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新闻媒体关注中国什么?

时间:2022-10-20 04:14:13

英国新闻媒体关注中国什么?

尽管从事对外传播多年,却深感报道中国之难。关于中国的种种仿佛深深地植入无意识,如鱼在水却难以言表。而中国30年来所经历的巨变,更是使这一努力难上加难。作为对外传播工作者,经常要投身于各种舆论斗争,却对西方媒体如何看待中国不甚了解,让人想起堂吉诃德和风车的争斗。中国问题专家强纳森・斯潘斯(JonathanSpence)认为,“中国人总感觉西方不尊重中国”。中国人也经常抱怨,西方社会忽视了中国的巨大转变,歪曲中国的形象。中国形象究竟如何被扭曲了?是否有可能我们对于西方也抱有某些过时的成见呢?

新闻是信息传播的最主要工具,大量的研究表明,受众是通过媒体来认知世界的。新闻媒体塑造了一个受众信以为真的“现实”。公众通常根据这一“现实”,而非真正的现实来采取行动。西方新闻媒体在塑造中国形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尝试探讨作为西方新闻媒体之一的英国新闻媒体是如何塑造中国形象的。

本文选取英国两家大报《每日电讯》和《卫报》作为研究对象。《每日电讯》是英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2005年的发行量为97万份。《卫报》的国际新闻版面居英国各家报纸之首,占总版面的30%左右,而小报的这一比例仅为5%~8%。此外,这两份报纸有着不同的政治立场,《每日电讯》是右翼报纸,《卫报》是左翼报纸。本文采用了两种研究方法:计算机辅助的内容分析法和语言分析法。本文的文本数据是从LexisNexis,全球主要报纸文本数据库中获得的。计算机辅助的内容分析方法是通过对两家报纸对于中国报道量化的分析,探讨英国新闻媒体关注中国什么;语言分析的方法用于探讨中国的形象是如何被塑造的。

报道数量

通过考察《卫报》20年来关于中国报道的数量变化,可以发现报道的数量呈现波动的特点,在1989年、1997年和2005年经历了三个高峰(LexisNexis只收录2001年以后的《每日电讯》,因此没有进行20年报道的分析)。

1989年中国报道的数量应与“”有关。在当年255篇中国报道中分别有97篇和102篇包含关键词“天安门广场”(TiananmenSquare)和“抗议”(protest)。对当年报道的具体分析发现,6月份关于中国的报道最多,而事件发生之前和之后一个月的报道量也较其他月份多。

1996年到1998年中国报道的波峰应与香港回归中国有直接的关系。数据分析证实了这一观点,在1996年至1998年的中国报道中,关于香港的报道分别占到全部报道的52.6%、64.7%和42.6%。

2005年有关中国报道的大幅增加,似应与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有关。当年共有241篇关于中国的报道,仅次于1989年。从表2中可以看到,中美关系是媒体最关注的,其次是中英关系。2005年中国国家主席访问英国,两国在经济、教育和文化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因此,一些不是很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也出现在版面上。例如:119岁中国妇女寿终正寝(《卫报》,2005/5/4);中国最后一个裹足妇女年逾80(《卫报》,2005/3/21)。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在中国爆发了大型的被西方称为“反口”的游行。《卫报》对此的报道与中英关系的报道数目相等。中国与非洲的关系,特别是中国为非洲提供武器也占有相当比例。

从经济的角度观察,有30篇文章是关于中国公司海外并购的,这与中国“走出去”的战略见诸成效有关。此外,有29篇文章是关于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的。

从中国内部的角度考察,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而高涨。在农村,因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和社会不公正现象而发生了一些骚乱,对于媒体开放和加强人权建设的呼声也日益显现。

主题内容

根据从2007年5月1日至2008年4月30日两家报纸有关中国报道中抽取的样本分析发现:经济和政治类的主题是最为频繁出现的主题。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百分比分别为38.0%、35.9%、13.3%和11.6%。这一比例符合国际报道中西方媒体更关注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规律。而经济报道的比例大于政治报道也符合冷战后经济报道的数量大幅增加的趋势。

