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西部牛仔研究论文

时间:2022-10-20 08:44:24

外国西部牛仔研究论文

牛仔(cowboy),美国人又称为牧童。在美国西部开拓时期的得克萨斯州一带,有许多拓荒者到那里开辟牧场,放牧菜牛,驯养野马。起初,他们向当地的墨西哥人学习,但很快就形成了从牧歌到服装、从放牧方式到骑术都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活方式。这些人被称为“牛仔”。牛仔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和牛、马打交道;要驯服那些性情暴烈的野马和牛群,就必须全面掌握牧畜的习性,还要学会娴熟的骑术(horsemanship)、套索(lasso/noose)本领。长期的艰苦生活,使“牛仔”们练就成健壮的身体、勇敢的精神和一身好骑术。又由于他们每天都在杳无人迹的旷野中驰骋,随时可能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以及恶劣的天气,所以他们大都富有冒险精神。牛仔的打扮也很别致:宽边帽、高统皮靴、皮边紧身马裤(ridingbreeches),体现出一种粗犷(straightforward,roughanduninhibited/bold,roughandunconstrained)、侠义(chivalrous)、劫富济贫(robtherichtogivethepoor)和勇猛顽强的气质。其实,这种打扮并不是为了吸引人,而是为了适应放牧生活的需要。在19世纪,美国西部“牛仔”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在文艺作品和影视节目中有很多反映。

随着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断背山》影片的播放以及台湾小天王周杰伦的专辑《牛仔很忙》的面世,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又掀起一股牛仔潮。

(一)牛仔的发展历程

产生原因。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是美国西部开发的经典时期,同时也是牛仔征服荒野、开拓边疆的“黄金时代”。

首先,“牧牛王国”的产生得益于美国国内外市场对肉类需求的增长。美国在半个世纪内实现了城市化,城市人口急剧上升,工业化使巨大的肉类市场集中到城市,大幅度地增加了对肉类的需求。与此同时,欧洲对美国牛肉的需求也在上升,由此,国内外的市场,对西部牧牛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时机。其次,横贯大陆铁路的修筑,促进了“牧牛王国”的蓬勃发展。美国在内战后相继修筑了5条横贯大陆的铁路及其支线,遍布辽阔西部的铁路网不仅解决了西部牧区与美国东部和欧洲市场的运输问题,而且加速了牛群从“大本营”得克萨斯向平原北部的流动,使“牧牛王国”的疆界一直扩展到加拿大论文边界。第三,广袤的西部草原地区是“牧牛王国”兴起的先决条件。美国西部天然的牧草资源,为牛群提供了“不花钱”的饲料。第四,得克萨斯长角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使其能在广阔的大草原上繁衍生长。遍布西部草原的得克萨斯长角牛具有顽强适应自然的能力,这种牛的长角能用来抵御狼群,保护幼犊;嗅觉灵敏,能寻找水源,闻出15英里外的阵雨;觅食本领和消化功能极强,在缺草的情况下,能啃食幼树嫩枝、拱嚼树根、灌木根、仙人掌,甚至都能嚼啐消化;勤于产犊,四处繁殖,遍及各地。第五,铁路运输中有冷藏设备的车厢的发明更为“牧牛王国”的兴起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冷藏设备可以使运输到各地的牛肉保持新鲜,更好地满足了各地消费者的需要。

由于牧牛主的生意兴隆,需要雇用大量的赶牛人。于是,数以千计的人们蜂拥而来,要在大牧场寻找生计,作牧牛主的帮手。他们中有中西部农场的小伙子和一些想脱离父母而独立创业的东部年轻人。内战以后,战败了的南方部队的士兵构成了得克萨斯牧牛人的主体,其中至少三分之一是解放了的黑人,此外还有墨西哥人。这些人就是通常所说的牛仔。标准的牛仔是17~28岁的年轻男子汉。牛仔中既有富人,也有穷汉;既有内战前的黑人奴隶、乡下农民的孩子,也有城里青年甚至百万富翁之子。其实,促使成千上万不同出身、不同社会地位的年轻人成为牛仔的原因不外有两种:第一,为摆脱贫困处境到西部谋生;第二,把牛仔的生活想象得过于理想化、浪漫化。一些年轻人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宁肯到“牧牛王国”追寻自己独立、自在和冒险的梦想。于是,千千万万的牛仔,在西部开拓史上,开创了独具特色的牛仔的“黄金时期”。

