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走出非洲》与非洲音乐

时间:2022-10-20 11:48:31

电影《走出非洲》与非洲音乐

摘 要:本论文通过分析非洲被殖民的历史,例举电影中出现的具有非洲特色的乐器和歌谣,及音乐与画面的结合,注重阐释歌谣在不同画面中的含义,探讨电影中非洲音乐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及表现效果。

关键词:电影音乐 民族特色 非洲音乐

中图分类号:J6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本文选取了《走出非洲》这部经典影片,举出电影中出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结合同时期的画面表现,分析电影所要展现的民族情怀和思想内涵。

位于东半球西南部的非洲大陆,面积约3020万平方公里,次于亚洲,是世界第二大洲。两百多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起,非洲人民的祖先就劳动、生息在如此广袤辽阔的大地上。然而近代非洲的发展和变化,与整个西方世界对它进行殖民统治的历史过程是分不开的。血腥而残暴的殖民进程,纵然在经济和社会层面上对非洲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文化层面上,非洲民族文化以它独特的品质顽强的对抗着西方文化的入侵。尽管西方在非洲竭力推行同化政策,但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非洲民族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二战以后,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包括后殖民时期的到来),以及现代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也使得西方人开始重新看待关于殖民的历史问题,以及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文明的意义。一些文艺创作者更是通过作品直接表达出这类思考。

根据丹麦女作家伊萨克・迪内森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上映于1985年的美国电影《走出非洲》,就是以此为背景产生的作品。该片始终贯穿着一种含蓄而怀旧的情调,表现了对已失去的田园般美好而质朴的生活的怀念,以及在后殖民时代,西方人对于现代文明的畸形发展及其对世界民族文化的侵略和所产生的反省与思考。这部电影在涉及非洲题材的影片创作中,对“文明”的看法和对殖民历史的解读上,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

影片在表现曾经的殖民渗透下的非洲的同时,通过一系列情节发展,角色之间的交流和思想情感的变化,表达西方人对非洲民族文化的好奇窥探,践踏与敬畏的对比和改变(同时也表现了非洲本地人在和西方人的交流中所受到的影响和改变)。这不仅体现在影片通过画面所传达的思想内涵里,更体现在电影音乐的风格表现与结构布置中。

《走出非洲》以追溯往事的倒叙手法开始:卡伦已届垂暮之年,作为小说家独居在丹麦,然而她终日缅怀昔日在东非肯尼亚度过的那十几个春秋,镜头里是一片火红而黯淡的夕阳,画面远处是她扛着猎枪的爱人丹尼斯,画外音里她喃喃地讲述着,开始了对那段时光的回忆。而这时响起的音乐正是代表着她和丹尼斯感情的主要旋律,带着感伤和怀念,以及无尽的情感,该片的音乐由电影音乐大师约翰.巴里创作,发挥了他一贯的浪漫主义色彩,音乐由宏达和细腻相互交融,丝丝入扣,除此之外,该片音乐还在取材方面,特别注重采取了非洲民族音乐的精华。

谈到非洲民族音乐,笔者想强调的一点是:非洲民族众多,从而形成繁复的语言系统,各个语系与主要人种的分布大致吻合,并以此形成相应的历史文化区域。世界音乐文化圈区划,是以音乐风格的特质和乐器的使用来归属和界定的,本文中所涉及的非洲民族音乐特色,主要指撒哈拉沙漠以南,黑人音乐文化圈中,以膜鸣和体鸣击奏乐器为主要标识的民族特色。影片中的音乐虽然大多采用以单簧管为主要配器的演奏手法,但也注重采用了非洲鼓的特色,特别是在卡伦和仆人们送石蜡和食物给军队驻扎地的路上,遇见另一个当地土著的民兵队伍手持武器,以整齐的步伐跑来,这时鼓点的节奏和民兵们奔跑的脚步结合几近一致,给人一种紧迫感和力量感,当队伍离卡伦越来越近,鼓点声音就越来越大,紧张情绪愈发汹涌,直到他们绕过卡伦的牛群,跑向另一个方向,鼓点声和脚步声一起渐弱,这种不安的情绪才消失。这一段通过音乐和剧中人物动作的完美结合,展现出非洲大地上民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从另一个角度透露出当时战争局势的紧张。

在任何场合中,音乐对于非洲人来说都是共同的创造性体验,是一种集体感情的重要表现手段。在黑人非洲的社会里,歌唱成为从日常生活中涌现的自然行为。《走出非洲》中,就曾多次出现具有鲜明的非洲民族特色的歌唱:在卡伦和丈夫的婚礼结束后,第一次到农场时,她的非洲仆人们唱起了歌谣,然而即使我们听不懂歌词,也能从这单调而沉闷的歌声中体会到一种无奈,同时丈夫指挥在房子面前迎接卡伦的仆人们向她问好这个的画面,观众明白了:这时的歌谣只是当地人听从命令而唱的,所以听上去毫无亲切感。在接下来的故事发展中,卡伦关注了一个腿受伤的小男孩,要求他让她找医生给他医治腿上,这个情节表现出卡伦的善良和试图和当地人建立起沟通的目的,同时也让故事中的当地人开始对这个白人女主人有了改观。当影片中第二次出现当地人的歌谣时,已是战争开始,丈夫参与了军事行动,卡伦和仆人们一起赶着牛群去运送丈夫所要求的三百份石蜡和罐头食物。当他们踏上这条道路后,卡伦经历了炎热和干旱、颠簸和疲惫,也逐渐开始了解非洲人的质朴与勤劳,还有坚强的意志。这一大段在路上的场景中出现的歌谣,同样是由男人的声音领唱,却充满了力量,让人感到沉稳、安全和富有活力。

影片中第三次出现歌谣,是在卡伦患病后,回到丹麦,这时音响中依然出现的是她的自白,但画面却停留在非洲,用一系列镜头表现当地人对卡伦的怀念:当地的小孩在黄昏中守望着卡伦的房间,管家法拉坚持给她打扫房间,给花瓶里换上新鲜的花朵,在大树下用当地人特有的方式为她祈祷......此刻的歌谣是轻柔的女声唱出的,像是在表达一种特殊的感情,表现出非洲人的善良、真诚,也预示着卡伦和当地人相互尊重的关系的建立。

影片最后一次完整的出现歌谣,是在巴克利的葬礼上。和巴克利相爱的那个美丽的非洲女人,站在参加葬礼的人群远处,不发一语的看着巴克利被埋葬,同样是女声歌谣,这时却显得异常的孤独、空灵和伤感,仿佛是发自她内心的呼喊。让人深深地感到种族隔离所带给人情感上的伤害。

总的来说,每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有着它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价值。电影中具有民族情怀的音乐,瑰丽奇妙、弦歌绸缪,代表着各自民族的文化与风土人情。《走出非洲》的电影音乐很好的把握住了非洲民族的特色,或声画对位,或声画同一,富有创造性地提升了电影的艺术价值,这种专业的精神和对艺术的完美孜孜不倦的追求,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参考文献:

[1] 饶文心.世界民族音乐文化.上海音乐出版社

[2] 李飞雪.影视声音艺术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3] 王耀华,王州.世界民族音乐.人民教育出版社

[4] 曾田力.影视剧音乐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5] 艾周昌,舒运国.非洲黑人文明.福建教育出版社

[6] 陈自明.世界民族音乐地图.人民音乐出版社

上一篇:包装设计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作用 下一篇:浅论从“诗言志”到“诗缘情”的发展历程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