上海市市中心的黄浦区,是上海传统的行政中心区,也是大型公共活动中心,并在现在的城市发展中与逐渐形成的CBD相融合,具有行政、办公、购物、观光、文化娱乐和旅游等多种公共活动功能。其中,人民广场行政中心区东起中路西侧人行道,西至黄陂北路东侧人行道,南起延安东路北侧人行道,北至上海大剧院和人民大道200号外墙沿线范围内的公共区域。

2.1 区域功能结构分析。随着人民广场公共空间的演变,该区域的功能也逐渐完善全面,现在的人民广场区域除了是行政中心之外,还是商业中心、文化娱乐中心、交通枢纽和重要的商务中心。目前人民广场已经有十多家大型商场、数十家知名企业总部和上百家物流、贸易、信息产业、网络等企业落户在此,可以称之为市中心的“大型CBD”。人民广场区域正在从传统的行政中心区扩展成为路环人民广场现代商务区。

2.2 区域空间形态分析。上海在逐渐向国际大都市靠拢,国际大都市的城市中心在空间形态上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整体空间形态、实体环境与开放空间等三个方面。

2.2.1 空间布局。在人民广场周边的商业商务和住宅功能区呈现出国际大都市“三高”的典型特征;而人民广场的行政功能区则呈现出典型的“三低”特征,并将高密度的商业移至地下空间。

2.2.2 区域建筑特色分析。(1)行政中心区建筑特色。人民广场行政中心区地面上的主体建筑现为六个,分别是市政大厦、上海大剧院、上海博物馆、上海美术馆、城市规划展示馆和上海音乐厅。(2)商务商业区建筑特点。整个商务商业区均为高层或超高层建筑,大部分采用多层裙房和高层塔楼相结合的形式,裙房用作商业用途,塔楼用作办公,基本上为退台式的外部空间结构。(3)住宅区建筑特色。在中路东侧以及黄陂北路以西的商业商务区的围合区域部分保留了原有的多层或低层的花园里弄式居住区,并辅以少量的高层住宅区,在建筑空间上形成层次感,并增加了商业商务区的空间尺度。

2.2.3 广场开放空间分析。广场的主体标志物包括建筑物、纪念碑、雕塑、水景以及绿景等,其中大型公共绿地不仅能改善地区的生态环境,更能成为人们交流和交往的场所,成为城市中积极的公共空间。人民广场为外向观赏型的公共空间。人民广场的开放空间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南部的人民广场绿地公共空间,二是北部的行政广场。

2.3 区域交通组织分析。

2.3.1 道路系统。整个人民广场区域由成都路、延安路等高架形式的城市主干道,路、黄陂路及南京路等次干道及众多支路构成。道路网密度为9.3km/(km)2,其中干道网密度为3.1km/(km)2,道路面积占总用地33.8%。人民广场被人民大道分为南北两部分;围绕着人民广场核心区,由黄陂北路、南京西路、九江路、中路和武胜路构成环形道路网;中路移以东的商业商务中心区由密集的非机动车行驶的路网将各大厦形成独立的空间。

2.3.2 交通系统。人民广场是上海市的交通枢纽之一,该地区的城市交通具有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公交、高架铁路、隧道铁路、出租车、社会车辆、自行车、行人等多种方式并存。

(1)交通换乘枢纽。人民广场换乘枢纽由4个子项目所组成,分别是人民大道过街地道、人民广场换乘大厅、南京路下沉式广场和南京路人行地道。(2)广场内人行系统。在广场内的交通组织设计上,考虑到人们以组织参观、游览交往及休息为主要内容,结合广场的性质,不设车流形成随意轻松的内部交通组织,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拥有欣赏文化广场的场所及交往的机会;在广场两侧设置各设置一个地下商城入口将地面交通大量人流有序地引入地下。

3 结语

上海城市空间布局结构最终应该实现“多圈、多级、多核、多轴”的目标,其中“多核”主要是指中心城区内部的CBD、副中心、区中心等构成的节点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水清,杜德斌.上海中心城区的职能转移与城市空间整合[J].城市规划,2001(12):16-20.

[2]冯新.上海商圈新格局[J].沪港经济,2005(8):20-22.

[3]徐毅松.迈向全球城市的规划思考――上海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4]宁越敏.上海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的重构[J].城市规划,2006(S1):44-46.

上一篇:爆炸挤淤技术在沿海围垦海堤中的质量控制 下一篇:北京市城市中心体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