牛仔的形象。牛仔的生活既艰苦又肮脏,他们通常是尘垢满脸,戴着汗迹斑斑的牛仔帽,身穿宽松下垂的毛织衬衣和沾有血痕和污垢的长套皮裤,脚穿齐膝的长统皮靴。他们的宽边帽可以卷作枕头或用来盛水;高帽顶和宽帽檐可使他们免受烈日和雨雪侵害,还可抵御狂号的沙暴;马靴是用来骑马或在困难情形下踩紧马镫的;皮护腿套裤及腿遮是保护腿以防擦伤的,并且在树丛中追逐走失的牛只时,还可使腿部免遭枝条划伤。他们的服装完全是为了适应马背生活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打扮。

牛仔的工作。美国历史学家比林顿在其名著《向西部扩张——美国边疆史》一书中写道:“好莱坞影片以及电视屏幕上的形态优雅的英雄,与在开阔牧场的全盛时期为照管牛群而辛苦工作的牛仔们毫无相似之处。”牛仔们的日常工作主要是赶拢和长途赶运。这种工作异常艰辛、单调、枯燥、乏味、毫无浪漫色彩可言。牛仔的大部分时间要在马背上度过。他们最重要的工作是受雇在牧场从事赶拢和长途赶运。首先,赶拢是牛仔们在牧场上从事的一项最艰巨的工作。牧场主通常把牛群打上烙印后在草原上散放,他们便以“赶拢”的办法来区分牛群。在赶拢中,牛仔还要小公牛和割牛角;其次,长途驱赶牛群是牛仔们经常干的另一种艰巨而重要的工作。长途驱赶是牛仔生活中最艰苦、最惊险和最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因为长途驱赶时,牛仔们一天要骑马十几个小时,在马背上要经过两三个月甚至四个月的时间,才走完几百甚至上千英里的牛道。一路上尘土飞扬,牛群极难照料。牛仔和牛队经常遇到饥渴的考验和暴风雨或暴风雪和印第安人或蒙面强盗的袭击。牛仔对美国镀金时代财富的增长贡献很多,但牛仔的工资却很低。可是,这些以此为生的牛仔们却似乎自得其乐。

牛仔的地位。牛仔的社会地位其实很低。大多数牛仔只是大型的牧业公司中领取工资的雇工,公司的所有人是牧场主。通常在春末的时候,牧场主雇佣经验丰富的牛仔担任工头来管理牛群,同时告诉他们赶牛的目的地。然后弗吉尼亚工头招集一群牛仔,带领他们赶牛。工头将部分牧场主提供的资金用于赶牛的途中,剩下的归为己有。在牧场主不断强大的经济力量面前,作为工人的牛仔只是弱小无助,受人欺压的群体。他们要求保护权益的合法途径只能是向一些由牧场主资助的所谓的政府机构求助。要求加薪和提供较好工作环境的罢工运动在牧牛王国中也频频发生。第一次大规模的牛仔罢工发生在1883年春天,涉及当时最大的七个牧场,后因牧场主的残酷镇压,以失败告终。又如1886年在怀俄明(Wyoming)的罢工,较成功地恢复了牛仔们被削减了的工资。牛仔的消亡。美国学者拉尔夫·布朗曾形象地说过:“一颗生长迟缓的植物为了短暂的开花期而积蓄力量,可是过了开花期以后很快就枯萎了。得克萨斯的牧牛业也像这种植物一样,经过有利环境的多年培养,在南北战争以后的那一时期突然繁荣起来,可是不到25年,就又衰落到了无足轻重的程度。”1885~1887年的暴风雪和1887年夏季后的大旱,结束了牧场主们先前在开放牧区那种式的粗