从具体话题的角度分析,“北京奥运会”(8.2%)和问题(7.0%)是涉及最为频繁的主题。这两个事件是抽样时间段里最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一结果应在意料之中。中国公司并购或参股外国公司(6.2%)也获得了相当数量的报道。

通过主题的分析可以发现:首先,经济和政治是两个最为主要的主题,而且经济报道的数量已经超过政治报道。第二,具有国际影响的事件和国际普遍关注的话题较之只具有国内影响的事件获得了更多的关注。第三,关于灾难的报道只占0.8%。当然,这一结论和抽样的时间段有关。2008年5月汶川地震使得关于灾难的报道大幅增加。

(1)经济报道

通过对经济报道的分析发现,关于“并购和参股”的经济报道比例最高(25%)(见表3)。在25篇此类文章中除4篇是外国公司并购或参股中国公司的报道外,其余都是关于中国公司并购或试图并购外国公司的。《中国的能源饥渴引发收购热潮》(《每日电讯》,2007/5/22);《中国汽车制造商为国际化而收购》(《卫报》,2007/12/27)等是此类报道典型的题目。

关于投资的报道占有相当数量(13%)。2007年中国股市经历了巨大的牛市,使得关于股市的报道亦占相当数量(10%)。《进入龙的世界》(《每日电讯》,2007/6/30);《搭乘龙的巨车是否太迟?》(《每日电讯》,2007/10/20)之类的题目流露出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关注。

关于产品质量的报道占经济报道的13%。在抽样时间里,中国主要面临两个产品质量丑闻:美泰玩具召回和新西兰政府召回甲醛超标中国制儿童服装。这些报道不仅出现在经济栏目中,也处在报纸的国际版和国版上。

国际贸易是第四重要的经济报道题材(11%),这些文章主要涉及中国和欧美的贸易摩擦。

(2)政治报道

对政治报道的分析显示,北京奥运会和问题是最主要的话题,它们均占全部政治报道的23.5%(见表4)。实际上,这两个话题常常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36.8%关于北京奥运会的文章是与问题有关的,而26.3%报道问题的文章涉及到北京奥运会。

政治报道的第三大主题是国际关系和国际安全(21.0%)。媒体最关注的话题依次是中美关系、中国间谍和黑客、中国的审查制度和新闻自由主题以及人权问题。

(3)社会和文化报道

社会和文化报道在中国报道中占有相似的比重,分别为13.3%和11.6%。

关于社会报道的分析显示,各话题所占比例大致相似(见表5)。社会和社会生活、法律纠纷和案件的报道数量相同,均为18.2%;犯罪报道的比例为15.2%。其他四个主题劳动力和福利、环境、灾难和事故、移民问题所占的比重相同(12.1%)。可以看出,媒体在关注有关犯罪、灾难和事故等负面报道的同时,对于国际普遍关注的话题如环境和移民问题同样关注。

文化报道在中国报道中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文化报道主要分为5个话题(见表6):艺术和文化(42.9%)、运动和娱乐(18.4%)、教育(14.3%)、科学技术(14.3%)和旅游(10.2%)。文化报道主要是介绍中国文化产品或者中国艺术展览,更多是关于中国现代艺术的报道,而非传统文化的报道。

(4)两家媒体的比较

两家报纸对中国的关注点还是有所不同(见表7)。《每日电讯》的中国报道超过半数(50.9%)是经济题材。而《卫报》有关中国的经济报道只占25%;相反,《卫报》47.3%的中国报道是关于政治题材的,而《每日电讯》这一比例只为25.7%。总体而言,《每日电讯》的关于中国社会和文化报道的比例(12.8%、9.8%)略少于《卫报》的比例(13.9%、13.5%)。

中国政治是《卫报》最关注的领域,其关注的话题主要是北京奥运会和问题、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和新闻自由。《每日电讯》政治报道的主要话题则为: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政府与管理、人权和奥运会。

《每日电讯》显然更关注中国的经济。经济环境和分析、并购和参股、投资是其关注的主要领域。而《卫报》对于中国经济的关注程度则较低,报道领域主要是并购和参股、产品质量、经济环境和分析、市场机遇。

责编 乔 萍

上一篇:第一时间发出中国的声音 下一篇:改革开放30年对外传播重大事件