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弱视要依照“新定义”

时间:2022-10-20 04:20:10

诊断弱视要依照“新定义”

弱规还是正常?

5岁的圆圆在幼儿园视力普查中,被发现视力有问题(左右眼视力都是0.5)。体检医生怀疑她是弱视,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复诊。园园的爸爸妈妈被这个诊断吓倒了,连忙带孩子去当地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后发现,园园双眼矫正视力仅为0.7,确实是弱视,需要立即治疗。园园妈妈不放心,经多方打听,辗转来到上海眼耳鼻喉科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后发现,尽管园园双眼的裸眼视力仅0.5,矫正视力仅0.7,并有少许散光,但孩子的双眼视觉、眼动、调节等功能完全正常,认为孩子是因为存在散光才导致裸眼视力略低,并不是弱视,不需要戴眼镜,只需半年去医院检查一次眼睛的发育变化就可以了。

“新定义”带来新思路。同样的视力,为什么有的医生诊断为是弱视,有的医生却认为不是呢?主要是诊断标准有了变化。过去,临床医生诊断弱视一直遵循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于1985年(1996年修正)的弱视定义:凡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以功能性因素为主所引起的远视力小于0.9,且不能矫正者,列为弱视。2010年9月,该学组了最新的《儿童弱视诊断指南》,规定在视觉发育期,由于单眼斜视、屈光参差等功能性因素导致单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的视力,或双眼视力表视力相差两行及以上应该考虑弱视诊断。不同年龄组儿童视力参考值下限:3~5岁为0.5,6岁及以上为0.7。

以园园为例,如果用老标准来判断,她无疑是一个“弱视”患儿(因为双眼矫正视力低于0.9)。但如果用新定义判断,她并没有弱视(5岁孩子,双眼视力低于0.5才算弱视)。

“新定义”的2大亮点

弱视的正确诊断和治疗对维护孩子的视觉健康非常重要,与老定义相比,新定义更加科学、规范,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误诊、漏诊的发生。

视力标准不再“一刀切” 弱视发生的实质是在视觉发育的敏感期,由于存在屈光不正、斜视等原因,导致眼睛缺乏适合的视觉刺激而产生的视觉发育障碍。对于发育中的儿童而言,用一个固定的指标来诊断,显然是有违发育规律的。因此,新标准主张按不同年龄段来制定诊断标准,不再用单一的视力标准去评估不同发育年龄的儿童。

找到原因,才能诊断新定义着重强调必须找到产生弱视的原因,才能下弱视的诊断。比如,一个3岁的孩子,双眼均有300度的远视,裸眼视力均为0.3。若仅仅看视力,确实可以诊断为弱视。不过,由于该患儿没有斜视、先天性白内障等容易导致弱视的高危因素,诊断弱视依据不足,应考虑其是否存在其他没有被发现的器质性眼病。

引起弱视的3大要素

有阻碍视觉发育的因素――形觉剥夺和双眼竞争,如屈光不正(高度远视、近视、散光),屈光介质混浊(先天性白内障)、遮盖(先天性上睑下垂)、屈光不平衡(一眼清晰、一眼模糊)、眼位不平衡(一眼存在偏斜、内斜或外斜)等。特别是双眼之间的差异或不平衡,对弱视的发生非常关键。比如,双眼屈光度数相差100度,就可导致度数相对较高眼发生弱视。

阻碍视觉发育的因素必须在视觉发育敏感期内(0~6岁)发生。比如,10岁孩子有近视800度,但近视是在学龄后逐渐发展的,其视力低下就不是弱视。

眼部没有明显器质性病变或器质性病变不能完全解释视力的降低。

早期发现弱视的2个方法

家中自查家长应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若发现孩子有以下情况,应及时带其去医院就诊:1岁宝宝的眼睛不能追随物体移动;学步的宝宝走路时,经常碰撞在物体上;孩子在看电视时,喜欢走得很近,或眯起小眼睛,抑或歪着头;孩子有单眼斜视,特别是内斜,俗称“斗鸡眼”。

专科医生筛查由于幼儿对视功能的要求较低,轻中度弱视以及一眼正常的单眼弱视儿童,往往没有异常表现,故专业的早期筛查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我国的某些大城市,幼儿园会定期组织儿童进行视力检查,对早期发现弱视有很大帮助。若幼儿园没有组织检查,家长应在儿童3岁前,带其去医院做一次详细的眼部检查。

上一篇:成人多动症不容忽略 下一篇:皮痒难耐,当心身体暗藏“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