放型牧养方式。此后随着约瑟夫·格利登发明的廉价铁蒺藜在整个牧牛区销售,开放的牧场被私人牧场所取代。到19世纪80年代末,美国的铁路网络已经罩向得克萨斯及西部各地,从而使牛的运输依靠当地铁路便可解决。一是养羊业的利润渐渐超过养牛业,遂使许多牧场主趋之若骛;二是种植业不断由东向西拓展,不少牧场主弃牧而改营农场;三是西部铁路干线大规模兴建,使得火车运牛很快取代了牛仔赶运。就这样,人类历史上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牛仔时代随即戛然而止。“牧牛王国”由此衰落,牛仔的长途赶牛生涯也随之终结。牛仔成了固定围栏牧场上的雇佣工人,牛仔时代逝去了。

牛仔的新生活。也许是不愿接受牛仔消亡的事实,美国劳工部撒费苦心地将“牛仔”列为众多工种中的一个——就连养猪,羊,鸡,鸭的人,也算是“牛仔”,这才使全美的牛仔的人数凑到差不多一万人。

真正像100多年前的祖先一样,纵马放牧的牛仔时下已经屈指可数,他们仍固守着传统——为了使脚不从马蹬中滑出,他们穿着高跟马靴;身着结实的牛仔衫,防止被灌木丛刺伤。但是,工业化后来改变了牛仔的生活习惯,他们乘坐皮卡驱赶牛群,甚至将牛群圈养起来,再也不用四处游牧。

尽管牛仔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但至今,牛仔的情结仍然深植美国人的心中,闲暇时,他们会穿上地道的牛仔服,去体验骑马的情趣;也有人不辞辛苦地穿行数千里,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参加各式各样的牛仔节,展示自己驯马,训牛的绝技。

(二)精神实质

牛仔虽然在美国的发展历程上属于昙花一现,但是人们惊奇地发现,一百多年过去了,时至今天,人们依然惦记着牛仔,臣服于牛仔的无尽魅力,牛仔成了美国民间的传奇英雄,成了美国的一种象征,甚至被引申为美国精神。

第一,艰苦的工作和险恶的环境使牛仔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锻炼,形成了不畏艰险、勤劳勇敢、严肃认真和自强不息的性格特征。牛仔生活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这里地广人稀,荒凉寂寞。一切都是原始而未经雕凿的。牛仔的工作是艰苦的,他们每日行进在被牛群踏得尘土飞扬的牛道上,落在他们帽子上的尘土有半英寸厚。他们眉毛和胡子上的尘土厚得像兽毛。在他们离开牛队休息的时候,摇一摇头活拍拍脸,尘土落下就像下雨一样。牛仔的内脏里也吸入了很多尘土。赶完一天的牛,他们在水桶边漱口时喉咙里咳出的诠释黑痰,但吸入肺里的尘土无论如何都咳不出来。牛仔在牛道上工作极为劳累,食物非常粗糙单调,但他们毫无怨言。遇到暴风雨、暴风雪等恶劣天气,或发生牛群炸群、遭盗贼劫路等突发事件,牛仔们会奋不顾身地冒死保护牛群,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很多牛仔为保护牛群而丧生。长途驱赶要历尽千辛万苦和许多凶险,但是特殊的环境造就了牛仔特殊的性格:独立而又刚强。他们熟练掌握牧场上所需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因此,在任何困难环境下均能顽强地生活下去。牛仔能干而又吃苦耐劳,对工作兢兢业业,总能克服困难,出色地完成任务。

第二,在艰辛的工作中,牛仔们不仅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而且有严明的纪律和互相协助的精神。在牛道上,牛仔严禁饮酒、甚至不准骂人。不论集体结队驱赶牛群,或是只身一人离队寻找失散的牛群,牛仔们都不轻易哼一声在牛仔队伍中不论是什么肤色、属何种人种,只要他加入赶牛队,大家就必须协同工作,通力合作。如果一个牛仔个性过强、自以为是,不能与大家同甘共苦,那么他就难以在牛仔队伍中呆下去。虽然在西部的白人和黑人之间也存在隔阂但在牛道上他们能和平相处、共渡难关。共同的生活,消弭了来自不同地区的牛仔们的政治偏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第三,辽阔的草原、艰苦的牛道历程,也造就了牛仔开朗的性格和从容乐观的精神。牛仔们对艰苦的生活习以为常为了排除长途赶牛的寂寞,牛仔们会彼此开开玩笑。牛仔语言生动简练,风趣幽默。

