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心化”之忧

时间:2022-10-21 01:56:58

农村“空心化”之忧

国庆前夕,回了四川老家一趟,到了曾经从小长大、读完中学、上山下乡后又返城工作的县城。一别几十年,车未到县城,心早已激动。转过山弯,眼前一片盆地,啊,这就是我那带着熟悉泥土气息的金沙江畔小小县城吗?

家乡最大的变化,是县城呈几何态势的急剧扩张。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离开此地时,全城只有一条街道,长不过一里,宽不足五丈;县城四围,全是种满庄稼的农田。如今回来,短短数十年间,已是街道纵横、楼房林立,数不清建了多少街道。原本并不算大的山间盆地,已被各式高矮房屋占满!

县城急剧扩张的同时,人口也在明显增多。不管是在哪条街道,都只见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既热闹,又嘈杂。摆小摊的、修家电的、烤红薯的、卖山货的……这些人看上去似乎是城里人,却又很像当地农民。县政府宾馆前是一方不算太大的水泥地广场,白天,不少人在此闲坐、聊天、嬉戏、打闹;傍晚,男女老少聚集于此,唱歌、跳舞,直至夜深,尽兴方归。

我不由询问县里朋友,为何县城一下增了这么多人?他们从何而来?以何为生?朋友笑道,这些人呀,大体分为两部分,一是各乡镇的干部。过去乡镇干部全都住在乡下,在当地安家为生。现在不同了,交通发达了,人的观念也变了,乡镇干部大都在城里买了住房,稍微近些的,下班后直接赶回城里;比较远的,每逢节假日,也要回到县城。

除乡镇干部之外,县城增加最多的,还是农民。除县城扩建后占了土地,就地转化的郊区农民外,还有离此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地,为送子女到县城读书,来此谋生的各乡农民。如今各家只生一个孩子,全民重视教育。县城小学与中学的教学质量更好,大家自然要把孩子送到这里。孩子来了,大人也就跟来了,在城里随便找个差事,打打小工、烤烤红薯,收入虽然不多,也总要强过偏远贫穷的山村。

朋友一席话,让我吃了一惊,也开了一窍。没想到过去并不起眼的孩子教育问题,如今竟对家长有那么大吸引力!难怪参观县城中学和直属小学时,校长感慨地告诉我,近些年,学校不断扩大规模,增加招生名额,在校生数量虽然已达数千人,仍然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需求。日后学校还免不了不断扩建,甚至会再建几个分校。

人们纷纷往城里集聚,除教育资源优势外,比乡下优越得多的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和居住环境,也是重要原因。耐人寻味的是,乡下人纷纷往县城跑;县城有条件的人,却又纷纷往教育、医疗、文化等优势资源更集中的州里跑;而州里有条件的人,又都往省会成都跑!即使一时“跑”不了,也已经在那里置办房产,或者已经托人将孩子送到外面念书。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原本是市场规律,似乎无可非议,但值得担忧的是,人们纷纷拥进城里,使得原本条件就差的乡镇,在马太效应作用下更显得每况愈下,今不如昔。过去,全县曾有几所比较知名的乡镇中学,如今不但招生已成问题,一些稍有水平的老师更是难以留住。学校如此,医院和文化设施等,更是如此。

农村“空心化”现象,在周围经济不甚发达的山区县,表现亦非常明显,这已引起一些基层干部的担忧。他们说,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势资源要实行优化配置没有问题,但一味放任市场无形之手起作用,国家不采取措施,政府不适当干预,长此以往,岂不是偏远贫穷山区越来越穷,越来越没有人住。最终结果是城乡区别越拉越大,这,难道不值得我们重视并采取必要措施吗?

詹国枢

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

/special/zhanguoshu

上一篇:长江化工品码头对外开放与水域污染防治之博弈 下一篇:*ST创智'> 危险的*ST创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