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小学语文教材展开语文教学

时间:2022-10-20 10:22:52

如何利用小学语文教材展开语文教学

【摘 要】被选入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具有教育意义,都具有对语文教学某方面的规定性。然而语文教学中存在脱离语文教材规定性的种种不良偏向,本文试对一些不良偏向做一点研究并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材

一、语文教材的规定性界定

语文教材离开了语文教学必定不能成为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离开语文教材也必然不能成其为语文教学。语文教材的规定性是对语文教学的规定性,是对语文教师教语文和学生学语文时,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所具有的规律性限定。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不良偏向举隅

只要在百度中、期刊杂志中任意搜索,就能发现近十年的阅读教学中有大量的“优秀教案”,教学实录脱离了语文教材的规定性。这里对过于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轻视语文的工具性;过分强调解读的多元性,违背文本的规定性这两种不良教学偏向展开案例研究,分析其不良及其产生原因。

偏向一:过于重视语文的人文性,轻视语文的工具性。

随着新课改倡导语文的人文教育影响,很多小学语文教学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

案例一,《生命,生命》教学实录节选。

(情景导入:用时5分钟)

师:我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大家思考第一题:是哪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师范读课文后,生1、生2、生3根据课文正确回答第一、二、三件事)

师:作者由这三件事对生命做出了哪些思考?

(生1、生2、生3发言)

师:下面齐读课文体会课文。

(生齐读课文)(10分钟)

师:下面,请大家从社会、生活或文学作品中找一些能引起对生命思考的例子,并说说这些例子能引发自己对生命的哪些思考?要求小组交流后推举代表全班交流。

(生1、生2、生3、生4发言)(10分钟)

师: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我们都受益非浅。这里,老师也想说几个发人深省的例子。

第一个:某缆车车厢突然从高空坠地,一对年轻父母在紧急时刻齐心把孩子托起使孩子幸存下来。据说韩红知道这件事后,收养了孩子,创作了感人肺腑的歌曲《天亮了》。下面我们听听这首歌。

(播放歌曲《天亮了》)

(教师继续举另外两个例子)

师总结:老师讲这么多,是希望大家明白:生命是强大的,任何时候,都要相信自己,任何时候都要珍惜生命。(用时15分钟)

该案例过于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轻视语文的工具性,整节课大谈积极的人生态度、人生的有益启示,却没有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上分析写作手法、词语句子等。忽视这些内容,轻视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训练,会把语文课上教育课或生命课。因为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人,还要教会小学生如何学习语文,需要教师传授语文阅读的学习方法。

偏向二:强调解读的多元性,违背文本的规定性。

文本的规定性严格制约着读者以使其不脱离教材文本的意向和结构。而有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解读课文时,脱离了语文教材的规定性,以“多元解读”为由,随意发散,任意发挥,离开了文本的原意,使得语文课不像语文课。

如案例二,很多教师上《落花生》一课都会设计这样的问题问学生: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你想做落花生这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这样的人?学生有的说要做落花生,有的说要做苹果、石榴。过去的教学实录基本是两军对垒,争执不下的场面,现在则是“苹果石榴占上锋”的案例。

该案例说明现在的教师误读严重,设计的辩论题不符合文章传递的价值。因为,作者没说苹果石榴不好,只比较两者特性,强调花生对人有用,人需要这种品格,这就是本文的规定性――――要求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综上所诉,这两个案例由于语文教学违背了语文教材的本质,脱离了语文教材对语文教学的规定性,离开文本的原意而导致不良产生。教材、教师、学生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三要素,它们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凭借,教师和学生凭借语文教材构成教学关系,根据语文教材的规定性共同促进教学过程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以教材文本为依据,设计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课文的多元解读要符合文本的规定性。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良偏向的纠正策略

语文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桥梁,离开语文教材的规定性,语文教学就会偏离方向,必须纠正和预防。

(一)纠正轻视语文工具性的策略

语文教学应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遵从语文教材的规定性,纠正轻视语文工具性的具体策略如下:一是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唯有这样才能课前预防不良偏向的产生,课中及时纠正不良偏向。二是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中。语文教学不能过于重视人文性内容,也不能忽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和运用。课堂上的朗读和作业练习等都要加强对课文词句的品赏和理解,并要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纠正多元解读轻视文本规定性的策略

教师采取策略预防并纠正多元解读轻视文本的规定性的策略有如下两点。

第一,教师要准确把握文章主题。语文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充分研究,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准确理解文本所流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预设符合文本规定性的多元解读。

第二,教师要将学生的解读思维引入正轨。教师在课堂上不能跟着学生的偏差思维改变文本的价值,要严格围绕文章的主题展开教学。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体味失误时,语文教师要利用自己对文本的准确把握及时将学生从错误的解读思维中跳出来。语文教师可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不能“以今评古”,不能以自己的现在观念来评判古人的思想和行为;二是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文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把握作者的原意;三是结合教材的单元提示、文本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解读取向。

上一篇:浅谈职业教育财会专业的教学 下一篇:论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沟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