第四,牛仔胆大心细、行侠仗义、捍卫尊严、自强不息体现了美国人民开拓进取的生活态度和追求幸福的社会价值观念。例如《玩枪的差使》里的杰夫不仅有粗犷豪放的气概和神奇的本领,还有纯朴致善的优秀品质,有对者的深恶痛绝和对弱小者的无限同情与怜悯。大概正是因为兼具这些个人美德,牛仔才会成为美国民众崇拜的文化偶像。

(三)文化价值

美国历史学家威廉·W·萨维奇曾有云:“人们很难想象假如没有牛仔这个形象,美国的文化,不管是粗俗的还是高雅的,会成什么样子。要找其他形象来取代它,简直太难了什么猿人,太空人,,还有超人,都曾名噪一时,可哪一个也不曾把牛仔的形象给压下去。”

由此可以看出,牛仔虽然在美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不长但牛仔的形象却非转眼即逝,而且产生的牛仔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标志牛仔身份的牛仔服倍受人们的青睐,包括牛仔头戴的帽子、脚穿的靴子、工装衣裤、衬衣、马甲、方巾、手套雨衣和其他一些饰物等等,演化为名牌繁多、样式新潮、独具特色的牛仔服饰系列,成为世界服饰文化中的一朵瑰丽奇葩。牛仔装风靡世界,在不少国家甚至一度被视为一种时尚以牛仔为主题的“西部音乐”是牛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夜牧是牛仔活儿中最凄苦不过的了。黑夜里,牛仔在荒野中骑马巡视牛群,用自己代替兽栏,防止牛群跑散。为了使牛群安心,牛仔不断发出安抚的声音。他们不断地哼着小调或反复吆喝着——这便是牛仔歌谣的来源。从此,牛群、马匹、套牛和骑术在以“牛仔”为主题的基础上,被写入歌曲中。这种美国西南地区独特的牛仔歌谣与西部山地音乐相结合,产生了以后的美国西部乡村音乐,长期风靡美国歌坛。当代的西部乡村音乐又进一步融入了爵士乐等黑人音乐,描写奋斗与决心,歌颂勤劳和豁达。牛仔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成分是“西部影片”。西部片是美国好莱坞特有的一种影片类型,被认为是最能体现美国民族性格和精神的影片。它以19世纪美国西部开发为背景,表现牛仔们的生活、西部开发过程中的种种事件,比较有代表性的影片是《关山飞渡》《黄牛惨案》《红河》《原野奇侠》和《搜索者》等。

西部小说也是牛仔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托马斯皮尔格林1879年出版的他的第一部小说《活着的男孩,或查利和纳绍在得克萨斯》,是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牛仔小说。1890~1915年是牛仔小说创作的繁荣时期。代表作为埃默森·霍夫的《哈夫威家中的女孩》和欧文·威斯塔的《弗吉尼亚人》,后者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牛仔小说的起点,被誉为第一部真正的西部小说。西部小说适应了美国人的精神需要:牛仔的风趣幽默而不呆板,刚毅果敢而不犹柔寡断,随心所欲而不受人制约,自立自强而不仰人鼻息。

英国历史学家哈里·艾伦早就指出,“半个世纪以来,牛仔的传奇吸引了千百万人。它投合了人们的心意并且一直是这样。由于它有像戏剧和小说那样的固有的价值,有使人产生共鸣的那种野外风味和对老老少少都有的吸引力,它具有一种永恒的时代性。”这段话也许是对美国牛仔永恒文化价值魅力的一种最好的诠释了。

上一篇:植物检疫站个人工作总结 下一篇:苦舟子咏中老水手的心理历程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